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不知民间疾苦还得罪了关陇豪族使自己身败名裂

史海撷英2024-07-08 00:20:00  82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传统史书往往将杨广描绘成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但近年来,杨广的形象逐渐趋于正面。很多人认为他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为什么对于杨广的评价,古今大相径庭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如今的评判标准变了。相较于古人,今天的人可以置身事外,以更宽泛的视野看待杨广,并对他的功过进行重新评定。可话又说回来。对于隋末唐初的老百姓来说,杨广带给他们的,没有正面意义,只有无尽的痛苦。

家世背景

太建元年(569年),杨广生于长安。

据史料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除了长得好,相当聪明,杨广12岁前,还是妥妥的官二代。至于12岁以后,由于家庭原因,杨广不再是官二代,变成了“皇二代”。

不过,杨广也不是打出生起就这么好。由于不愿意攀附权臣宇文护,杨广3岁前,杨家混得非常惨。尤其是爷爷杨忠死后,其父杨坚几次险遭毒手。多亏老妈独孤氏抛头露面,四处活动,杨家才得以熬过最困难的十余年。

独孤氏在危难之际不离不弃,让杨坚非常感动,“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

杨坚

注意,杨坚的誓言只是不跟其他女人生孩子。事实上,杨坚的后宫一共有五位后妃。除了正宫独孤伽罗外,还有四位夫人,分别是容华夫人蔡氏,宣华夫人陈氏、弘政夫人陈氏(都是陈宣帝女儿)以及宫人尉迟氏。

当然,杨坚后来也兑现了承诺,他的五儿五女都是独孤伽罗所生。为此,杨坚曾吹嘘:“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废立之所由生。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争,为亡国之道邪!”

现在不少人拿杨坚临幸尉迟氏惹怒独孤皇后,杀了尉迟氏举例,说独孤皇后不允许杨坚纳妾。这是不对的。因为尉迟氏的身份不一般,她是尉迟迥的孙女,与杨坚有灭族之仇。独孤皇后会容忍仇家的孙女与自己丈夫睡觉吗?就算没发生关系,她在宫里待久了,也保不齐哪天会对杨坚下毒吧?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其实不在乎杨坚有没有妃嫔。她是政治家,重视利益,也就是秉承宗法权力稳定过渡的政治理念,希望杨家与世家门阀联姻。而要想与世家门阀合作,就得保证原配和嫡子的地位和利益。所以才显得独孤皇后对纳妾和庶子非常计较。

据《隋书?后妃传》记载:“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不仅如此,独孤皇后还吹枕边风,说大臣纳妾就是好色,好色之徒不可委以重任。“初,后以高颎是父之家客,甚见亲礼。至是,闻颎谓己为一妇人,因此衔恨。又以颎夫人死,其妾生男,益不善之,渐加谮毁,上亦每事唯后言是用。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独孤伽罗

不过,虽然独孤皇后并非小肚鸡肠的妇人。但存在如此明显的软肋,这就注定了她会被阴谋家利用。而这个阴谋家也不是别人,就是她那宝贝儿子杨广。

兄弟相残

杨广坐镇太原期间,干得还不错。后来,考虑到太子杨勇将来即位,身边需要一个会打仗的弟弟辅佐。杨坚便令杨广统领50万大军,平定南陈。

隋朝灭亡南陈不久,江南又爆发高智慧、汪文进、沈玄懀叛乱。杨坚当即传下旨意,封杨广为扬州总管,又令越国公杨素为行军总管,让他们二人共同前往江南平叛。

当然,这两次大战,杨广都只是挂名元帅。实际总指挥分别是尚书左仆射高颎和杨素。不过,挂名元帅毕竟也是最高指挥官,即便没立下战功,杨广在天下人眼中,口碑也是非常好的。许多人认为他年少有为,做王爷可惜了。

一个人这么认为的时候,杨广或许还不会有想法。可当大家都这么认为时,杨广势必会心动。

相比于弟弟们,太子杨勇确实显得很平庸。除了平庸,杨勇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讨父母喜欢。

杨勇

早在杨坚称帝前,独孤皇后就为杨勇挑选了一位正妃元氏。元氏的父亲是元孝矩,曾做过西魏宰相,这桩婚事堪称门当户对,天作之合。有利于杨家的统治。但杨勇却不喜欢元氏,反倒宠幸出身一般的云昭训(昭训是其封号)。元氏身为正妻,却惨遭丈夫无视,气出了心病,最后竟然气死了。“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称嬖幸,礼匹于嫡。勇妃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献皇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自是云昭训专擅内政,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勇罪过。”

见杨勇和自己对着干,独孤皇后忍无可忍,跑去给杨坚说杨勇担不起让大隋长治久安的重任,建议废黜!

