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 常遇春卸甲中风、血流不止后暴亡, 朱元璋: 智勇不输徐达

杨司马说历史2024-07-09 14:16:05  135

一、常遇春的故事

常遇春是定远人,早年生活困苦,1354 年投身土匪刘聚麾下。但刘聚胸无大志,常遇春便想另寻明主。

当时朱元璋声名远扬,常遇春乔装考察后决心投奔。然而朱元璋起初并不看好他,还是将其留在军中。

之后,常遇春在采石矶之战中表现英勇,驾驶小船冲锋陷阵,让朱元璋刮目相看,获任总管府先锋。

在与陈友谅的多次交战中,常遇春屡立战功。龙湾之战,他的伏击让陈友谅军心大乱。鄱阳湖之战,他及时救朱元璋于危难。

1366 年,常遇春随徐达攻打张士诚。平江城坚固难攻,常遇春勇猛作战,最终击败张士诚。

随后,常遇春北伐蒙元,战功赫赫。但 1369 年 8 月 9 日,常遇春的大军抵达柳河川,因天气炎热,他脱甲后得了“卸甲风”,暴亡于军营。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其长子常茂能力远逊,多次犯错,最终被剥夺爵位。其弟常升在朱棣起兵时抵抗被杀。

二、朱元璋为何评价常遇春智勇不输徐达

常遇春为何能得到了朱元璋“智勇不在徐达之下”的高度评价。

首先,常遇春勇猛无畏,在诸多战役中展现出非凡的战斗能力,采石矶之战,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左冲右突,为朱元璋的军队打开局面。面对元将蛮子海牙的冲击,他巧施诈败计,一举扭转战局。

在与陈友谅的数次交锋中,他更是临危不惧,多次救朱元璋于危难之间。

其次,常遇春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极具智谋。围攻集庆时,他指挥兵马灵活调动,声东击西,成功击溃守城兵马。

在北伐蒙元的过程中,他也展现出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

再者,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无论局势多么艰难,始终坚定地追随朱元璋,为其征战四方,开疆拓土。

相比徐达,常遇春在战场上的表现毫不逊色,徐达善于统筹全局,常遇春则勇猛精进且富有谋略,朱元璋深知常遇春的价值,故而给予他如此之高的评价。

三、常遇春为何卸甲中风、血流不止后暴亡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大将,他在1369年正值壮年时军中暴卒,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卸甲风。

当时常遇春在七月份的盛夏,从开平率师南归,途经柳河川时天气炎热,他白天穿着沉重的盔甲挥汗前行,到了晚上,天气变凉,便急忙褪去甲衣,由此引发了“卸甲风”。

古人打完仗后,由于身体温度高,贪图凉快而脱去全身铠甲,导致身体“中风”暴毙,这种病被称为“卸甲风”。

在古代,士兵们在战斗的时候,身上都会穿着厚厚的铠甲,用于抵挡敌人的进攻,铠甲的效果一般和重量是成正比的,明朝时,士兵们的铠甲重量大致在四十斤左右,将军的则更重。

所以,同样一个人,身上穿没穿铠甲,身体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较热的天气下进行征战,身体会大量出汗,由于身上穿着铠甲,所以汗很难被排出和蒸发,会造成血液流速加快,血管膨胀。

如果回到军营之后迅速地脱掉铠甲,就会造成身体环境急剧变化,在风吹的作用下,血管会急剧收缩,心脏供氧不足,呼吸和血液流通都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人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和肌肉无菌性炎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结语

常遇春这位猛将的突然离世,无疑是明朝开国史上的一大损失。

他的赫赫战功和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其死亡的原因也成为了后世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尽管对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但“卸甲风”这一说法,为我们理解这位传奇将领的最后时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视角。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960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