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可谓是一个高危职业。虽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但是由于太多人窥视皇位,导致皇帝时常要面对各种明枪暗箭。
不过由于皇宫之中有数量庞大的禁军守卫,因此从物理上消灭皇帝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有些人会想了,那下毒是不是就管用呢?
这么说吧,中国历史上总共有422位皇帝。真正因为中毒而亡的只有寥寥数人。
真正想要去下毒,人们就会发现,整个过程是千难万难。因为根本找不到下毒机会。
根本找不到下毒的机会
既然皇帝知道有人惦记上自己的小命,又怎么可能不防着下毒呢?事实上,皇帝吃饭的整个流程都做了极为周全的防范。
既然要下毒,肯定是在食物里下毒。有些人会异想天开,在送入皇宫的食材里下毒。这样的话,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毒杀皇帝了,自己几乎零风险。
真的如此吗?所有食材在进入皇宫的时候,都要经过层层检查的。就是为了确保食材没有异样。如果有人下毒,食材很容易变色,甚至有异味。试问,这样的食材,谁敢拿去给皇帝做菜?
所以,在送入宫中的食材里下毒是行不通的。
那么在御膳房里下毒呢?更难。
别说能不能混进御膳房下毒,就说你要能找到正确的御膳房都是个难题。
别看御膳房听名字是一个地方,其实是皇宫厨房的统称。整个皇宫里可不是只住着皇帝一个人,还有嫔妃、太后以及皇子、公主。加起来上百口人。
这么多人,一间御膳房怎么够用?事实上,皇宫里的御膳房数量多达上十间。这样才能满足整个皇族的饮食需要。
皇帝每天在宫里行踪不定,皇宫那么大。因此很多时候都是选择离皇帝近的御膳房给皇帝做饭。
就连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吃的饭菜是哪间御膳房做的。整个皇宫,也只有负责皇帝饮食的御膳房总管太监知道此事了。
想要在御膳房里下毒,基本只能靠碰运气了。
而且就算找对了御膳房,想要下毒也是千难万难。
一间御膳房往往有几十个灶台,每个灶台由三个厨师负责。一个厨师负责炒菜,一个厨师负责处理食材,剩下一个则是监工。
没错,剩下这个厨师不做事,就负责盯着另外两个厨师。之所以让厨师做监工,除了防止有人下毒外,也是防止有人在菜品中加入额外的食材。毕竟一些食材放在一起是有毒的。而这些事情一般人往往看不出来,必须要内行来盯着,才能万无一失。
那么有人会说了,用银子收买这几个厨师,不就可以下毒了吗?
这点宫里的人早就想到了。为此,直到菜做好后,还有专人记录是出自哪个灶台,哪三个厨师负责的。一旦出了问题,直接把这三个人下狱。
他们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呀。
何况整个御膳房周,还有大量太监和侍卫来回巡视,看有没有人有可疑的行为。
太监和侍卫分属宫里两个部门,这样就进一步避免了互相包庇的可能性。
你说,在这如同天罗地网的环境里,该如何下毒?
有人又会说了,既然这御膳房守卫重重,那干脆不在御膳房下毒了,在路上下毒不行吗?
古装剧里不是经常有这种桥段:一群太监走过一座假山,突然假山中窜出一高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敲晕队尾的太监,然后换上衣服跟上队伍。
既然如此,那顺便下个毒问题也不大吧?
我只能说,别太信古装片了。送给皇帝的食物,从离开御膳房的那一刻开始就会有两队侍卫守在送餐队伍的两边。但凡有可疑人士企图靠近,轻者拿下,重者就地正法。
还下毒?很可能毒没下到,下毒的人先没了。
可以说,从食材进宫到送到皇帝面前。一切可能下毒的场景都被皇帝给考虑到了,想要下毒,基本是没可能的。
而且,即使有人侥幸下毒成功,但是离成功毒杀皇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远。
即使侥幸下毒成功,也无法伤到皇帝分毫
事实上,皇帝用膳的流程之长,令人无语。这饭菜送到皇帝面前,流程才走完三分之二。在吃饭的地方,还有三分之一的流程要走。
首先,送到皇帝面前的饭菜,必须要由专人试吃。用宫里的话讲,这叫“尝膳”,说白了就是替皇帝试毒。
试毒者会把每道菜都尝一小口,然后等待半个时辰,确定没有什么药效来得慢的毒药,皇帝才能吃。
《大清会典》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比如雍正朝时期对不尝膳的人会施以惩罚,“御膳及药不品尝,其监临提调官笞四十,御膳及药不品尝之厨子医人,杖六十。”
这项工作看起来凶险异常,其实是个肥差。毕竟皇帝吃的东西,基本是山珍海味,至少不是一般人吃得到的。而且皇帝一顿饭往往要几十、上百道菜,一样尝一口,就能吃饱了。
至于中毒的风险,看完前面那些步骤,你觉得有几个人能下毒成功?这些试毒者往往都是寿终正寝,鲜有人是真的中毒而亡的。
即使有人真的中毒,早就有擅长解毒的御医在一旁候着了。只要不是什么剧毒,或者无解的毒药,这些人顶多受一番折腾,保住小命还是问题不大的。而且真遇到这种事,皇帝还会额外给一笔不菲的赏赐。
毕竟这试毒者算是护驾有功了。
其次,即使试吃没问题了,还会经过第二轮试毒:银针试毒。
银针试毒,古来有之。因为古人用得最多的毒药就是砒霜。古人由于工艺粗糙的原因,使得砒霜里混杂了太多杂质。其中以硫化物居多。而银会与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银。在古人看来,就是银针变色了。于是便有了银针试毒的说法。
事实上,不止银针试毒。就连皇帝吃饭用的碗筷也是银器。为的就是防止食物里只有少量毒药,成功躲过前两轮试毒。
如此准备可算是十分周全了。就算皇帝真中毒了,也能尽早发现。
最后,还有一条规矩,也是为了防着下毒。
在《宫女谈往录》中提到了一件事,根据服侍了慈禧太后8年的宫女何荣儿回忆:宫里有规矩,皇帝吃任何菜都不能超过三口。
也就是说,皇帝再喜欢一道菜,最多也只能吃三口。
这个是祖训,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打破的。
之所以这么规定,就是为了避免有什么毒药很长时间才起效的。这样吃得少,问题不会太严重。
看到这里,只能说皇帝吃顿饭太难了。尤其是饭菜摆在面前却不能吃,要等着慢慢试毒,实在是一种折磨。
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了,试毒的过程这么久,那饭菜岂不是早就凉了?
确实如此,为此,御膳房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用保温能力强的器皿,或者准备几个小暖炉,中途给食物加加温。
如果是夏天,干脆多准备一些凉菜供皇帝选择。
当然,这些都是王朝鼎盛的时候才有的。比如清朝到了溥仪时期,早已日薄西山了,那些太监可没有心思为溥仪花费那么多功夫,为食物保温。
于是,溥仪每顿饭就只能吃冷的了。
至于历史上那个别被毒杀的皇帝,基本是毫无实权的傀儡罢了。被毒杀,也只不过是权臣想让他走得体面点罢了。而一个实权皇帝被毒杀成功的事情,则基本不存在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