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想要被封爵位一般只有两条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只要战功积累的够多便能获封伯爵、侯爵甚至是公爵,比如开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都被封爵,再比如靖难功臣们也获封爵位;另一条路便是保护了一国之君的身家性命,比如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坐到皇位上,夺门之变的功臣陈亨便被晋封为公爵。
也就说在明明朝能被封爵的大多都是武将,文臣想要获封爵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三杨”,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年幼的英宗处理朝政。“三杨”均做过多年的内阁首辅,位极人臣,但是无一人获封爵位。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文臣都没有获封侯爵,在明朝有这样三位,虽然是文臣,却战功赫赫,凭战功获封伯爵爵位。而且巧合的是,这三位凭战功封爵的文臣全部都姓王: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与新建伯王守仁,所以世人将此三人合称为“三王伯爵”。确实是一件非常称奇的事情,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对此评价说:大奇!大奇!
“三王伯爵”都是后代可以承袭的,但却只有靖远伯王骥的爵位得以世代承袭,一直到大明王朝结束;这究竟是为何呢?
01靖远伯王骥
王骥是河北保定人,从小便身体强壮,非常善于骑射,而且性格刚毅,熟读兵法。年仅13岁时便进入县学成为诸生。随后王骥的父母先后去世,永乐四年(1406年)王骥考中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一职。不过没多久便前往山西任职,请求成祖减免山西赋税二十多万石。紧接着王骥又先后署理应天府府丞、行在督察院事务,在任上王骥都处理得非常妥当,后被擢升为山西按察副使
按察副使在明朝属于四品官,王骥用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只做到了四品官,算不得平步青云,但是每一步王骥都走得非常踏实。以至于后世之君十分器重王骥:
明成祖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将王骥召回京城,并将其擢升为顺天府尹(正三品);因为王骥治理有方,而得到仁宗的大加称赞。
仁宗仅在位10个月的时间便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
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将王骥擢升行在兵部右侍郎,并且代理检察院事务,没多久又署理兵部尚书一职。
永乐一朝,18年的时间王骥做到了四品的按察副使;
而成祖去世后,王骥仅用两三年的时间便已经成为从二品大员,可见千里马遇到伯乐后跑的有多快;也可见“量变会产生质变”。正因为王骥在永乐一朝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让他成为新帝仁宗、宣宗重用之人。
宣德九年时,王骥正式被授予兵部尚书一职。
不过此时的王骥还算是默默无闻的,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功绩,能够位居正二品是因为他的兢兢业业、安分守己以及处事妥当。而从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王骥便不同了,真正的开始建功立业、建立赫赫战功,凭战功为家族赢来一个世袭的伯爵爵位:
正统元年,鞑靼部多次侵扰甘州、凉州等地,兵部侍郎柴车等人都在处理此事的,但都没有遏制鞑靼部的入侵。正统二年,明英宗下旨王骥前往处理此事。
王骥刚到便开始立威:
询问此前明军追击鞑靼到捕鱼儿海(贝加尔湖)时,是哪位将领率先退却导致大军溃败?
