拼多多似乎没有天花板。
最新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拼多多实现营收2476.39亿元,利润600.26亿元,增速均达到90%。四季度的营收与利润增长更是达到了123.21%和146.26%,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过去一段时间,消费需求不足、电商增长见顶、新平台的兴起因素叠加,电商面临的竞争加剧。阿里、京东的“低价战略”更是直指拼多多的腹地。但诸多不利因素下,拼多多的业绩反而逆势增长,不断创下新高,十分难得。
形成对照的则是阿里与京东,去年四季度这两家企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和3.6%,尚不及拼多多的零头
这一差距主要源自拼多多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2022年9月Temu上线,目前已经进入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年Temu为拼多多贡献了23%的收入。预计2024年GMV将达到480亿美元,2027年达到1400亿美元
拼多多成立时,国内电商赛道已是一片红海。拼多多选择了相对空白的下沉市场,快速杀出一条血路,成为行业的第三极。今天,则再次打破了电商赛道的天花板,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足以支撑Temu成长为“另一个拼多多”。相应地,公司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扩大。
诸多的企业中,为什么持续增长的是拼多多?回顾拼多多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拼多多坚守“本分”为价值观,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目的,构建了一套由低价驱动的高效经营体系。这一目标自始至终都未曾动摇,拼多多也因此积累了巨大优势,借此打开了多个市场。
“现在大家都想成为拼多多,但没有人能成为拼多多。”有从业者说道。
海外业务贡献主要增长
“Temu已经进入了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期的业绩交流会上,拼多多董事长、联席CEO陈磊说道。
Temu是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尽管拼多多表示,全球化业务仍处于早期阶段,也并未公开相关业绩数据。但就第三方公开信息看,Temu已经成为拉动拼多多业绩增长的关键。
汇丰银行报告显示,2023年Temu对于拼多多的收入贡献约为23%。按照这一数据计算,2023年这一业务的营收约为570亿元。抛开这部分收入,拼多多的年营收约为1906亿元,同比增速在45%左右,与2022年的38%相比略有增长。
能够说明Temu贡献的还有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占比的变化。2023年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达到了941亿元,同比增长241%。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38%,四季度占比更是达到了45%。而在2022年这部分收入占比仅在20%左右。
交易服务收入主要来自,拼多多为商家提供交易服务而收取的佣金。考虑到国内业务基本稳定,因此占比提升主要源于Temu业务快速扩张带来的收入增长。
拼多多成立时,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走到了尾声,电商赛道行业格局也基本稳定,阿里、京东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拼多多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极短时间完成了上市、GMV破万亿、用户规模超过阿里、京东等。
2018年,拼多多的营收增长超过600%。一年时间规模从17亿元增加至130亿元。此后,整体增速就出现了下滑趋势,一路下滑至38%。2021年四季度,其增速仅为3%。
随着企业体量变大,增长放缓也在情理之中,但在一段时间内,拼多多的业绩增速不及阿里与京东,其低价优势也并非十分显著。
而这一局势在2022年得以扭转。2022年第二季度之后,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开始超过阿里、京东并维持至今。2023年,拼多多的营收增速达到了89.68%,是2018年之后出现的首次增长。
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拼多多的价格优势契合当前的消费需求。大众在收入预期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对于价格敏感度提升。主打性价比的拼多多成为很多消费者在购物时的第一选择。因此,拼多多面对的实际是一个正在增长的市场。出于省钱的目的,不少此前在京东、淘宝购物的用户,开始尝试拼多多。
尽管,淘宝与京东都在推进低价战略,甚至跟进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9.9包邮”“仅退款”等项目。但业界普遍认为,拼多多的低价优势源自长期积累,与公司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等息息相关。其他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相关调整,也难以在价格上与拼多多竞争。
