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车企动手了
欧盟还是对中国车企动手了。
7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BEV)进行为期九个月的反补贴调查后,决定自2024年7月5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最长持续四个月。
具体税率为:上汽集团37.6%,吉利19.9%,比亚迪17.4%;其他配合调查的车企平均20.8%,未配合调查的车企37.6%。
相较于6月12日的数据,本次确定的税率略有下调。
从官方的表态来看,我国对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表示强烈反对,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处理经贸摩擦。上面的态度是,目前距终裁还有四个月窗口期,希望欧方展现诚意,推进磋商进程,尽快达成双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国内,也已经有部分车企,对上述临时关税做出了回应。
蔚来表示将保持在欧洲市场的定价,并根据关税政策进展评估市场策略。小鹏汽车则在评估在欧洲建立本地制造能力的可行性,并承诺新关税生效前下订单的客户不会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
当然,部分外资车企对欧盟的关税态度也表达的否定态度。
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认为这不仅不能提升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力,反而可能损害全球业务企业,限制电动汽车供应,延缓低碳发展,并破坏自由贸易原则。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亦多次表明立场,认为计划中的关税将使推动电动出行和实现巴黎气候目标变得更加困难,损害欧洲消费者和企业利益。VDA指出,反补贴关税将影响欧洲企业及其合资企业,因为许多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车辆来自欧洲和美国制造商。
02
汽车领域的贸易壁垒正逐步形成
汽车因为产业链较长,对就业和经济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而也是如此,反而成为了不少国家容易形成“国贸易壁垒”的重点领域。
在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中,一些传统汽车巨头如德国、日本和法国的企业因路径依赖反应迟缓,面临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还面临着中国品牌反攻本土市场的风险,促使他们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例如,大众汽车要求销毁进口的ID 6事件,已经显示出这一趋势。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加征关税,从最早的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38.1%,经过中方申诉抗议后,税率略有调整,但调整幅度微小,一定程度可以看出欧盟在此事上缺乏诚意。
这导致中欧双方难以达成共识,预计短期内情况将持续,未来可能还有更多争议。
而国外抵制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还被指责较多的,还有一些“软方面”的因素,如加班时间长、薪资待遇低、补贴倾销、产能过剩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不仅为产线工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创造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中高端工作岗位。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较高水平,汽车产业也不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关于所谓的中国电动车“补贴”和“倾销”,实际情况是,由于欧洲通胀和国内竞争激烈,欧洲新能源车价格普遍比国内高80%~100%。部分经销商甚至通过跨国串货的方式,将国内的全新二手电动车运到海外市场销售,利用中欧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获利。
不难看出,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以全球18%的GDP消费了接近30%的汽车。
可能有人会问,国内汽车是不是因为“产能过剩”,不得不只能卖往国外?
在言叔看来,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足更多是由于产业层次和人均GDP水平,而非分配问题,就想问大家一句,如果以后汽车都降到10万左右的水平,或者你的薪酬再涨20%,你会愿意消费汽车吗?
此外,日德等国家的汽车产量远超本土市场的需求,却未被指责产能过剩。
实际上,以前欧美就是宣扬“放弃电车”最厉害的地区,只是现在趋势变了,随着中国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快速发展,欧美地区发现自己怎么比都比不过了,于是就玩起了“耍赖”,不让你的车子进入了我的市场,玩不过就开始直接“掀桌子”了。
03
欧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尽管欧盟此举被视为对中国的直接施压,但中欧双方仍有机会通过磋商解决分歧,双方也在进行进一步的博弈。
上个月,中欧已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说明双方对话的途径仍然通畅。
欧盟之所以要对国内车企动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产车太香了。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已从三年前的3%上升至20%以上,这一变化对欧洲传统车企构成了压力。
在反补贴调查期间,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今年1月,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进行了反倾销调查;6月,我国又对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
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半导体、光伏、医疗设备等产品加征关税,税率最高可达100%,并开始向欧盟施压,要求其采取行动。
在美方的压力下,欧盟于7月4日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7%到38%的临时关税,调查将持续至11月2日。如果调查结果确认存在补贴情况,欧盟将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为期5年的正式关税。
与美国相比,欧盟在加征关税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内部阻力。美国可以自行决定加税,而欧盟需要成员国的一致同意,这使得内部分歧更加明显。
例如,法国对华电动车反倾销调查持积极态度,而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的德国则持反对意见。
欧盟各国对车企加征关税态度不一致,也主要与该国在新能源上的布局有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新能源发展不错的车企的国家,更愿意反对该意见。
比如宝马和长城合作电动MINI,奔驰和吉利合作电动Smart,Stellantis入股零跑并成立国际销售公司,大众入股小鹏并利用后者的电子电气架构造车,就连这次被欧委会特别针对的上汽集团也在今年5月宣布和奥迪合作。
在言叔看来,欧盟关税壁垒难阻中国电动汽车的出海步伐,因为高关税可以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撑起一片温室,但温室里的花朵注定是脆弱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