众人皆回答是:指挥使王敬。
王骥在离开京城的时候便已经密奏英宗要处死王敬,英宗答允。所以王骥便直接让人将王敬绑了来,直接斩首;与此同时,狠狠地斥责了都督蒋贵。
见王骥如此,诸将都吓得浑身发抖,生怕牵连到自己。
王骥诛杀王敬不过是为了立威,自然不会牵连其他人。随即便开始检阅将士们。在检阅完成后王骥淘汰掉了三分之一,并且制定轮番法,让将士们能够轮流休息,如此也能节省粮草。
没多久,鞑靼再次入侵,王骥同诸位将领一起出塞。都督蒋贵为前锋,而王骥则是率领大军跟随其后,并且跟王贵约定:不胜不见。此战明军大获全胜,擒获鞑靼部右丞相、枢密、同知等官员四十多人。朝廷论功行赏,王骥得双俸(兵部尚书与大理寺卿)。
没多久,王骥被召回京城,继续管理兵部事务。
除了北部的鞑靼外,正统初年,南部的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也不安稳,发动叛乱。黔国公沐晟不仅讨伐不力,而且在行军途中病逝,他的弟弟沐昂暂时接替其职。沐昂请求朝廷能调兵12万协助自己一起平定叛乱,在宦官王振的推荐下,王骥与正统六年领兵15万南下。
同年十一月,王骥与都督蒋贵率2万人直接奔袭上江,斩首五万多。
紧接着乘胜追击到了马鞍山,一个月后,王骥率领大军抵达麓川巢穴。
王骥率领诸将环攻麓川军思任发的七个营寨,麓川军被烧死的烧死,溺水而死的便有数万人。除了思任发以及他的两个儿子逃走,他的几乎全军覆没,王骥直接铲平了思任发的巢穴,并且留下驻军守住此地。
正统七年四月,王骥率领征讨维摩土司韦郎罗,除了韦朗罗逃到了安南,其他人包括韦朗罗的妻儿全员被俘。英宗大喜,不仅在奉天们赐宴王骥,群臣陪同一起。而且还将王骥封为靖远伯,年俸一千二百石,准许其家人世袭指挥同知的职位。
四个月后,王骥再次南下总督云南军务,第二次征讨思任发。思任发逃走后便去了缅甸,缅甸要挟明朝割让麓川,才将思任发交出。明廷下旨王骥,直接攻取缅甸。
这年冬王骥率领攻破思任发的巢穴,并且擒获了思任发的妻儿,但还是让思任发逃走了。
正统十三年,王骥再次率兵南下,但是仍旧没有抓住思任发。
王骥先后三次出兵麓川,但都没有抓住思任发,朝中大臣们便纷纷弹劾王骥如此劳师动众、耗费粮草,因为西南一隅而骚动天下。不过因为权宦王振的庇护,王骥得以免罪。
正统十四年,王骥率兵前去平定苗人叛乱。
与此同时英宗率兵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群臣皆弹劾宦官王振以及王骥,王振已经死在了土木堡,他的家人以及党羽全部被诛杀、流放或者是罢免。至于王骥因为正在平定苗人叛乱,而暂时没有处理。
等王骥回到京城的时候,在位的皇帝已经明代宗朱祁钰。代宗让其前往南京总督军务,了解明史的都知道在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便成为陪都,虽也有朝廷的建制,但大多都是摆设。此时的兵部尚书是于谦,于谦并不重视王骥,不过王骥毕竟是老臣,朝廷对王骥还是比较恩遇的。
景泰元年,在得到代宗同意后,王骥的伯爵爵位可以世袭。
在王骥回到南京后,曾负责看守被囚南宫的英宗。景泰三年王骥70岁时退休养老,景泰八年参与了夺门之变,带着自己的儿孙一起迎接英宗复位。英宗论功行赏,将王骥的儿子王祥任命为指挥佥事,而王骥则代替于谦任兵部尚书。
几个月后王骥告老还乡,天顺四年病逝,终年83岁,英宗将其追封为靖远侯。
王骥之后,靖远伯爵位在明朝又传了7世8代,直至明朝结束。
威宁伯王越
王越是大名府人,宣德元年出生。王越出生的时候靖远伯王骥已经年近半百的年纪了,王越在年少时读书,便对南宋与北宋两朝的灭亡感受颇深,对此十分愤懑。所以王越从小便熟读兵书,希望长大以后能够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王越不仅熟读经史与兵书,而且身材修长,力气非常大,还善于射猎。
景泰元年,王越25岁时参加乡试考中第三名;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得以入仕,被授予浙江道监察御史一职。
景泰三年(1452年),奉命巡按四川。
从景泰三年到景泰七年守孝三年,守丧期满后被授予山东道监察御史一职。
天顺四年(1463年)王越被越级提拔为山东按察使,三年后被提拔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而且英宗非常喜欢王越,没多久奉命前往大同任巡抚,即便是王越的母亲去世,英宗也没没有同意王越回乡守孝,而是选择了夺情。因为英宗认为无人能替代王越,而事实上英宗确实没有看错人,王越在山西颇有功绩。
