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家里每天炒菜都要用到的食用油很可能比地沟油还要危险!
最近,新京报记者暗访食用油的运输链,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行业内幕,很多运输的罐车在运万工业煤制油后,完全不清洗,就接着运输我们每天都要吃进嘴里的食用油。
而且,据司机透露,这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了,而一个不清洗的混装罐车就通常会残留几公斤到十几公斤不等的煤制油,从而被混进食用油里。
要知道,煤制油就是一种化工液体,即煤炭经高温高压等程序处理“化煤成油”,生产出液蜡、白油等产品。煤制油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对人体有健康风险,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中毒,苯或氨基苯成分较多时,还可能影响造血功能。
还有网友表示,在单位食堂吃饭,曾感觉饭菜有一股煤油味。当时还以为是污染源在食堂,可根据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食用油是被装载过煤油的罐车运输的。
所以我们选择在家做饭躲开地沟油,最终没想到到头来吃的都是工业油,简直是防不胜防。
到这,大家可能和我一样疑惑,这食用油不应该是专用罐车运输的嘛?
结果咱去查了,发现我国于2014年6月开始实施的《运输规范》中明确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或容器运输。该《运输规范》中还提到,装入油脂之前,应认真检查运输容器是否为专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洁、干燥。
专家指出,尽管该《运输规范》只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但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企业标准可以比这个标准更严格,一般来说不能低于这个标准。换言之,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虽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却是行业自律的底线,是企业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但现实中,一些罐车不仅没有做到专车专用,甚至连储存罐都不清洗,而是直接“混运”,埋下诸多食品安全隐患。
根据记者的追踪调查,5月21日,一辆装满了煤制油的罐车从宁夏运到河北秦皇岛,卸完货并没有清洗储存罐,就在河北燕郊的一个厂区直接装上了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
记者从厂区门卫留存的运输单上了解到这辆罐车装载的是一级豆油,货物净重31.86吨,如果是1升装的小瓶食用油,能够装满31860瓶,这混了煤制油的大豆油会运往多少家庭,而这仅仅只是一罐车。
在记者长时间的追访中,从司机口中了解到,一车多用,卸完煤制油不清洗就接着装食用油,早已是司机们的日常操作。
而这些罐车基本不属于个体,大多都隶属于车队,有些规模大一点的车队甚至有上百辆的罐车,那司机觉得车队老板不安排清洗,自己就更不会去洗了。
车队老板之所以不安排清洗,在司机看来,一方面就是因为近年来运费下降,老板要节约成本,洗一次罐少则四五百,多则八九百,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多数的食用油厂家对车队洗不洗罐没有严格要求。
罐车司机表示,厂家验他们就洗,厂家不验他们就不洗,但一般都不验,就只看两个卸油口,所以把这两个口擦一下就行。
记者随后就联系了多个食用油厂家,司机的话也得到了验证。而厂家之所以如此敷衍,是因为大多数的销售食用油合同里约定的是买家自提,这些罐车也是由买家雇来的,所以食用油装上车之后,品质他们概不负责。
很显然,从车队老板到运输司机再到食用油厂家和油品买家,已经形成了某种大型“默契”,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把利益最大化,选择了把风险留给消费者。
但更可怕的是,普货罐车不仅仅可以运输煤制油,像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等等,这些高毒的化工液体都是可以运输的,相较于这些,煤制油的危害还是小的,
食品安全无小事,但无疑,在油罐车领域存在监管盲区。改变这一行业现状,不能只靠运输司机和食用油企业自觉,强化食用油厂家的责任,发货方要严格验罐,不走过场;收货方需有针对性增设检验项目,杜绝污染。从监管层面看,也要尽快出台强制标准,将散装食用油运输纳入监管体系。
总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坚持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罐车“混运”现象的曝光,再次敲响了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警钟。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该如何分辨食用油的质量呢?
以下4点希望大家都能牢牢记住!
观察颜色
这是最直观的,一般优质的豆油应该是深黄色或淡黄色的;优质的菜籽油应该是黄中带绿或金黄色;优质花生油应该是淡黄色或者浅橙色。
闻气味
油的品质很大程度上能通过气味来进行分辨,优质的食用油应当有着其独特的香味,而不是有异味。
看透明度
品质较好的食用油应该透明度比较高、水分杂质比较少,尤其是在静置一段时间后,呈现出无沉淀、无浑浊、无悬浮物的状态。
看口感
口感需要我们自己去品尝,优质的食用油不可能有苦涩、酸败或者焦臭等不合理且不应该出现的异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