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 一路过的秀才看后大笑: 你命不久矣

典赛谈过去2024-07-05 17:11:00  5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北宋太宗年间,地方上有个姓赵的县令,没想到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竟然又老树开花喜得一子。

为了表达心中的喜悦,找县令特意请来了一帮文人墨客,写了一副妙笔生辉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炫耀。

没承想,一个不知眉眼高低的穷秀才,看到对联后嗤之以鼻,直言:你命不久矣!

寒门子弟

这个穷秀才叫吕蒙正,祖籍山东烟台莱州,公元94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

严格来说,他并不算是个寒门子弟,应该说是个官宦子弟,只不过命运不济,小时候被父亲逐出了家门而已。

他的祖父叫吕梦奇,曾是后唐的户部侍郎;他的父亲叫吕龟图,在后周朝廷当过起居郎;他的母亲刘氏,出身莱州的名门望族。

也许吕龟图和发妻刘氏,是家族联姻的结果,两人之间并没有多少感情。

再加上,刘氏性情刚烈、遇事有主见,对丈夫也缺少迁就和包容,因为两人婚后的生活过得并不顺遂,磕磕绊绊、争吵不断。

刘氏婚后给吕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吕蒙正。

按理说,在重视传宗接代的古代社会,妻子生下儿子是大功一件,吕龟图对待妻子的态度应该有所缓和才对。

可是没想到,吕龟图不是个寻常人,不仅更加厌恶妻子,甚至还因为妻子的缘故,看儿子也不顺眼。

后来吕龟图也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把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全都逐出了家门。

应该说,以刘氏的家世背景和个人条件而言,依附娘家或再行改嫁没有一点问题。

但倔强要强的刘氏,坚决不肯向现实低头,既不依附娘家也不寻亲改嫁,独自带着儿子住进寒窑艰难维持生计。

就这样,原来的官宦子弟吕蒙正,成了一个家徒四壁的寒门子弟。

在对女性充满了偏见的古代社会,给女性留下来的生存空间很狭小,如果家里没有顶梁柱,生活是极其不容易的。

更别说刘氏还带着个孩子,母子俩落魄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吕蒙正小的时候,挨饿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饿得受不了,就偷偷地捡别人扔掉的食物充饥。

成长历程

不过,凡事都有利弊,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磨难是必不可缺,而又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尽管这种说法也遭到了很多质疑,毕竟寒门之中的确也出现过很多反面典型,但总的来说还是好人多,比如吕蒙正就是个典型的正面范例。

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磨炼了吕蒙正的品格和意志,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还有一点,吕蒙正也是很幸运的,有一个通透、豁达、坚韧的好母亲。

这也对他的成长历程,起到了极大的补益作用。

无论生活过得多么艰难,刘氏乐观面对生活,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对儿子的影响非常大。

与此同时,她也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不仅教儿子做人的道理,还手把手地教儿子读书识字。

后来她教不动了,就想尽办法把儿子送进了学堂,历尽艰辛和苦难,最终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俊才。

在此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趣闻轶事。

地方上的赵县令老来得子,高兴之余请来了一帮文人雅士助兴。

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让文人雅士开动脑筋、挥毫泼墨,写出一副绝妙无比的对联,也好让自己贴在大门上炫耀一番。

有个成语叫“附庸风雅”,这也反映了古代的一种社会风气。

尤其是北宋初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复兴、歌舞升平的盛世年代,缺少文化修养的官员和富人,就更喜欢跟文人雅士往一块凑了。

主要就是想表现自己有文化、有修养、有见识,没有与社会脱节,跟得上大潮流。

赵县令也是这个意思,想要趁着老来得子的喜悦劲,刷一波文化操作。

要不然,他也不会煞费苦心,请来那么多文人助兴,甚至把工部侍郎的儿子倪兴官也请到了府上。

调整对联

文人得知了找县令的意思后,纷纷开动脑筋皱眉沉思,时而摇头晃脑、时而闭目叹息,好像脑海里的佳句甚多,却都无法令人满意一般。

突然,工部侍郎之子倪兴官,激动地大喊了一声:“有了!”

随即他便挥毫泼墨,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

他写的上联是“子当成父业”,这句听上去好像还挺应景,正好应了赵县令老来得子的喜事;下联为“臣必报君恩”,这句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不妥,毕竟主家是当官之人,自己有了喜事也不能忘了皇帝。

对联写完之后,在场的人纷纷叫好,无不对倪兴官伸出了大拇指。

赵县令更是喜出望外,立马命人将对联贴在了大门的门柱之上,然后一群人也随之聚到了大门口,继续看着对联摇头晃脑、品评叫好。

恰在此时,吕蒙正从县令家门口经过,看到一群人叽叽喳喳地,也挤进去看热闹。

只不过,他看到对联之后,轻蔑地笑了:“就这还敢贴到大门上,简直笑掉大牙!”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倪兴官的脸色瞬间大变,还没有见过这么大胆的穷秀才,竟然敢当众拆自己的台。

他随即就走到吕蒙正跟前,气势汹汹讨说法,甚至还扬言:“你要是没个合理的说法,我就拉你去见官!”

吕蒙正也不怵,直言:“你颠倒人伦,目无君父,怎么敢把臣子写到皇帝面前,把儿子面前呢?你究竟是何居心?难道是想让主家灭族吗?”

他这番话,不仅把倪兴官给镇住了,把找县令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赵县令原本想让他再给写一副对联,但他却提笔在对联上做了个简单的修改,改成了“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成”,跟之前的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总结

通过这件趣事也不难看出,吕蒙正的确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代名臣,能被三次拜为宰相也是实至名归。

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刘氏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绝对是个成功的典范。

如果在吕蒙正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刘氏的影响和生活的磨炼,说不定他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1]白话版《宋史》·吕蒙正传——汉程网

[2]吕蒙正——中国地情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988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