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社”的展览海报
Ernst Ludwig Kirchne
Woodcut Print
82.5 x 59.5 cm
1905年6月7日,德雷斯顿的四名建筑系学生组成了一个名为“桥社”的艺术家小组。他们是Fritz Bleyl(布莱依尔),Ernst Ludwig Kirchner(克尔希奈),Erich Heckel(赫克尔)和Karl Schmidt Rottluff(罗特鲁夫),其中一些人已经是好几年的朋友了,克尔希奈和布莱依尔一直在萨克森理工学院学习,赫克尔和施密特-罗特鲁夫在切姆尼茨上学时就认识了,1904年起他们都是该学院的学生。赫克尔的哥哥,也就是克尔希奈以前的校友,介绍了这两对朋友。
Ernst Ludwig Kirchner
Self Portrait with Hat
Fritz Bleyl
Barn Roof over Fruit Meadow
Erich Heckel
Man in his Younger Years (Self-Portrait)
Karl Schmidt-Rottluff
Self-Portrait
这个小组的成立很可能是因为其成员在学院的孤立地位。这四个人都对艺术有着共同的热情,他们之所以学习建筑这样一门实用的学科,唯一的原因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因为他们每月都要依靠父母的生活费生存。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很可能都有意识地寻求与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圈的联系。“桥社”的艺术家们和他们一样渴望得到认可和友谊,他们希望在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这一点,由于他们还很年轻,没有正式的学历,他们意识到他们所追求的,永远不是普通的中产阶级社会所能提供的。
克尔希奈首先发起并组成了艺术家团体,而施密特·罗特鲁夫选择了“桥社”作为这个团体的名字。他可能受到了有“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之称的德雷斯顿众多桥梁的启发。但他也可能认为这是迈向艺术世界新海岸的一步。这两种解释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唯一的记录是1958年与赫克尔的一次谈话:“当然,我们讨论过如何接近公众。一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又在谈论这个。施密特·罗特鲁夫建议用“桥”(die Brücke)这个名字,因为它是一个有很多含义的词,并不代表某个特定的项目,而是将一方与另一方联系起来。”
Cuno Amiet
Still live with flowers
Emil Nolde
Holiday Guests
1905年前不久,布莱依尔与克尔希奈一起获得了建筑学学位,布莱依尔1907年离开了“桥社”,搬到了西里西亚的弗莱堡,在那里成为当地建筑学院的教师。后来,其他艺术家也加入了这个小组,尽管有的人只是加入了很短的时间。如,诺尔德( Nolde )从1906年到1907年底一直是这个圈子的活跃成员,甚至一些外国画家也被认为是“桥社”画家,这可能是为了强调这个圈子的国际性,尽管他们没有积极参与“桥社”的活动。他们是Cuno Amiet(瑞士人,1906年)、Axel Gallen Kallela(芬兰人,1907年)、Kees van Dongen(荷兰人,1908年)和Bohumil Kubista(捷克人,1911年)。“桥社”解散时,有75位准会员,即所谓的“被动会员(passive members)”,除了克尔希奈、赫克尔和施密特·罗特鲁夫这三位创始成员外,只有另外两位艺术家对“桥社”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成了“桥社”独特风格的形成。他们是1906年加入的麦克斯佩克斯坦(Max Pechstein)和1910年才成为会员的奥托穆勒(Otto Mueller)。
桥社宣言
Ernst Ludwig Kirchner
没有什么比艺术家的散文和宣言更清楚地反映出“桥社”和青骑士之间的区别了。尽管康定斯基作了许多广泛的陈述,但德雷斯顿的小组仅用几句话就概括了他们的整个方案。1906年,克尔希奈把“桥社”的宣言做成了木刻插画——一座风格化的桥:“我们相信发展,相信一代既有创造力又有鉴赏力的人;我们召集所有年轻人,作为肩负未来的年轻人,我们希望获得手上的和生命的自由,反对老牌势力。我们要将激发我们创作的事物,以一种直接的、非虚构的方式完全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但它清楚地显示了21至25岁艺术家的代际冲突,以及他们希望在自己与世隔绝的处境中找到战友的愿望。但是,他们对社会变革和他们相对于建立的“手和生活”自由的革命热情并没有超越美学。艺术家们正在寻找一种间接的,如果可能的话是一种直接的将现实转化为艺术速记的方式。他们最喜欢的主题之一是自然环境中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被任何形式的工业化所破坏。而另一个主题是裸体,因为艺术家们看到了他们的裸体模特被带到一个未受破坏的世