成化三年,鞑靼入侵大同等地,王越赞理军务并且兼任纪功赏;同年九月兼任宣化巡抚。
成化五年,鞑靼入侵核桃等地,王越率兵前去救援,明军大获全胜,鞑靼退兵。
成化六年三月,王越率兵征伐阿罗出,因功被擢升为督察院右都御史。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在温天岭大败鞑靼,凭战功晋升为左都御史。虽然朝廷先后三次调换大将,但是总督军务始终都是王越。而且经此一战,鞑靼损失惨重,率部远去,大明西陲安稳多年。一直到弘治八年(1495年),鞑靼才再次举兵进入河套。
成化十年,王越总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不管是总兵还是巡抚全部都要听从王越节制。之后因蒋琬被罢免总兵官一职,王越代任总兵官一职。
成化十一年,王越同左都御史李宾一起掌管督察院事务,并且兼管十二团营。而此时掌管西厂的世权宦汪直,这一年汪直与王越结交。两年后,王越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同时兼管督察院事务,并且加太子太保衔。
成化十六年,鞑靼亦思马侵犯大明边境,宪宗下旨朱永为总兵官、汪直为监军、王越为提督军务,前去征讨鞑靼。此战明军获得大胜。宪宗论功行赏,不仅将王越晋封为可世袭的威宁伯,而且还将王越的儿子王时晋封为千户。
成化十七年,鞑靼从海东山等地入侵大明,汪直、王越等人再次率兵出征,此战鞑靼落败而逃,宪宗将王越的儿子王时晋封为都督佥事,年俸增加400石。
按照明朝的规矩,文臣是不能晋封公侯的,王越便改掌前军都督府,总领五军营兵马。并且在这一年恩荫王越年仅8岁的儿子为锦衣卫百户,并且可以世袭。
成化十八年,王越再次取得了延绥大捷。
成化十九年,汪直倒台,王越向来与汪直交好,也被下诏褫夺爵位,贬到安陆居住。不仅如此王越三子因为王越的战功而得到官职的,全部被削。由此遭遇,王越一度想要自杀。
虽然被贬黜,但是王越仍旧骑射、声乐,很是会享受。
弘治元年(1488年),王越得到赦免,终于回到故乡。
弘治七年,因为王越多次讼冤,孝宗恢复了王越督察院左都御史的职衔,并且授予其子王春为千户,王时为百户。
两年后鞑靼的达延汗攻掠大同、宣府,监察御史杨逊等人推荐王越率兵前往。
此战王越没有辜负孝宗对他的期望,但与此同时孝宗非常信任的宦官李广因罪自杀,群臣弹劾王越为李广同党。王越以为自己会像上次受汪直牵连一样被贬谪,内心惶恐不安,在弘治十一年在甘州病逝,终年73岁。
孝宗得知王越病逝的消息,下旨为其辍朝一日,并且设九坛告祭王越。
除此之外,朝廷下旨进士王守仁前去负责督造王越的坟墓。
值得一提的是,“三王伯爵”中的最后一位便是为王越督造坟墓的王守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王阳明”。而王守仁,确实十分佩服王越,想要跟王越一样建功立业。
新建伯王守仁
王守仁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最终做到了南京吏部尚书的位置上。正因为如此,王守仁从小便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王守仁5岁才开口说话,12岁上私塾,13岁失去母亲。
他心存大志,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跟常人不同,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最要紧的就是要做一个圣贤。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17岁的时候成婚,结果在成婚那天大家都找不到他的踪影,原来王守仁在向道士请教养生术,二人相望而坐,一直到第二天岳父才将王守仁找回来。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之后学业也是大有长进,而且王守仁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而且骑射方面十分熟练。此时的王守仁虽然满腹才华,但是并不一定适合科举这条路,所以接连两次都没有考中进士。
