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中, 有七国部分归还了赔款, 唯有一国叫嚣: 一分不还!

小丁说商业2024-07-03 13:28:00  6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曾想,19世纪末发生的一场侵略战争,竟在一个世纪后演变成一出国际追债大戏。

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逼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

这笔钱放在今天,相当于3500亿人民币,占清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倍还多!

时至今日,当年的列强纷纷醒悟,开始归还这笔"黑心钱"。然而,有一个国家却叫嚣着"一分不还",赖账不起。

多年来,这笔钱究竟去了哪里?为何某国如此猖狂?各国在这场追债游戏中又玩了哪些花招?

一、八国入侵清政府巨额赔偿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这部条约像一把锋利的屠刀,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肢解得体无完肤。

更让人感到窒息的是,条约中竟然要求中国支付巨额赔款,总计4.5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

4.5亿两白银,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肉跳。清政府的财政本来就入不敷出,还要被迫背上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据史料记载,为了筹集赔款,清政府被迫加重了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更让人愤慨的是,这笔赔款的分配竟然如此不平等。

在4.5亿两白银中,俄国分得最多,达1.3亿两;德国、法国、英国各得1亿两;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匈帝国、荷兰等国瓜分其余的9000万两。

这种赔款分配方案完全没有考虑各国在战争中的实际损失和贡献,而是按照列强的势力强弱来瓜分战利品,赤裸裸地展现了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

庚子赔款的数额之巨,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清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不得不向列强借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金德勒借款合同》《英德借款合同》等,这些借款合同犹如套在中国脖子上的枷锁,让中国的财政和主权进一步沦为列强的附庸。

更雪上加霜的是,庚子赔款还附带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比如,赔款要按照金本位计算,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

这就意味着,随着金银比价的波动,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可能远远超出名义上的4.5亿两白银。

此外,赔款还要按照年息4厘计息,长达39年。这无疑让赔款问题更加恶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庚子赔款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中国的财富和资源。据统计,从1901年到1940年,中国仅支付本金就达到了6.8亿两白银,加上利息高达9.8亿两,远远超出了条约规定的4.5亿两。

庚子赔款的支付,让本就脆弱的清政府财政雪上加霜,也成为民国政府的一个无法承受之重。直到1940年,国民政府才最终废除了庚子赔款。

然而,庚子赔款的阴影并没有就此消散。一方面,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后来一系列动荡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列强瓜分庚子赔款的行为,也成为日后中外关系的一个心结。

尤其是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中的一员,本应履行国际义务,与其他列强一道退还不当所得,但他们却倒打一耙,至今仍不愿退还赔款。

二、大国纷纷退还日本却拒绝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庚子赔款如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威胁着这个古老帝国的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参与瓜分赔款的列强,竟然开始良心发现,陆续将所得赔款退还给中国。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财经故事呢?

美国是最早"还钱"的国家。早在190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庚子赔款退还条例》,决定将超出实际军费开支的1180万美元庚子赔款,全部退还给中国。

这笔钱主要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受益的就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等。

美国的举动,无疑给其他列强以巨大的道德压力。

随后,英国、荷兰等国也先后表示,愿意把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1922年,英国政府决定成立"庚款委员会",将部分退还的赔款资助中国教育。著名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就是由英国的"庚款"建成的。

法国人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在中国修建了一批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如北京的法国医院(今宣武医院)、天津的法租界医院等,都是用法国"还款"建成的。

意大利、比利时等国虽然退款数额不多,但也都表示要将赔款用于中国的公益事业。

这些列强"还钱"的举动,固然有推卸道义责任、收买人心的嫌疑,但客观上也为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为民族复兴储备了力量。

正如梅贻琦所言:"庚款兴学,养活了一批中国知识界的'脊梁'"。

然而,在列强纷纷"还钱"的同时,有一个国家却执意不肯退款,那就是日本。

作为八国联军中唯一的亚洲国家,日本从庚子赔款中分得2000万两白银,但他们非但一毛不拔,还变本加厉,以"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利益。

面对中国的退款要求,日本政府冷面相对,声称赔款是"合法所得",不能退还。

直到1922年"九国公约",日本还企图以退还山东庚款为筹码,讹诈中国做出更多政治让步。

种种事实表明,日本把庚子赔款视为敲诈勒索的工具,而非偿还不义之财的责任。

日本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愤慨。1928年,中国政府宣布废除《辛丑条约》,拒绝继续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

抗战期间,蒋介石更是指示将日本的庚子赔款充公,用于抗日战争。这一举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直到今天,日本仍未就庚子赔款问题作出反思和道歉。

反观德国,他们在二战后通过"赔偿协定",向以色列等国支付了大量赔款,以赎罪纳粹的滔天罪行。

这种差异,反映了战败国反省历史的不同态度,也为中日关系埋下了隐患。

三、蒋介石对日赔款策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庚子赔款成为中日博弈的一个焦点。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财经策略,将日本的庚子赔款变成了支持中国抗战的"银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筹集抗战资金,蒋介石下令冻结并充公日本在华资产,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庚子赔款。

据统计,当时冻结的日本在华资产总值达1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

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拳,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命脉。

不过,仅仅冻结日本资产还不够,如何让这些资金真正为抗战所用,才是关键。

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财经手段,把日本的庚子赔款"变现"。

将日本在华企业的股份转让给中国投资者,将日资银行并入中国银行等。通过这些手段,国民政府获得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军火、发放军饷等。

更为高明的是,蒋介石还利用日本的庚子赔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展开博弈。

他指示将部分充公的日资转移到美国等国的银行,以此作为抵押,向西方列强借款。

由于日本资产雄厚,这些借款的利率和条件都相对优惠。

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政府利用日资抵押,先后获得了3亿多美元的外国贷款,这些资金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蒋介石的这一套"借债抗日"的财经策略,可谓高明而周全。

一方面,他利用日本侵略者的资产为中国抗战"输血",可谓将计就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另一方面,他充分利用日本资产在国际市场的信用,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外援,化解了战时的财政压力。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言:"蒋介石把日本人的钱,变成了打击日本人的子弹"。

当然,蒋介石对日本庚子赔款的处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质疑,充公的日资是否真的全部用于抗战;也有人批评,政府对日资的处置缺乏法律依据和程序正义。

对此,蒋介石曾反驳道:"国难当头,还谈什么法律不法律?我们充公的是日本侵略者的不义之财,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并没有将充公的日资归还日本,而是主张将其抵作日本的战争赔偿。

这一主张得到了《开罗宣言》等国际协定的支持。遗憾的是,由于冷战格局的影响,中日之间始终未能就战争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出于民族大义,宣布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这一决定,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广的胸怀和追求和平的诚意。

纵观蒋介石处置日本庚子赔款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财经智慧和博弈艺术。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蒋介石没有被仇恨蒙蔽理智,而是用敌人的资产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抗战大局。

结语

庚子赔款,这个近代中国史上的痛楚记忆,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进程中,演绎出一段段跌宕起伏的财经故事。

从列强的勒索割地到部分国家的良心发现,从日本的倒行逆施到蒋介石的化敌为友,庚子赔款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起、在磨难中崛起的不屈精神。

这笔赔款,既是中国的伤口,也是中国的教训。

它警示我们,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既要有血性担当,也要有财经智慧。

只有用敌人的资产为我所用,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趋利避害,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536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