去年双十一,拼多多在百亿补贴基础上首次上线单件立减,加大补贴力度和品牌覆盖范围。据了解,双十一期间,参与拼多多百亿补贴用户超过6.2亿人,百亿补贴订单同比翻倍。“没有更具性价比的平台出现之前,拼多多还会继续增长。”有从业者说道。
在此之外,新业务也在这一阶段,为拼多多业绩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海登资本预测,2023年多多买菜将开始实现盈利。保守估计,2025年该业务将为拼多多贡献至少约140亿元的人民币息税前利润。汇丰银行的预测则显示,2024年,Temu对拼多多的销售贡献有望提高到43%,2025年将达到50%以上。而这也将成为拼多多接下来主要的增长点。
拼多多营收情况图(亿元)
电商企业营收增速变化情况
“本分”基因
是什么在支撑拼多多长期逆势增长?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答案是“本分”。本分是指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常不会被专门提及。但这一词却是拼多多价值观的核心。创始人黄峥曾解释,本分是指坚守自己的本职。对拼多多来说,就是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即“多实惠”和“好服务”
成立至今,拼多多所有决策的出发点都是如何实现更高的性价比。在拼多多构建的体系中,低价这一目标驱动了参与其中的商家以及公司的员工,所有人都需要为这一目标负责。
“无论环境怎样改变,消费者对于电商平台多实惠和好服务的诉求不会改变。”业绩交流会上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说道。同样意思的表达,在拼多多对外交流中曾多次出现。对应的则是,拼多多似乎不关注外界市场变化、没有多余的跟风动作,更没有战略上的摇摆。
在商品上,拼多多唯价格至上。2018年业绩交流会上,拼多多曾明确表示,不会再造一个类似天猫的平台。“我们其实对于我们平台上品牌,都是一视同仁的。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品牌本身,更关注的是商品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有多少。”
成立初期,大量的白牌商品让拼多多的商品售价低于其他平台。此后,拼多多开始大量引进品牌商家,但这一逻辑也并未因此改变。
在拼多多的体系中,不区分品牌商与经销商,事实上也不区分大品牌和白牌商家。只根据商品报价高低来选择供应商。只要商品价格足够低平台就会在流量上做倾斜,商家因此需要不断接受比价,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
“如果你享受打包发货的快乐,你就要去拼多多。拼多多不需要格外的营销费用,只要价格足够低就可以参加百亿补贴、秒杀等活动,货就可以卖出去,但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利润。”有拼多多的商家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类似的逻辑在社区团购的经营中也有体现。不少供应商表示,多多买菜选品只看重价格。有商家表示,为了保持价格优势,会选择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例如,羽绒服减少充绒量等。
在与拼多多相关的争议中,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平台的竞价机制以及“仅退款”是主要话题。有观点认为,拼多多的低价来自对商家的压榨。但外界声音并未改变拼多多唯低价和唯消费者至上的原则。
在组织架构上,拼多多有着其他平台无法企及的高效。拼多多至今仍维持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有同类企业望尘莫及的人效,也有更为灵活的机制和极强的执行力。
在整个体系中,员工则更像是在“拧螺丝”。有媒体报道称,拼多多员工获取信息的权限很小,工作指标拆分非常细,执行也只围绕一两个指标。这样的机制,保证了整个组织能够高速运转,也保证了战略能够及时落地。
一个被经常提起的案例是,多多买菜上午开会决定开城,下午两位高管就已经前往了南昌和武汉,而一开始决策权就被下放到了区域,员工也可以申请加入新的项目。低价优势加上足够灵活的机制,让多多买菜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后来者居上。此后,社区团购多轮的关停并转中,多多买菜始终稳定发展。
在机制设置上,拼多多不断强化平台低价的特点。“拼团”模式、百亿补贴都能够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商品的性价比。平台创建的去品牌化的场景下,消费者对于商家和品牌概念模糊,也更愿意为低价的商品付费。
过去9年时间,阿里与京东有诸多的尝试,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但拼多多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低价的商品。而这一战略的推进,也促成了拼多多的持续增长。
目前,拼多多的经营逻辑被复制到了Temu上,绝对的低价成为拼多多快速打开全球市场的杀手锏。而拼多多也如同当初在电商和社区团购业务一样,作出了巨大的投入。相关数据显示,从2022年9月进入美国市场到2023年12月,Temu的广告投放支出超过5.17亿美元。
“我们精力足够专注、足够克制,对所在赛道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帮助我们至少在大方向上不会错太多,不出大问题。”在针对媒体的采访中,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