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守仁再次参加会试,此次表现十分出色位列二甲第七名,得以入仕。而入仕后的第一件任务便是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不过因病回乡待了五年的时间,弘治十七年再次回到京城被授予兵部武选司主事一职。
正德元年王守仁因为得罪权宦刘瑾,而被贬到了贵州龙场做驿丞,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京城,调任南京任吏部尚书。
在贵州龙场,王守仁悟道,史称“龙场悟道”。
刘瑾被处死后,王守仁也得以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九年时,王守仁被擢升为鸿胪寺卿。
正德十一年八月,因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欣赏有加,在其推荐下王守仁被任命为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前往南安、赣州等地巡抚。因江西中南部盗贼横行,王守仁在正德十二年平定为患数十年的盗贼。
在此期间,王守仁在江西客家恢复保伍制度;
在赣州兴办学校,一时间南赣州地区的风气为之一新。
而且王守仁在平乱后,在闽西、赣南、粤东三地各留了一个新县,人们尊称王阳明为“县父”。
正德十四年,宸濠之乱爆发(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仅用35天的时间便平定了叛乱。
然而王守仁平定叛乱之功并没有得到武宗朱厚照的认可,因为武宗身边有很多奸佞之臣,这些人平日与宁王朱宸濠交往颇深,这些人希望王守仁能够将朱宸濠放了,然后让南巡的武宗亲自将其“抓获”。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守仁也没有贪恋自己的平叛之功,急流勇退,将朱宸濠交给了还算正直的宦官张永,避免自己卷入朝堂纷争之中去。
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都没有因为平叛之功而得到封赏。
武宗病逝后,明世宗朱厚熜登基,世宗对王守仁倒是有短暂的赏识,但是很快态度也淡了很多。
王守仁主动请辞归乡,世宗并不同意,而且将其擢升为南京兵部尚书;稍后又同意王守仁可以回乡探亲,将王守仁封为新建伯,世袭罔替。
嘉靖六年,两广发生叛乱,王守仁以原官职兼任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并且兼任巡抚,负责平定叛乱。嘉靖七年五月,叛乱得以平定。而王守仁也因此而肺病加重,请求世宗能同意自己归乡养老。然而不等朝廷的批复下来,王守仁便启程回乡。然而在半路上王守仁便病逝了,王守仁的棺椁经过江西的时候,很多的百姓都穿着麻衣哭送王守仁。
到了隆庆一朝时,王守仁被追封为新建侯,谥号文成。
王守仁死后,他的儿子王正亿承袭新建伯爵位。
王正亿去世后,王承勋承袭伯爵爵位,而且在漕运总督位置上长达20年之久。
原本新建伯爵位可以这样承袭下去,但是因为王承勋长子王先进承袭爵位后没有子嗣便去世了,引发了后来长达数十年的新建伯爵位世袭之争,最终王承勋弟弟的儿子王先通承袭了伯爵爵位,最终在京城被流贼所杀。
结语
在明朝有三位凭自己的战功获封伯爵爵位的文臣,他们都是心怀大志之人,虽然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入仕,理应跟其他的文臣一样为官、辅佐君王。然而他们却因为各种原因,率兵平定叛乱或者是征伐入侵大明的势力,而立下很多的战功,凭自己的赫赫战功而被封伯爵。
三位伯爵爵位,只有靖远伯爵位得以世代承袭下来,一直到明朝结束,从没有断绝。
至于威宁伯与新建伯,都没有世代承袭:
威宁伯爵位仅一代便断了,因为威宁伯王越在成化十九年权宦汪直倒台时,他的伯爵爵位便已经废掉了。虽然后来重新被启用,但并没有恢复其伯爵爵位,更别提世袭。
而新建伯王守仁,伯爵爵位传了三代后,因为曾孙王先进无后而终,导致无人承袭伯爵爵位。而王守仁的子孙后代也开始争夺爵位长达数十年的时间,最终由王先通承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