由于杨勇平时大大咧咧,做事情随心所欲,从不考虑后果,同样让杨坚不满。比如有一次,杨勇突发奇想,也想过一过大将军的瘾,吩咐下人找来一件制作精美的铠甲穿上显摆。“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因而诫之曰:‘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今以刀子赐汝,宜识我心。’”可遗憾的是,杨勇完全不在乎,连装都懒得装,让杨坚很不满。

既然都对杨勇不满,于是两口子便一拍即合,决定改立太子。

高颎

听说皇帝要易储,高颎急了,连忙劝阻。说长幼有序,怎能擅废太子?杨坚觉得言之有理,打算继续考察。“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独孤皇后知颎不可夺,阴欲去之,夫人卒,后言于上曰:‘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上以后言谓颎,颎流涕谢曰:‘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上乃止。至是,颎爱妾产男,上闻之极欢,后甚不悦。上问其故,后曰:‘陛下当复信高颎邪?始陛下欲为颎娶,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今其诈已见,陛下安得信之!’上由是疏颎。”但杨坚派去考察杨勇的人,恰恰是与杨广交好的杨素。

杨素很有心计,变着法诱导杨勇抱怨杨坚。杨勇当着杨素的面,抱怨自己老爹。就此断送了前途。

“后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然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颎、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为了缓解杨坚的怒气,高颎曾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这让独孤皇后非常不满,找茬扳倒了高颎。

如果放在寻常老百姓的家里,大哥有难,弟弟们肯定要帮忙。可杨家兄弟压根没感情可言,大哥有难,做弟弟的不能不落井下石。

得知老爸、老妈对大哥不满,杨广觉得东宫之位在向他招手。为了争储,杨广假装自己不纳妾,只和萧妃厮守。他的长子杨昭,次子杨暕,都是萧妃所生。太子妃元氏夭亡时,杨广还装出一幅痛心疾首的模样。当然,也有人说杨广不是装的,他并非好色之徒。但不管怎么说,杨广平时的表现,非常符合杨坚和独孤皇后的畸形价值观。这也让他赢得了老爸老妈的大加称赞。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杨勇不懂事,杨广懂事。于是,老两口再次一拍即合,决定改立杨广。反正继承人都是嫡子,倒来倒去,江山还是在自家人手里嘛。

杨广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初三,杨坚正式下诏:废黜杨勇,封晋王杨广为皇太子。这时候高颎已经靠边站了,没人敢反对,整个易储过程非常顺利。杨勇被废后,杨坚将他交给杨广监管。把废太子交给新太子监管,也不知道杨坚是怎么想的。反正杨勇是没了翻盘的希望。

整倒了大哥,杨广随之又将弟弟们列为铲除对象。此前,秦王杨俊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杨坚囚禁致死。所以杨广便盯上了蜀王杨秀。

据史料记载,杨秀出镇四川后,就一直待在成都。“太子阴作偶人,书上及汉王姓字,缚手钉心,令人埋之华山下,令杨素发之。又作檄文曰:‘逆臣贼子,专弄威柄,陛下唯守虚器,一无所知。’陈甲兵之盛,云‘指期问罪’。置秀集中,因以闻奏。上曰:‘天下宁有是耶!’于是废为庶人,幽内侍省,不得与妻子相见,令给獠婢二人驱使。与相连坐者百余人。”

仁寿宫变

四个兄弟,现在两个被软禁,一个被囚禁致死,就剩年纪最小的汉王杨谅。不过,杨广还没想好怎么修理杨谅,他的打手杨素倒先翻车了。

杨素这个人长得帅,且饱读诗书,还精通书法,才华没得说。堪称是军政全能,智勇兼备。

有一次,周武帝宇文邕要杀杨素。一般人面对这种情况,可能就认命了,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杨素很有谋略,玩了一把阳谋。他对周武帝说:“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这一下把周武帝给整懵了:如果杀了杨素,那就说明自己是昏君。周武帝想了想,觉得杨素很机智,便放了他一马。

