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 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 他后来怎么样了?

纵观历史20212024-07-08 13:15:04  71

1958年11月,毛主席来到河南视察,接见了众多地委、县委甚至乡委领导。

其中,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也被通知去汇报工作了。其他人都很顺利,只有他非常尴尬和窘迫。

因为,毛主席问的三个问题,他一个也答不上来,简直就是一问三不知。

毛主席到底问了什么,他才答不上来?他后来又怎么样了?

一、毛主席问的问题

相关人员给魏兆铭发去通知的时候,只告诉他要向中央领导人汇报工作,并没有说听汇报的那个人就是毛主席。

尽管如此,魏兆铭还是做了精心准备,将往年的工作资料都汇总起来,反反复复地看,甚至一些地方都已能背下来。

11月11日,上面来人告诉他,可以去汇报了。他来到汇报地点,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是毛主席要接见他。

魏兆铭不仅惊讶,也紧张了起来。毛主席看出了端倪,和他闲聊了几句,这才让他放松一些。

毛主席笑着说:“你是南阳的父母官,我要考考你。”

魏兆铭点点头,表示洗耳恭听。

毛主席说:“古人说,‘二十八宿走南阳’,你知道这二十八星宿谁排在第一位吗?”

魏兆铭整个人都懵了,顿了好一会儿,才确认自己没有听错,毛主席问的不是南阳的情况,而是二十八星宿。

他没有研究过二十八星宿,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出答案,只能红着脸摇摇头。

毛主席见他答不上来,也没有讲出答案,接着又问:“那你知不知道,何以辨襄阳与南阳?”

魏兆铭又被卡住了,欲言又止。

这个问题,得提到诸葛亮。诸葛亮去帮刘备以前,曾写下《隆中对》,古时候的“隆中”,位于襄阳的枣阳县内,襄阳人民由此推出:南阳者,实为枣阳也。

南阳人民不服,说南阳就是南阳,不在枣阳之内,更不是枣阳。这个问题,两处人民一直争论不休。

他们为何而争论呢?归根结底,都是想说诸葛亮是自己地方的。

魏兆铭还没有动口,毛主席就抢着提醒他:“这涉及到诸葛亮的归属问题!”

都提醒到这了,魏兆铭还是想不出答案,只能更加脸红地沉默着,气氛一下就僵住了,也变得尴尬起来。

毛主席不再说话,连连摇头,接着叹息不止。

魏兆铭应了那句话,一问三不知,毛主席将要怎样对待他?

二、毛主席的处置

魏兆铭憋了许久,憋不出答案,只能苦笑着对毛主席说:“主席,您问的这些问题,我一个也不知道。”

毛主席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微微张嘴说:“那好吧,我再问你一个简单点的,丞相为何入南阳?”

魏兆铭可能被考昏了头脑,一时反应不过来,又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其实,毛主席早就说出了答案,这里问的“丞相”,正是之前毛主席提到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毛主席想问的,仅仅只是诸葛亮为什么要来南阳居住而已,问题其实一点儿也不复杂。

魏兆铭接连三个问题都答不上来,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有些着急了,主动站出来替魏兆铭回答。

吴芝圃清楚第3个问题,用汇报工作的形式,娓娓向毛主席道来。

吴芝圃从地理环境、生产情况、人口和历史文化等讲起,说南阳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诸葛亮因此才选择在此地落脚。

吴芝圃接着介绍起了南阳当前的情况,最后补充道:“在中央的领导下,南阳的建设只会越来越好,相信会有更多的‘诸葛亮’愿意来这里落脚……”

毛主席没有那么严肃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显然,这是他想要的答案。

听完吴芝圃的回答,毛主席转而对魏兆铭说:“你们要到一个地方上去任职,就要了解当地的文化,熟悉群众的生活,不能只坐在办公室,什么情况都不了解,是不会做出好的决策的……”

教导完,毛主席并没有谴责或惩罚魏兆铭,最后只对他说:“回去要好好补文化,好好做调查,我还会再考你!”

尽管毛主席后来不考魏兆铭了,但经过这一件事,对魏兆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他透彻了,知道父母官就要为人民服务。

结语

毛主席非常博学,经常对别人讲一些古知识。但这并不是卖弄学识,而是引出问题的一种方式。

来到河南考察,他利用对三国和诸葛亮的了解,问南阳县委书记一些南阳人文历史的问题。可惜的是,县委书记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一问三不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些当官的,其实就是在刷履历、走马观花,并不关心民生和群众,想想都悲哀和可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177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