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面临两个历史重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两个现实挑战。
一是在本世纪中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个则是台湾回归的祖国统一问题。
两个问题摆在面前,哪一个不问题解决,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无法梦想成真。
尤其是后一个问题,在去全球化的背景下,就日益显得更为紧迫、更为难办。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台湾是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国际共识,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一个巴掌就能数的过来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即便是自诩为世界灯塔的美国,和台湾也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
在台湾回归祖国大陆的问题上,大陆方面始终保留最真挚的善意和最宽容的耐心。
那么假设台湾将来某一天会幡然醒悟,回归大陆怀抱,那大陆会允许台湾维持现有的政治制度,会允许台湾保留军队吗?
台湾的历史问题
没有领土,就没有主权国家。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领土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属性,且没有之一。
某一地区的领土归哪个国家所有?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现代国际法里,遵循“先占法则”,这也是传统国际法取得主权的方式之一。“先占法则”,顾名思义,就是哪个国家最先发现,就归哪个国家所有。
当然还有“时效法则”、“添付法则”、“征服法则”、“割让法则”,但以上这几种法则适用对象通常包括两个联合国认定的主权国家,并不适用于台湾。
台湾和大陆血肉相连,很早就被古代中国先民发现。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30年),吴国的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带领数万人船队到达了台湾(当时叫夷洲)。
等到了隋朝年间,隋炀帝3次派人抵达台湾(当时为琉球),并带去了中原文明。
元朝时,中央朝廷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至此,台湾正式归为中国的辖区。
以上历史事实足以说明台湾最早被中原王朝所发现,并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充分证明了台湾为中国的领土。
步入近代,台湾虽因甲午战争被割让给日本,但二战的结束终结了日本殖民进程。
民国政府根据1943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给中华民国。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蒋介石挑起了内战,结果却是率领残兵败将退居台湾,造成了台湾和大陆分裂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共和国在联合国取代民国的席位,台湾的法理主权也就理所应当由共和国所继承。
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独立的政权、一个有效的政府,这在五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共识。
面对隔海相望的台湾,大陆方面最初是想直接动用武力,一劳永逸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
为了完成中央军委解放台湾的战略任务,华东局成立了以粟裕为主任的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
恰在这时,美国政府对国民党也失去了信心。
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愿意大陆彻底倒向苏联一方,内部就有了放弃台湾的想法。
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杜鲁门听取了远东助理国务卿威廉·巴特沃斯的报告。
在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第48/2号文件上,明确否定了军方关于军事介入台湾“防务”的方案。
可惜的是,次年的朝鲜爆发了战争,这一变数彻底改变了祖国统一的进程。
于是,在研究冷战史的历史学界,出现了一种颇具市场的观点: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或许台湾早就回归祖国,统一的大业也早就完成。
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
“抗美援朝”一方面是为东三省创造出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成了工业基地,走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在现实利益的背后,也洗刷了自甲午以来,对外战争不胜的尴尬战绩,重塑了民族的脊梁,夺回了失去已久的东北亚的话语权。
相比而言,收复台湾的优先级就要靠后一些。毕竟,鱼和熊掌总是不可兼得。
从国民党的角度来说,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迫使了解放军放弃了武力攻台的战略。
之后,大陆也开始采取以政治为主导,以和平为口号的方式,作为台湾问题的总方针。
回归条件
和平解放台湾的事业,首要就是赢得民心。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此,大陆方面对国民党要人、大员给予了最大的礼遇。
翁文灏,曾担任过蒋介石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1949年被新华社列为应被惩治的43名头等战争罪犯的第12名。
国民党政权垮台时,他深知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前往台湾,而是到香港暂避风头。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翁文灏早在1951年就回到祖国,成了一个统战的标杆典范。1971年,翁文灏病逝时,留下的遗嘱中还对台湾的回归,寄予了无限厚望。
行政上有了代表人,军事上也得有个先驱者,一向和中共交好的卫立煌就是最好的选择。
卫立煌,民间戏称“七路半”,和“八路军”只有一步之遥,同蒋介石也是面和心不和。
早在开国之日,卫立煌就不顾自己的“战犯”身份,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篇贺词,称赞了“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祝贺。”中共得知卫立煌的态度,自然是欣喜万分。1955年3月卫立煌绕道澳门,于15日抵达广州。
六十年代,在各方的助力下,身为“末代总统”的李宗仁也返回了大陆。
这对于台湾的蒋介石,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李宗仁的回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他不仅是国民党内在野桂系势力的代表,更是在大陆最后一任法理上的“总统”,势必能摧毁一些顽固分子的信心。
除了这三位,即便对于蒋介石,大陆也传达了善意。
1965年,蒋介石在浙江奉化萧王庙镇的舅母蒋妙月,由周恩来安排,命令统战部等部门,将其礼送去台湾。
当蒋妙月的一只脚踏入台湾,蒋介石屈尊亲自迎接,紧紧握住舅母那褶皱如沟壑的老手,这才一家团圆。
大陆政府的一系列决策和李宗仁的归国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极大的激发了留居海外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之情。一时竟出现了相率来归的局面。
这下,偏安一隅的蒋介石真的坐不住了。流落海岛十几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他何尝不想叶落归根,回到奉化颐养天年呢?