杨素

然而,杨素虽然有才,但他的人品让人不敢恭维。观其一生,为了上位,投机取巧,无所不用其极。

周武帝驾崩后,杨素发现杨坚是潜力股,遂主动投靠。杨坚也知晓杨素的才能,对其非常器重。开皇十二年(592年),杨素出任尚书右仆射。有隋一朝,能做到如此高位的人,屈指可数。可杨素仍然不满足,为了更进一步,他又投靠了新的潜力股杨广,充当打手,帮其除掉了杨勇和杨秀。

作为出力的回报,高颎靠边站后,杨素升任尚书左仆射。隋朝以左为尊,尚书左、右仆射,别看只差半级,很多人一辈子都升不上去。杨素位极人臣,他的弟弟杨约、杨家的叔叔辈、子侄辈,也都鸡犬升天,得到不同程度的赏赐。年纪大一点的,官居尚书、公卿。年纪小一点的也能混个柱国、刺史。

或许是幸福来得太快,杨素忘乎所以了,在朝内打压政敌。一些大臣看不惯,找杨坚告状,说杨勇和杨秀被废时,大臣们都感到惋惜,只有杨素上蹿下跳,喜形于色,简直就是视国家的不幸为自己的大幸。

杨坚猜忌心很重,杨勇不过说了几句牢骚话就被废黜。杨素如此找死,杨坚也开始反思,看来有必要整顿朝纲了!很快,杨素就被架空,不再负责尚书省事务。然而此时打压,为时晚矣。杨素已经改换门庭,依附于杨广了。

杨坚

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独孤皇后病崩。没了独孤皇后制约,杨坚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也都有了名分。但老年丧妻,对杨坚的打击非常大。独孤皇后崩逝才一年多,精神不振的杨坚也一病不起。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杨坚驾崩于岐州仁寿宫大宝殿。

关于杨坚之驾崩,历来争议不断。《隋书》和《资治通鉴》都把矛头指向杨广。说杨坚病危时,杨广、杨素陪伴左右。杨广认为皇位快要到手了,一时按捺不住,调戏了宣华夫人。“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官辞决,并握手歔欷。是时惟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以上记载看似合理,却充满着矛盾,更不合逻辑。

首先,杨坚让柳述、元岩找杨勇来,就不合逻辑。杨勇被废多年,光杆司令一个,找他来有什么用?指望他救驾?笑话嘛。很显然,杨坚叫杨勇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身体不行了,要立即传位给杨勇。可杨勇当时在哪呢?在长安。杨坚所处的仁寿宫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中间隔了两百多里。这一来一回,柳述去到长安还要走流程释放杨勇,少说也要两天。时间来得及吗?

其次,如果杨坚真想收拾杨广,也应该找掌控侍卫的将领。杨坚作过来人,关键时刻,他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失误呢?其实按杨坚的性格,就算这会真把杨广办了,他也不会复立杨勇。即便要另选太子,杨坚也应该立汉王杨谅。毕竟他与杨勇有矛盾。任何正常人,这时候都会担心废太子复位后会清算自己。

杨杰

隋文帝刚刚驾崩,汉王杨谅就起兵造反,不承认杨广。后来天下大乱,李密的瓦岗军就写了一篇檄文,其中就直接说杨广篡位,弑父杀兄,非礼宣华夫人。

李密将细节描述得很清楚,杨坚病重时,杨广在一旁父亲,但是他狼子野心,竟然用毒药毒死了杨坚。而且杨广荒淫无道,连至亲都不放过,大臣的妻女,先皇的妃子都被杨广糟蹋了。

《为李密檄洛州文》:“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禽兽之行,在于聚麀,人伦之体,别于内外。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谁谓敤首之贤,翻见齐襄之耻。逮于先皇嫔御,并进银环;诸王子女,咸贮金屋。”李密曾经在宫中待过,而且是在杨广篡位前后在皇宫中担任千牛备身,对于杨广篡位的事情还是知道一些的,否则他不可能无缘无故说出这种事情。不过李密在宫中被隋炀帝看到,杨广看他神态自若心里不舒服,就将李密赶出了皇宫。之后李密就遇到了杨素,并得到杨素的赏识。

大兴土木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二十一日,36岁的杨广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大业。君临天下后,杨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杨坚的名义,假拟诏书,赐死了杨勇。杨勇的子嗣全部被流放,后来多数被杨广做掉。至于老四杨秀则继续被禁锢。

