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战场展开,解放军方面集中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主力60万大军,国民党军方面也集中了陇海、津浦铁路沿线的80余万部队,为此不惜放弃了铁路枢纽郑州、河南省会开封等重镇。
第3绥靖区起义
两军主力向徐州集结
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军方面形势明显不利。7日清晨开始,郯县等城镇相继失守,数千守军被歼灭;8日,苏鲁交界的第3绥靖区主力第59军、第77军宣布起义,让开了防守的运河防线;10日,从陇海路东端西撤的黄百韬第7兵团遭到截击,所属第63军及第100军44师等部被歼灭,残部被包围在碾庄圩一带,随时有覆灭之忧。
国民党军此时虽然在徐州及南面的蚌埠已聚集近50万大军,但由于其主帅、徐州“剿总”刘峙慵懒无能,面对危局束手无策,虽然不断接到黄百韬的求援电报,却始终不敢派兵增援。蒋介石也知道刘峙这厮虽然忠诚可靠,但能力实在有限,只好另选良将专门负责军事指挥。
刘峙、杜聿明剧照
杜聿明紧急从东北赶回
很快,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杜聿明就被紧急召回南京,面授机宜后于10日深夜派往徐州。之所以选择杜聿明,一方面因为其熟悉环境,1948年6月,杜聿明从东北保安总司令任上,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专门负责军事指挥,直到半个月前因辽沈战场形势紧张,才又被调往东北。
另一方面,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足以应付当前的战场形势。此前在辽沈战场上,杜聿明负责指挥塔山前线的十余万国民党军撤退,尽管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重兵压境,他仍然有惊无险的组织所有部队有序登船,陆续撤回了塘沽或蚌埠等地,其能力和威望可见一斑。
决定集中主力出击
杜聿明一下飞机,立即组织召开作战会议。与惊慌失措的刘峙不同,他很快从一片乱局中判断出,华东野战军不可能同时进攻黄百韬兵团和徐州城,其中必然有真有假,有主攻有佯动,而在黄百韬兵团和徐州两者之间,自然黄兵团是首选,至于徐州周边活动的部队,最多就是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之类。
根据这一判断,杜聿明决定主动出击,但华东野战军毕竟有40万之众,自己又要留兵防守徐州,没有足够力量将其击破。虽然从华中“剿总”又调来黄维第12兵团这支精锐,但毕竟还未到达,另外已有迹象显示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主力正在前往阻击黄维兵团。
战场形势图
提出方案先解决中原野战军
为此,杜聿明提出了一个方案:以黄百韬兵团原地坚守7至10天,在此期间,以李弥第13兵团防守徐州,集中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向西进攻,与黄维兵团东西对进,先解决出现在徐州西南的中原野战军,然后再挥师东进,击破华东野战军主力,救出黄百韬兵团。
这一方案看上去确实不错,后来被很多人认为是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唯一有机会翻盘的作战方案,甚至认为杜聿明初到徐州是决定淮海战役胜负的生死瞬间。按照这一方案,即便无法击破中原野战军,也可以牺牲黄百韬兵团为代价,将至少3个兵团带离徐州及津浦铁路沿线这一死地,直接将其退往淮河边再组织防线。
后来黄百韬兵团也的确超水平发挥,硬是原地坚守了12天,远远超出了杜聿明“7至10天”的预期,更是让不少人觉得该方案可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