根据蒋介石在台湾涵碧楼留下的史料,他曾亲点香港作家曹聚仁前往北京,商讨“第三次国共合作”。
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就提及了台湾回归,中方可以容忍的底线。
曹聚仁,本是一位闲云野鹤般的人物,他曾一度强调自己“非国、非共、纯属是一位中间派。”早在1956年,曹聚仁就曾北上,一路游山玩水,看到山河美景,自是喜不自胜。
抵达北京后,周恩来将会面地点放在颐和园,言谈之中论及台湾,曾允诺:“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
可是受限于冷战思维及两大阵营的对立,这次会面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与会内容全然不提蒋介石和台湾。归根究底,是蒋介石一次试探性的行为。
1965年7月,蒋介石又派蒋经国秘密前去香港,接曹聚仁来到了台湾。
当然,由于此次会谈事关重大,明面上大家都异口同声否认此事。
天下的政治家的否认,本来与恋爱的女孩子的撒娇一样,口中说“不”,心底却在说“是”。
曹聚仁和蒋介石父子甫一见面,曹聚仁就拿出了毛泽东书写的一首《临江仙》。随着字贴的徐徐展开,里面的词句也映入眼帘,其中“明日依然在,何时彩云归?”,道出了毛泽东“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
蒋介石再清楚不过这两句的弦外之音,他问道中共开出的具体条件。
曹聚仁先从大方向指明了六项条件: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份,仍任国民党总裁,甚至可以划出庐山地区作为蒋介石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二,蒋经国出任台湾省省长,除外交和军事外,内政全由台湾政府商议。以20年为期,期满再进行洽商。
三,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个师,1个师驻扎厦门、金门地区,3个师留守台湾。
四,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和台湾的缓冲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可由台湾提名,但需北京同意。
五,台湾各级官员,待遇不变,一起照旧,社会改革可以从缓进行。
其实,这几项条件,基本延续着1963年大陆方面提出的“一纲四目”的精神。中央政府只收取台湾的外交权力,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及付出的回报。
其余的内政全由台湾人民自行解决,即便是国防,也允许国民党保留4个师的兵力。
这就表明,大陆同意保留台湾的政治制度,也可容纳台湾拥有一定量的军队。
不过,由于“特殊年代”的混乱,让统一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
同时,进入八九十年代,民主化的浪潮席卷了台湾,让台湾的政治风气大为一变,“台独”分子也渐渐活跃在台湾政坛。
台湾的未来
时代在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大行其道,经济全球化也重新塑造了年轻人的政治观点。
在对于统一大业上,大陆也与时俱进,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冲破了人为阻隔和政治藩篱。
本来这一制度是主要对象是要运用于台湾,谁知道竟率先在香港、澳门两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台湾岛内民众对于“一国两制”,却长期存在着误解。
简而言之,“一国两制”被污名化了。岛内民众在极少数“台独分子”的欺骗下,将这一政策概括为“经济诱惑”说、“吞并台湾”说、“空洞口号”说、“剥夺口号”说。
在媒体、政客洗脑式的催眠下、蛊惑下,岛内民众越发不相信大陆的诚意,从而让采取和平的方式进行统一大业的任务陷入困境。
从战略的角度讲,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美问题。
正如朝鲜战争一样,让台湾回归,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但如果从纯国家利益的角度衡量,则是复兴的中国、同世界霸主美国争夺东亚地区话语权。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和平的方式越来越渺茫。
即便大陆方面仍在保持克制,还在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但说不准的是,每个国家的耐心也是有底线的。
面对对岸强硬的政治表态,和愈发紧张的中美关系,东大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仍旧会采用“一国两制”,只是统一的方式将要变一变,动一动。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几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就是最严厉的警告。
结语:
一条浅浅的海峡,不应让两岸隔开。
台湾是美丽的宝岛,不该是血肉横飞的战场。
认同中华文化,台湾回归才是最好的出路。还是那句话,只要捍卫一个中国政策,大陆方面会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和善心。
可谁要是弃明投暗,不走光明大道,专走邪路,不去天堂,专去地狱,当一个“台独分子”,那就别怪大陆“勿谓言之不预”。
参考资料
《毛泽东、周恩来与台湾问题》 宋继和 张正玉著 团结出版社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统一论坛 君齐
《冷战阴云下的记者与密使:曹聚仁秘密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