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儒道看到的世界的真实差之不多,此或可是它们举手投足如此相近的渊源之一。试使其中一方相信“怪力乱神”才是世界运转的驱动力,亦或这世间最强大最可依托的力量不是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和解、个体与政治社会的相生互存,那才是真的鸡同鸭讲、截然对立——儒道便以此不止是两“家”,而成两个“世界”,两个宗教战争不断的世界……
儒道两家,总是被误会为截然对立的两面。然而,凡稍稍读过相关的经典,尤其是比照着读一读《论语》和《道德经》,则很容易就能看得到:最最起码,孔子和老子这二位,相通之处太多太多了。且不说《史记》早已载明,孔子问“礼”于老子,亦即是儒家的很多思想,很可能直接由道家而来,反之亦然;便是仅仅看夫子他老人家的遣词造句、生活志趣,也太多太多老子的影子了。“无为而治”,无疑是老子最经典话之一了吧?然则孔子亦分毫不改地用之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岂止是语言形式上一模一样?内涵上也没做任何发挥,就是老子原本的意思。
生活志趣上更是。还记得《论语》中最口碑载道的名场面之一吗?值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诸弟子“侍坐”,孔子最终最同意谁的志向?那是曾子的父亲曾皙的志向,其:“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第十一》)这已不仅仅是“老子的影子”或带了点“老子的味道”,而俨然就是老子那天扮成了曾皙,亲自说出了那番话。还有……还……太多太多了……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是孔子既顺手用了老子风格的语汇,又完全沿用了背后的内涵;再如“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总之是孔、老都讲为政不要瞎折腾;也都讲为人不要把“我”摆得太大太大。
乃至是孔子这边也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第六》),老子那边也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此即二位都彻悟到了大道之外还有中道,正道之内还有中道……如此种种,波及后世,自然是儒道互补、儒法道互用、儒释道合流等等政治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无他,其两家根本处的同气连枝也。但,这都是因为什么呢?如何就能达到这么多根本性的一致?以及:这也毕竟是两家思想,到底哪里才是它们的对立之处呢?其一,之所以处处见得到两家的统一之处,盖因孔、老最基本的态度都是“唯实”——唯实以观世界;加之两位圣哲都很同意:“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是的,世界既不唯虚更不唯神,唯:本就如此。人生在世的问题都差不太多。
什么样的问题呢?人生漂无根蒂,被偶然投掷在此世间而已,只好自己想尽办法去扎根——自己想尽办法去找“生而为人”、“人生在世”的意义。包括但不限于,塌下身子主动修建物质性的避难所,举起眼睛顾盼茫然于精神性的依托、凭据、根本……是的,儒道看到的世界的真实差之不多,此或可是它们举手投足如此相近的渊源之一。试使其中一方相信“怪力乱神”才是世界运转的驱动力,亦或这世间最强大最可依托的力量不是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和解、个体与政治社会的相生互存,那才是真的鸡同鸭讲、截然对立——儒道便以此不止是两“家”,而成两个“世界”,两个宗教战争不断的世界……
——其二,说了这么多它们为何不是两个世界,它们也有对立吧?对立之处何在?
答案大约在于孔子的那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第十五》)儒家高举“人能弘道”,而道家总体的意见是“道能弘人”——儒家以人为大,以太初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为大,道家则以道为大,以太初无为、因势利导的理性精神为大。二者对立的背后,国家理想很不一样。老子乐见小国、人皆纯人之国、无所谓君臣智勇无双的自然聚落——浑似较三代还要久远的氏族社会;孔子则追求大国、强国、人皆文质彬彬之国,尊管仲,总夏人历法、商人辂车、周人冠冕等历代之长——毕生致力于光复周公之治,致力于构建秩序井然的宗族社会……孰对孰非?似无所谓孰对孰非。中华文明在下深流,他们站成了树色连苍的两岸。
——要之是儒道都认可人生深沉的无常,而各自申说了一番人事的来、去、回响。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7月3日星期三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道德经》,司马迁《史记》,董仲舒《春秋繁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康有为《论语注》,程树德《论语集释》,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