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论持久战》, 指出日本必败, 日军看过后是什么反应?

望相纱2024-07-06 09:44:52  76

1938年的中国,烽火连天,山河破碎。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寇,中国该何去何从?是投降?是不抵抗?还是坚决抵抗?

就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一篇雄文横空出世,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

1938年7月1日,这篇文章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全文刊载,犹如一声春雷,响彻了中华大地。

《论持久战》以其科学的分析、深刻的洞察、雄辩的逻辑,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短短几个月内,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起强烈反响,也深刻影响了国民党以及日本侵略者。

那么,《论持久战》究竟有何魔力?它又是如何成为毛主席一招无人可破的阳谋的呢?

产生的背景

彼时的中国,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看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希望。而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则如同浓重的迷雾,进一步遮蔽了人们的双眼。

抗战初期,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国民党内部弥漫着“中国必亡”的悲观论调。他们认为中日实力悬殊,开战即意味着失败,甚至鼓吹“再战必亡”。

汪精卫集团公然投敌,更坐实了这种论调的荒谬。即使是主张抗战的蒋介石集团,也对战争前景充满疑虑,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外部援助。

与“亡国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不切实际的“速胜论”。

淞沪会战期间,就有人叫嚣着“三个月内国际局势必变,苏联必将出兵”,中国将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更让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膨胀,甚至有人天真地认为徐州会战将是“敌人的最后挣扎”。

当然,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头,依然有许多仁人志士,清醒地认识到抗战将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持久战,并坚信中国终将取得胜利。

但即使是主张持久战的人们,对于“如何持久战”这个关键问题,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抗战初期中国社会弥漫着迷茫、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中国会亡吗?”、“中国能速胜吗?”,这两个问题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令人喘不过气。

就在这两种极端论调甚嚣尘上之时,1938年,毛泽东同志伏案写了七天七夜,发表了振聋发聩的《论持久战》,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道路,也为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写下了最终的预言: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它不仅预言了中国不会亡,更精准地描绘了抗战走向胜利的路线图: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直至胜利。

而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战略相持阶段无疑是最为关键也最为残酷的阶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预言,日寇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中国也将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积蓄力量,最终扭转战局。

历史的发展轨迹惊人地吻合了《论持久战》的预言,日军在占领大片国土后,妄图通过诱降和分化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却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遭遇了顽强的阻击。

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建立起广阔的抗日根据地,成为牵制和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根据地,共产党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也为长期坚持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论持久战》强调人民战争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抗战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着对人民力量的充分动员和组织,才最终将侵略者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在这场战争的熔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精准预言,影响强烈

《论持久战》的问世,可以说在国内外引起的巨大的反响。

国民党方面,从部分将领到蒋介石本人,都对《论持久战》展现出了一定的兴趣。

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将其视为珍贵的军事理论,积极组织学习;白崇禧更是将其精炼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试图将其融入国民党的抗战策略中。

蒋介石虽然没有公开评论,但从其日记和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也意识到持久战的必要性,并将其作为对抗日本的策略之一。但蒋介石的“持久战”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由于本身就脱离群众,最终沦为消极防御和等待外部援助的被动局面。

《论持久战》也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注意。1943年,日本天皇弟弟崇仁在深入研究后,惊叹表示,日军在时间拉锯上终究是打不过共产党军的。

日军高层敏锐地意识到,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方针,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致命弱点所在。为了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日本一方面企图通过扶植汪精卫傀儡政权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则疯狂掠夺资源,试图在短时间内压垮中国。

因为日本自身的经济结构缺陷和对外依赖,注定了其无法赢得这场持久战。巨额的军费开支、畸形的经济结构、失控的通货膨胀,都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日本的上空。

更致命的是,日本侵略者低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力量。正如《论持久战》所预言,人民战争的烈火,将从星星之火,逐渐燎原,最终将侵略者吞噬在这片古老而坚韧的土地上。

《论持久战》的博弈,不仅是军事战略的较量,更是两种不同理念、两种不同道路的交锋。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人民战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侵略者,赢得最终的胜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865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