“桥社”画家们试图使自己的风格适应克尔希奈宣言中的理论,尽管他们厚厚的颜色,加上印象派的层层笔触在绘画上的应用,限制了他们的绘画速度和自然感。直到他们在颜料中加入精炼石油馏出物(原文:petroleum,一般指石油类矿物精油,溶剂类媒介,白精油,无味稀释剂都是这一大类),他们才得到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使他们能够用鬃毛刷或调色刀把颜料涂得更宽、更薄、更平滑。他们画面的视觉效果在这一时期来自于互补色间的对比和形象的张力。
Karl Schmidt-Rottluff
Village Corner
Karl Schmidt-Rottluff
Deichdurchbruch
罗特鲁夫在1910年的风景画作品就与其在1906年创作的自画像在颜料的厚度上有很大的区别。(译注)
Ernst Ludwig Kirchner
Chair II
当“桥社”艺术家组成他们的团体时,他们不仅要分享他们的作品,还要分享他们的生活。1906年9月,赫克尔接管了这个圈子的组织,并成为它的经理。在柏林街(BerlinerStra?e)65号的一个旧鞋匠工作室里,“桥社”的工作室设在弗里德里希镇(Friedrichstadt)火车站周围的德雷斯顿工人阶级地区的中间,开始了20世纪艺术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而这间共用房间的陈设也证明了艺术家们并没有区分工作和生活。这两者在“桥社”艺术家那里被视为密不可分的东西。他们的家具是自制的,并用异国情调在上面作画。挂毯上有他们自己的蜡染印花。在这里他们一起作画,讨论完成的作品,阅读诗歌和尼采,并普遍地相互启发和影响。朋友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工作,这导致了他们团队内的统一风格,这一切在1909年至1911年他们从莫里茨堡湖(Moritzburg Lakes)旅行之后带回家的绘画中表现得最清楚。事实上,有些作品甚至连专家都很难确定是谁画的。然而,我们知道,“桥社”艺术家的共同主题首先是由于克尔希奈的思想,而赫克尔则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这种集体风格是艺术家们共同努力的自觉目标,这一点可以从他们1910年在德雷斯顿阿诺德画廊(Arnold gallery)举办的展览目录中看出。在那里艺术家展示了几幅以木刻形式复制的绘画,而这些木刻的内容来自于他们彼此的绘画。
Max Pechstein
Self-Portrait with Cigar
佩克斯坦是最早于1908年移居柏林的画家。其他“桥社”画家直到1910年才到访柏林。一年后,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柏林的精神气候与德雷斯顿的宁静截然不同。为了获得新的动力,“桥社”的艺术家们决定展示他们对这座大城市的印象,它的无特色、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它跳动的夜光和众多艺术界的活动。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集体风格,他们希望这将使他们能够在与其他柏林艺术家的激烈竞争中保持自己的风格。然而,在柏林的艺术环境下,画家们不得不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因此几乎不可避免的“桥社”艺术家很快又开始脱离他们的集体风格。克尔希奈、赫克尔、施密特·罗特鲁夫、佩克斯坦和穆勒对这座城市的反应大不相同。以同样的方式,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尽管强度不同——都试图在柏林的混乱和无特色中取得平衡。现在,每个艺术家都独自或只和一个朋友度过了夏天的几个月,但不再在北海的丹加斯特(Dangast)(靠近奥尔登堡(Oldenburg))、尼达(Nida)(东普鲁士)或波罗的海的费曼(Fehmarn)岛作为一个团体在一起。
Chronik der Kg Brücke
1913年,克尔希奈在《“桥社”艺术家团体纪事》(Chronik der Kg Brücke)一书中对该团体发展的叙述,导致了画家之间的最后一次决裂。赫克尔、施密特·罗特鲁夫和穆勒指责克尔希奈对该组织持有偏见,没有适当考虑事实,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就。1913年5月27日,“桥社”致函其联系成员,解释该团体已解散。而签名中已经没有克尔希奈的名字了。
Ernst Ludwig Kirchner,
Erich Heckel and Otto Mueller Playing Chess,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