紧接着,杨广决定收拾杨谅。先前,杨坚将杨广从太原调往扬州,又将杨秀拿下,黄河以北没有藩王坐镇了。于是杨谅便接任并州总管,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南到黄河,辖五十二州。后来,杨勇、杨秀陆续被废,杨谅顿觉兔死狗烹,为了不至于束手就擒,便以突厥活动频繁为由,在领地内招兵买马,修缮兵器,准备随时找杨广干仗。但杨谅不会打仗,尽管手握十万大军,却战略方针都没有拟定。

杨素?

另一边,杨广其实也不懂军事。之前征讨南陈,平定江南叛乱,杨广都是挂名统帅。既然不专业,杨广也就不掺和了,让专业的人负责平叛。这个专业的人就是杨素。同年八月,杨广召杨谅回朝。杨谅心知有异,起兵反叛,被杨素轻松平定。杨谅兵败被捕,文武百官都建议对他处以极刑。杨广没同意,只是将杨谅被贬为庶人,幽禁在长安。随着杨谅被废,杨坚的五个儿子,除了杨广,其他四人都以悲剧收场。

杨坚曾说:“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废立之所由生。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争,为亡国之道邪!”也不知道他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平息杨谅叛乱后,杨广下了一道诏书:免除妇人、奴婢、部曲(私人家里的兵丁)的赋税,并规定男子22岁才算成人。

隋朝建国之初,男子17岁就算成年,需要服兵役和徭役。杨广提高标准,虽然有收买人心之嫌,却也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同时,杨广敢于免除妇人、奴婢、部曲的赋税,也说明隋朝政府不缺钱。

杨广新君登基,手上又有钱,他自然要干一番事业。

仁寿四年(604年)底,杨广前往洛阳视察。回到长安后,他下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诏命:在洛阳修建东都,十个月内完工!

长安演变图

杨坚在位时,新建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但因为杨坚舍不得花钱,大兴城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道路多以泥土填充,每到下雨的时候,城内道路就泥泞不堪。或许也是因为长安住着不舒坦,杨坚才会在岐州又修建了仁寿宫。这就是典型的该花钱的地方小鸡肚肠,结果只能再花一笔冤枉钱。此外,由于常年战乱,关中的粮草已不能支撑首都运转。一旦遇上荒年,朝廷就要搬到洛阳“就食”,这个问题直到唐朝都没能解决。基于以上原因,杨广决心营建洛阳,并让宇文恺负责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

大兴城的规划就是由宇文恺负责。考虑到大兴城不够完美,因此宇文恺在设计和建造洛阳城时,花钱如流水,整个城市功能齐备,宫殿群宏伟壮观。然而,东都洛阳气势恢宏的背后,却是累累白骨。

为了在规定时间完工,杨广每月都要征发200万民夫服徭役。由于工期紧张,民夫们只能没日没夜地干活,导致有近一半人死亡。用来运尸体的车辆一眼望不到边。

当然,隋朝底子厚,这点付出之于杨广,不算什么。而历史也已经证明,杨广营建洛阳,对于维系统治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因为关中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杨广蹲在长安,势必受到掣肘。要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他就必须另起炉灶。换句话说,这事总得有人来做。杨广顶着压力把这事办了,至少唐朝皇室因此受益。

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掣肘,杨广还下诏求贤。那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就是出自杨广的求贤诏。

而说到求贤,那就不得不提隋朝的科举制。隋朝建立后,杨坚看九品中正制不满,下旨废除,随后又仿效南北朝分科而举人的方式,选拔官员。到了杨广时期,朝廷再开科举。不过隋朝的三次科考都只是临时举办,没有固定时间,也一个具体的部门负责管理。并且隋朝对报名也有限制,只有得到高官举荐的读书人,才有资格应试。

现在很多人说谁都可以骂杨广,唯独读书人不行,因为杨广给了他们往上爬的阶梯。这话说的其实不对。因为科举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三点:一是投牒自应,所有读书人都可以报名,不必先由官吏推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制度公平,比如试卷一律糊名,还要安排人将每位考生的卷子抄写一遍,避免走后门的情况发生。而以上几点,隋朝科举都不具备。直到唐宋时期才渐渐完善。所以可以说,有隋一朝,科举制并未发挥什么作用。也没能打击门阀势力。

