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到了少年时期,酷爱京剧,他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拿去买了戏票。
1957年,12岁的马志明自作主张,考入天津戏校,初学武丑,后学武二花。
1962年,马志明被借调到天津市京剧团,在武生大家历慧良的点拨下,马志明又回归本门,开始学习相声。
马三立、马志明
马志明除了跟随父亲马三立学艺,还得到了张寿臣、刘奎珍、阎笑儒等相声艺人的指点。
1970年,马志明和父母一道,被下放到天津南郊北闸口大队安家落户,参加劳动。
父子俩在农村待了整整7年,他们朝夕相处,马三立把自己的一身本事都传给了马志明,按马志明的话来说,自己上了一个相声大专班。
马三立、马志明
1977年,马三立、马志明父子才落实政策,又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
马三立很快就和王凤山搭档,上台演出,焕发了艺术的青春。马志明则在团里干了3年的后勤工作,一直到1980年,马志明才登台表演,搭档是杨少华。
马三立、马志明
改革开放之后,相声界慢慢又恢复了传统的收徒拜师仪式。
马三立眼看着马志明已经快40岁了,还没有拜师,他还是比较着急的。
1982年春,侯宝林专程赶到天津看望马三立。
马三立的女儿包羊肉饺子款待侯宝林,马三立和侯宝林是边吃边聊。
侯宝林顺口就问到了马志明的师承:“三叔,志明是谁的徒弟?”
马三立叹了一口气:“唉,你说他是谁徒弟,我不能收,陶湘九在福建又联系不上,郭荣起又找不着。”
马三立的意思很明显,全国虽然还有三个“寿”字辈的相声演员,马志明却无师可拜。
侯宝林脑子灵活,当即就说:“那我代拉师弟吧。”
马三立是欣然同意。
马三立、侯宝林、马志明
四年后,也就是1986年,马志明才由侯宝林代拉,拜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终于有了相声师承,这时候马志明已经41岁了。
其实,马三立说的并不对,“寿”字辈的相声艺人他还漏掉了一个,那个人就是相声艺人于佑福。
于佑福不但是“寿”字辈的相声艺人,而且与马家颇有渊源。
于佑福(1927—2013年),天津人。于佑福是门里出身,她的父亲、哥哥、姐姐都是说相声的。
于佑福
于佑福生长在这样的相声家庭,她想不会都不行啊。门里出身,不学也会三分,于佑福4岁就开始跟着家人撂地卖艺。
于佑福12岁的时候,父亲和哥哥不幸去世,大姐出嫁,家里几口人就靠于佑福说相声养活。
像声远茶社、连兴茶社,于佑福都去那里演出过,和她合作过的相声艺人有马桂元、马三立、刘宝瑞、阎笑儒等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于佑福与马三立的堂弟马四立结为夫妻。
1953年,于佑福拜相声前辈高德明为师,成了“寿”字辈的相声艺人。
高德明、于佑福
改革开放之后,于佑福进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说相声。
于佑福是“寿”字辈的相声艺人,她又和马三立合作过,马三立为什么舍近求远,不让马志明拜于佑福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几个:
第一,辈分不清。高德明原本是“德“字辈的,可后来张寿臣给高德明降了一辈,师父降了辈分,但于佑福坚决不降辈,她一直都以“寿”字和其他相声演员论辈,但她的辈分有争议。
第二,不能拜女相声艺人。过去女相声艺人可以拜师学艺,也可以撂地卖艺,但是不能写进相声族谱,也不能收徒传艺。
第三,不能让活人占便宜。马志明的本事都是马三立亲自传授的,所以他拜师也就是拜门,就是要个相声门户,所以不能让活人占便宜。
正是由于以上这几个原因,马三立先生才会舍近求远,让侯宝林代拉马志明拜到朱阔泉门下。
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欢迎留言交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