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网站7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制造”在本土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英国《经济学人》2021年曾建议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应解散,以便让其才华横溢的工程师成为下一代高科技创业者。当时这种逻辑貌似不无道理,受到美国一系列打压后,华为的5G通信和智能手机业务陷入困境。时间快进到2024年,华为已通过取得多项突破实现反弹,不再依赖因美国主导的制裁及其他限制而无法使用的外国技术。在动荡的商业环境下,华为为何仍信心十足地继续增加研发支出?华为的信心不仅来自技术或商业的敏锐才智,还来自在中国本土市场享有的用户忠诚度。
即使华为在美国发动的政治化科技战中成为公开“暗杀”目标,中国政府也没放弃支持该公司。华为员工并没集体离开。截至2023年底,华为员工总数超20万,其中55%从事研发工作。最重要的是面对美国制裁,中国消费者并没停止购买华为产品。引人注目的是,华为Mate60系列手机比iPhone更畅销。
在不断演变的美中科技战中,有关商业成功和技术发展的客观逻辑正被一种“模糊情绪”颠覆。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自我奉献,中国消费者都在向包括华为在内的众多中企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克服外部的商业阻力。从电动汽车到光伏板,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在美欧市场面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它们越来越依赖中国消费者的忠诚度。到目前为止,这种依赖正在多个行业获得回报。
(今年一季度)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81%份额的前五大品牌中,苹果是唯一的非中国品牌。2023年,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61.9%,夺得中国汽车市场年度销冠。即使在化妆品行业,2023年国货美妆市场份额达50.4%,首次超过外资化妆品品牌。若中国企业能继续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吸引客户,将在未来几年蕴含强大增长潜力。
中企能否将国内市场的强劲势头转化为新的全球攻势,仍存疑问。随着中国出现更强大品牌,西方可能进行更广泛的打压。但正如《经济学人》本月重新评估华为的前景:美国任何扩大“暗杀”的企图都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更广泛的中国企业都在实施利用中国消费者忠诚度的生存战略。(作者XiaochenSu,丁玎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