彼时的门阀已经尾大不掉,尤其是杨素家族,权倾朝野,杨广也奈何不得。杨素心知皇帝盼着自己死,生了病不敢吃药,就这么病死了。

杨素死后的第二年,杨广又找茬处死了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一帮老臣。

没了老家伙的牵制,杨广决定完成他的宏大计划。

一直以来,杨广都想把河北、江南和中原连为一体。促进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打破交通瓶颈。于是杨广下旨,大规模整修运河。这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全长2700多公里,不仅带动了全国经济和文化发展,还加强了中央朝廷对东北和南方的控制,给后来的唐朝带来了统治便利。比如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就是通过隋唐大运河,勾连江南,靠着江南赋税又坚挺了150多年。

隋朝大运河和粮仓示意图

但与营建洛阳一样,杨广下令修运河,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无数苦难。隋朝大运河分为四个小项目,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其中,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杨广征发十余万老百姓,利用汉末陈登所开凿的邗沟直道,迅速完成了邗沟项目。

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长1000多公里。虽然这一段也可以利用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杨广为了船体巨大的龙舟通行,要求运河必须凿得很深。这就相当于重修了。

如此浩大且艰巨的工程,如果放宽工期,花个三五年时间,那妥妥是千秋伟业。然而杨广却太急了,竟然要求五个月内完工。压力给到下级官员,官员们又把压力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后来征讨高句丽,开通的永济渠,同样如此。据统计,为了修大运河,隋朝政府总计征调了360万人。由于工期紧张,民夫死伤无数,很多百姓甚至要靠自残才能躲过一劫。

现在一些人只看到隋唐大运河的意义,过分吹捧杨广的贡献,完全没道理。且不论隋唐大运河早在南宋就已废弃,与后来京杭大运河根本就是两码事。就单说隋朝,修运河的人不是杨广,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就连负责规划和指挥的人,也不是杨广。杨广就是下个令而已,他不必亲自下场,也不负责设计规划。他只负责统筹全局,调配资源。可就这么点事,他都搞不好。这难道是他的能力不行吗?貌似也不是。只能说,杨广含着金汤匙出生,不懂民间疾苦,单纯的不把劳苦大众当人看罢了。

反复被折磨,一些老百姓渐渐发现,这皇帝不靠谱!前不久还宣称男子22岁才算成人,才需要服兵役和徭役。后脚就翻脸不认账了,视民如草芥。既然朝廷不仁,那就反了!

大业五年(609年),山东章丘冒出数万“狂寇”。次年,北方的雁门和东都洛阳,先后发生暴动。不过由于这些暴动缺乏世家豪强参与,都不成气候。

江山社稷暂时还算稳定,杨广又决定开疆扩土。

有一说一,杨广早年的战绩还不错。隋军南征林邑(古国名,在今越南中南部),跨海东征流求(今琉球群岛和台湾等岛屿的总称),打击契丹、吐谷浑,威慑突厥,都取得了成功。一时间,万国来朝。

然而接下来征讨高句丽,杨广失败了。

征讨高句丽

高句丽该不该打?肯定该打。参考后来的宋明两朝,一旦坐视东北方向出现强权,那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柄利剑。最要命的是,当时的高句丽在东北亚还自成体系,建立了一个包含百济、日本,以及契丹、靺鞨等东北的少数民族在内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小圈子内,他们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不拿隋朝当宗主国。

中原王朝向来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惩,代我者死”。高句丽与隋朝打对台戏,还多次配合突厥威胁隋朝北境,杨广自然要讨伐。

隋征高句丽?示意图

实际上,早在杨坚在位时,隋朝就征讨过高句丽。遗憾的是,大军刚刚出发没多久,就遇到极端恶劣天气,不了了之。杨坚很有自知之明,见高句丽不好打,索性不打了,把问题留给了杨广。

到了大业七年(611年),大运河这时候全线贯通,沿线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于是杨广便集结天下兵马,约113万,远征高句丽。注意,这还只是战斗人员,如果算上搞后勤的200万民夫,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总计动员了300万人。

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打赢了倒还好。但偏偏隋军打输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先期出发的30万隋军,最后只逃回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的损失巨以万计。不过,这个损失数据的真实性存疑。因为隋军虽然兵败如山倒,但真正在战场上被杀的人少之又少。

由于主力驻守大后方,没有上战场。先头的部队的损失也没那么夸张。因此时隔一年,杨广再次下诏:天下兵集于涿郡,要亲征高句丽!

