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心急如焚: 联系不上记者了

大皖新闻2024-07-04 11:58:39  69

6月19日至20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连降大雨,山洪倾泻,道路塌方,断路、断电、断水、断通信,据初步统计,此轮强降雨导致歙县全县28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8.6万余人。

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分享他们在抗洪救灾一线的经历和感受。

我在现场|编辑部心急如焚:联系不上记者了

连日来,安徽省南部遭遇强降雨天气。

这是安徽省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6月19日至27日14时,9天不到,黄山地区总雨量平均达582毫米。换算成库容量,接近200个杭州西湖。黄山市休宁、歙县等地洪水肆虐。

报道路上、洪水现场,暴雨打在脸上,身体护住设备;山里采访不易、信号不稳,我们站在山坡淤泥中发稿;挺进“孤岛村”,我们忙着拍摄和记录,甚至一度“失联”……

(一)

黄山市歙县绍濂乡位于大山深处,距县城约30公里,是本次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

6月20日凌晨5点,绍濂乡小溪村党支部书记项克明发现开始涨水,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向村民们发出预警。村里的养猪户从下游一路高喊到上游,叫醒全村人逃生。

洪水夹杂着泥土石块,冲毁了曲折蜿蜒的山路,数十处塌方让绍濂乡古祝村一度断路、断电、断水、断通信。古祝村成了“孤岛村”。

现场情况如何?村民是否得到安置?这些问题萦绕我们心头。为及时传递信息,6月22日,我们决定挺进“孤岛村”。

6月23日,歙县绍濂乡,山体滑坡导致道路阻断,武警正在清理巨石和淤泥。

进入古祝村,必须经过小溪村和清溪村。狂风暴雨,我们用雨衣包裹话筒和相机,爬上老乡的三轮车和救援人员的铲车,一路艰难,终于抵达小溪村和清溪村。

村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被洪水冲垮的树木、倒塌的房屋、损毁的桥梁……原本美丽的徽州村落,竟被洪水凌虐至此,我们心痛不已。

“大雨像是从天上倒下来的,我在山里生活了七八十年,还是第一次见。”村民吴大爷告诉我们,他家房屋被山洪冲垮,村干部连夜帮助他转移。

(二)

我们跟随武警官兵继续前进,河道的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雨衣、雨伞根本抵挡不住如注的暴雨。我们将相机等设备紧紧抱在怀里,脚踩泥泞的道路,踏进湍急的水流,翻越山体滑坡地段,用镜头定格武警官兵争分夺秒打通道路的场景。

6月23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在歙县绍濂乡徒步拍摄采访。

暴雨下的清溪村到古祝村沿线,网络瘫痪、信号全无。6月23日下午1时许到下午4点半,我们无法和后方联系,也无法发送稿件,陷入“失联”状态。

雨水猛烈拍打,激流漫过胶鞋、不断倒灌,但我们顾不上这些,只想着要拍摄更多的素材,记录更详实的情形。报社后方领导和同事们非常焦急,他们多次拨打电话都无法接通,十分担心。

大皖新闻记者殷志强等人挺进“孤岛村”古祝村,一度陷入“失联”。

三个多小时后,大雨短暂停歇。随着挖掘机的铲斗高高扬起,最后一个塌方点的最后一方土被清出,通往古祝村的唯一道路被成功打通。

“谢谢你们!”端着热鸡蛋,手拿矿泉水的村民们站在村口,非常激动。她们说,村子地处上游,且地势较高,山洪没有漫过村民房屋,村民们的生活基本稳定。

我们终于与后方取得联系,将道路打通的画面,讲述“孤岛村”不“孤”的稿件从大山深处传回报社。很快,“孤岛村”生命通道被打通的消息通过大皖新闻平台全网首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古祝村的情况让我们稍微松了口气。然而,由于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长时间暴雨徒步,凌晨一名同事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十分虚弱。报社领导十分担心、多次慰问,幸好在第二天清晨,他的身体有所好转。

天蒙蒙亮,我们又到了救灾第一线。

(三)

作为徽文化发源地,黄山市拥有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雨中,这些“国保”怎么样?

风雨中的“江南第一名祠”罗东舒祠。

呈坎村有着1800多年历史,共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由48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另一处则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的罗东舒祠。

“这是‘国保’,也是‘国宝’,就是彻夜不眠也要保护好!”文物保护员罗文生说。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罗东舒祠的守护人。

梅雨初到,他加大了日夜巡查频次;洪水来袭,他和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应对措施。当地干部群众也合力加入到“文物保护战”中,巡查排险、排水清淤、堆高防汛沙袋……守护“国保”安全。

守祠人罗文生讲述“‘国保’保卫战”告捷的情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6月26日,我们发布了《黄山祖孙三代接力守护“江南第一名祠”暴雨中守祠人睡觉都挂念“国保”安危》。照片中的罗文生站在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祠里向我们讲述“‘国保’保卫战”告捷的情形。尽管略显疲惫,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6月19日到29日,黄山的雨一直在下,我们始终坚守在现场。在休宁月潭水库,我们见证700余人彻夜未眠,将1650米护堤加高近半米;在休宁太塘村,我们记录村干部凌晨发现异样,救出一家六口的感人故事;在歙县南屏村,我们采访干部群众和志愿者,见证现场清淤消杀、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在黄山北站,我们直击合肥到黄山首趟临客列车的安全抵达……

我们真切感受到凝心聚力抗洪救灾的强大力量;我们深情记录“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温暖篇章。

2024年,黄山暴雨注定难忘,我们一直在现场。(中国记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067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