战前,杨广召集高层军官举行了一场检讨大会,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失败,主要在于杨广心态不端正,过分干预前线将领的指挥。并且准备也不足,粮食供给出现了系统性问题。再就是虽然隋军数量庞大,可士兵战斗值不足。指挥官也多是纨绔子弟。

针对以上问题,杨广这次允许前线将领便宜行事。表示不看过程,只要结果。单兵作战、孤军深入、屠城、斩尽杀绝。粮食供给和战斗力问题,杨广也对症下药,组建了一支名为骁果军的特种部队。并在今天辽宁省丹东市境内设置粮仓,保证前线粮草充足。

大业八年(612年)三月,杨广抵达辽东。四月,隋军渡过辽水。隋朝二征高句丽,具体发兵多少,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和第一次相比,杨广低调了很多,不再好大喜功,只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高句丽,一雪前耻。战斗打响后,隋军占尽优势,灭掉高句丽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时候就要出意外了。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洛阳传来了噩耗:楚国公杨玄感造反。

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属于隋朝的超级贵族。按理说,这种既得利益者,没必要造反。但杨广当初盼着杨素快点去死,还对人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让杨玄感非常不爽,认为杨广刻薄寡恩,意欲报复。后来杨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以致百姓怨声载道,而他却不以为意,依然要进行东征高丽的大业。杨玄感看到了弄死杨广的希望,遂在黎阳起兵,直言杨广是大昏君,不配做皇帝。还扬言要拥立秦王杨浩为帝。是为“废昏立明”。杨广听说后院起火,立即下令撤军,第二次东征高丽就此草草结束。

就在杨广回程的路上,同为超级贵族出身的李密来找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认为:“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结果杨玄感久攻洛阳不下,错失良机,又遭到回援隋军暴击,兵败自杀。

杨玄感

杨玄感叛乱历时一个多月,虽然短暂,但这起事件标志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分裂。

杨玄感打出的“废昏立明”旗号,也让杨广早年积累的英明形象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回过味来,欺压自己的不仅有贪官污吏,还有皇帝!

这种情况下,杨广最应该做的是平息民愤,与民休息。可在杨广看来,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别人。一定要说自己错了,也是太仁慈。大臣和百姓都不畏惧我的天子威严。自己要想做好这个皇帝,就得杀人立威!随即,杨广开始疑神疑鬼,大肆搜捕杨玄感的党羽,前前后后处死三万多人,还有六千多人被施以流刑和徒刑,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即便没掺和叛乱的,比如李渊,也被无端猜忌。李渊为了让杨广放心,天天喝花酒,收受贿赂,主打一个胸无大志,这才躲过了一劫。

贵族们都这样了,老百姓自然更惨。

杨玄感围困洛阳时,曾经下令开仓放粮。杨广下了一道旨意,将所有接受过杨玄感粮食的人,悉数活埋在洛阳城南。后来杨广还下令:哪户人家出过反贼,家中财产全部没收。下面的官吏们高兴坏了,借机敛财!老百姓被搞得苦不堪言,造反的人因此越来越多。仅大业九年(613年)一年,全国便爆发了十几场大规模起义。到了大业十年(614年),又爆发了近十场大规模起义。

面对这些起义,官军无力讨伐,隋王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身死国灭

杨广追求建功立业,搞得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士卒填沟壑,骸骨毕原野。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但他仍然没有自知之明。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杨广下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由于二征高句丽后,杨广解散了部队,打算轮换一批新兵。因此,他只能先等从各地征调的军队到位,再出兵高句丽。但杨广在涿郡等了一个月,得到的报告却是大量士兵叛逃。

这时候,杨广能做的唯有退兵,下诏安抚军心民心。可他却一根筋,非要完成既定目标。为此,杨广下诏,诛杀临阵逃跑的士兵,将他们的鲜血涂在战鼓上,以示警醒。又过了几个月,新兵还是无法到位。

隋朝实行府兵制,通俗点说,就是兵民合一。一群老百姓,农忙的时候负责种地,农闲的时候就出来练兵。等到国家有战事,就自带装备出征作战。老百姓的想法很朴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拉倒。现在去高句丽打仗,和送死没区别。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造反,即便战死也不至于客死异乡。

所幸,隋朝的处境不妙,高句丽的国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同年七月,隋朝名将来护儿在毕奢城(今辽宁大连金州区)击破一支高句丽军,趁机向平壤进军。

高句丽毕竟是小国,年年大战,以致人口锐减,粮食歉收,他们也扛不住。面对隋军的突袭,高句丽国王高元害怕了,遣使请降,表示将来会去长安朝见。

高句丽示意图

杨广见高元认怂,下令班师。就这样,杨广得了面子,带着全军结束了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搞笑的是,班师途中,“邯郸贼帅杨公卿帅其党八千人抄驾后第八队,得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而去。”见此情形,一些大臣要求派军剿灭抢马的义军。杨广这时候总算清醒了些,表示到处都是叛民,如何剿灭?一辈子都要强的杨广,这回终于“大度”了一回。

回到长安,杨广左等右等,始终等不来高元前来朝见。见高元耍无赖,杨广又丧失理智,准备第四次征讨高句丽。然而,隋朝各地早已经盗匪蜂拥了,想征兵、征粮都困难。无奈之下,杨广只得暂停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

如果杨广驾崩得早,驾崩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前,他的武功或许可以比肩汉武帝。可历史终究不能假设。而杨广最后三年的各种离谱操作,也终于让他活成了后世君王眼中的反面教材。

这年腊月初九,杨广离开长安,去到东都洛阳。此后,再也没能回到长安。

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杨广在洛阳举行元旦大朝会,大宴群臣和突厥、新罗、吐火罗、靺鞨等国或外族使者,很是排场了一回。但这是隋朝最后一次大宴列国使者。

杨广?

大业十二年(616年)正月,按照惯例,各地的郡守都应该进京向朝贺,恭祝皇帝千秋万寿,帝业永祚。可正月都过完了,却没人来祝贺。杨广派人调查,得出的结论让他瞠目结舌:这些年,起义军将各地扫荡了一遍,有些官员为了自保,已经弃城逃跑,许多郡县甚至都没有官员镇守。

到了七月,见天下已经乱得不可收拾,杨广决意南下江都。得知皇帝要迁都,群臣连忙劝阻,说如今盗匪猖獗,朝廷禁令不行,陛下若是出走,京城大局由谁主持?形势必然无法收拾!

与后来明朝灭亡不同,隋朝末年,朝廷掌握的资源还有很多。如王世充与李密大战洛阳时,城中没有柴火,士兵们直接拿朝廷府库的布帛生火。围城的李密更大方,他打开黎阳仓,让周边百姓随意取用仓中粮食。

不得不说,隋文帝杨坚太能敛财了。用二十年时间攒下三代人的财富。钱不是问题,那就没有问题了。杨广只要能振作起来,他仍有收拾残局的机会。而一旦做缩头乌龟,一走了之,他就彻底没机会了。

但杨广不听劝,执意率十万骁果军南下,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等到南下江都后,时局发展果然如群臣预料的那般。

李渊?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李密率领瓦岗军逼围东都洛阳,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的十大罪状。同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并在半年后攻入长安,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至于杨广,则被李渊遥尊为太上皇。

很显然,这个天下已经不再姓杨了。杨广得知长安易主,也终于知道怕了,以致夜不能寐。为了麻痹自己,他命人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这时的杨广虽然还活着,但跟死了没区别。他自己也曾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大业十四年三月丙辰日(618年4月11日),隋炀帝杨广被叛乱的骁果军缢弑,时年五十岁。

回看杨广的一生,他的战略设计能力没问题,营建东都洛阳、办科举、修大运河、征讨四夷。这其中任何一件事干好了,就能青史留名。都干好了,则是千古一帝。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杨广没体会过民间疾苦,对老百姓漠不关心,还得罪了关陇豪族势力,把自己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终究是玩砸了。

据统计,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近4600万。可到了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就只剩下1500万人了。

现在说杨广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其实就是后人感受不到这种痛。而生活在隋末的百姓,感受的则是锥心之痛。那些埋于洛阳城下、运河两岸的深深白骨,那些战死在高句丽的将士们,肯定不会觉得杨广是好皇帝。更不会觉得后世史书抹黑了隋炀帝。如果能穿越到过去,相信也没人会愿意穿越到隋炀帝的年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859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