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随着战事的发展,总部机关和129师进入晋东南,在敌后展开游击战。太行山也因此成为了八路军总部转战、驻扎的地方。
在太行山,流传着许许多多抗日英雄的故事,无论什么时候提起,他们总会让人泪流满面。但在太行山上,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她们虽然没有扛枪上战场,却用生命和精血呵护着八路军的火种。她们就是“太行奶娘”。
“太行奶娘”王巧鱼
王巧鱼也是一名“太行奶娘”,她还记得那年自己22岁,亲生孩子刚生下来没几天就夭折了,正当她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八路军送来了一个孩子,成为了她活下去的动力。
那天,外面响了一天的炮弹轰鸣声,就如同世界末日一般,村民们早早锁了门,谁也不敢外出,生怕炮火会殃及自家。
深夜,一支八路军部队悄悄进入麻田村,准备暂时整顿休息。这时,有人敲响了王巧鱼的家门,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八路军女战士,怀里还抱着一个气息奄奄的婴儿,看样子,她刚生产完没多久,就遇到了鬼子扫荡。
王巧鱼连忙请八路军女战士进门,热情地邀请她上炕休息,并准备了热水。
安顿好大人,王巧鱼又赶紧把婴儿从箩筐中抱了出来,放在热炕头上,用双手轻抚婴儿已经冻得硬邦邦的身体和小脚。过了好半天,婴儿才终于哭出了声。王巧鱼松了一口气,说:“这孩子有救了。”
由于当夜八路军女战士又冻又累,不能动弹,王巧鱼也没有具体询问她的情况,直到第二天,女八路战士恢复体力后,王巧鱼才知道,她是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四连的指导员,名叫郝志平,丈夫是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王巧鱼并不明白“政治部指导员”“政治部主任”到底是什么官职,但她也大概猜测出,对方是位大官。
二月反“扫荡”后,八路军部队要再次出发,王巧鱼没想到郝志平再一次找到了自己,希望能够收养孩子。
原来,当时在部队出生的孩子有不少都在战乱中失踪、饿死、闷死或者被炸死。郝志平与罗瑞卿商量后,决定将孩子留下来,而王巧鱼知根知底,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巧鱼刚刚失了孩子,这个孩子的到来无疑给她心灵带来了安慰。她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问郝志平:“这女娃叫啥名哩?”
郝志平说:“这里是麻田村,就叫峪田吧!”说完郝志平转身离开,但还没走出两步,就又跑回来恋恋不舍地看着孩子。
同为母亲的王巧鱼拉起郝志平的手,说:“你放心吧,有我在,定不会让她受苦。”
如王巧鱼保证的那样,她非常疼爱峪田,家里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必少不了峪田的。
就在部队开走后不久,日本鬼子开始了五月“扫荡”。一天,鬼子突然进村,见到年轻妇女就抓,见着孩子就杀。王巧鱼非常害怕,但母爱的力量使她异常坚强,抱着随时可能大哭的孩子四处奔逃。
因为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王巧鱼有一双小脚,根本跑不快,情急之下,她只能把孩子藏在柴火堆里,等日本人一走,再把孩子找出来。
到了晚上,王巧鱼抱着孩子躲进了山林。夜色浓重,山高路险,遇到需要攀爬时,王巧鱼就用牙咬着包裹孩子的布包,手脚并用往上爬。
王巧鱼视孩子为己出,投入了许多心血,但她毕竟不是亲生母亲,随时都要面临与孩子分别的可能。果然,在一年后,郝志平回来要接走孩子。
开国大将罗瑞卿热情招待
那一天,王巧鱼为峪田准备了满满一大包东西,里面有玩具、有衣服,还有许多吃食,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峪田被领走。
一岁的峪田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她要离开最爱的奶娘了,死死地抓住奶娘的手哭个不停。最后,还是王巧鱼狠了狠心,挣脱了孩子的手,头也不转地回到了屋里。
听着外面越来越远的哭声,王巧鱼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
这一年来,王巧鱼为了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峪田身上,她再也没有生养过自己的亲生儿女。膝下寂寞,于是王巧鱼准备再收养一个孩子。
就在这时,八路军卫生部黄俊找到了她,希望她帮助自己抚养儿子黄理华。明知道这个孩子最终也会离开自己,王巧鱼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因为对她来说,为八路军养孩子是一种光荣,她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心血。
养子黄理华和王巧鱼丈夫的侄子李晋先相差一岁,两个孩子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就像亲兄弟一样。王巧鱼一直将黄理华养了好几年,等黄理华走的时候已经好几岁了。
王巧鱼用生命和血泪抚养了两个八路军的孩子,付出了极大的母爱,到最后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峪田和黄理华两个孩子都被接走后,王巧鱼收养了丈夫的一个侄子,之后又从湖北收养了一个孤女,才终于填满了她对两个孩子的思念。
王巧鱼没有想到,其实两个孩子始终都没有忘记她。罗峪田被接走的时候年龄很小,自然无法记得小时候的事情,但她从小就听母亲郝志平讲小时候被收养的故事,这才知道在太行山里,还有一个奶娘对她有哺育之恩。
多年来,罗瑞卿一直打听着王巧鱼的情况,最后终于在1954年的时候从老红军那里得到了地址。罗瑞卿告诉女儿:“奶娘对你的恩情永不能忘,如今天下太平,是该报答她恩情的时候了。”
于是,在父亲的指点下,罗峪田给奶娘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恳请她到北京观光做客。在收到信的那一刻,王巧鱼泪如雨下,她终于又可以见到自己心爱的峪田了。
1962年,王巧鱼和妯娌巧云一起走进了罗家,罗瑞卿一家热情地招待了自己的恩人。罗峪田虽然已经忘记了奶娘的样子,但一见到奶娘,她便感觉无比熟悉,激动地扑进了奶娘的怀里。王巧鱼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在罗家的陪伴下,王巧鱼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但她总惦记着家里的农活,惦记着自己的家,因此不顾罗瑞卿一家的挽留,执意要返回乡下。
临走时,罗瑞卿拿出300元交给她,还送给了她一块毛毯和一件衣服,一再嘱咐她注意保重身体,有空再来北京做客。王巧鱼含泪答应。
黄理华也同样没有忘记奶娘的恩情,为了减轻奶娘的负担,他亲自到麻田把奶娘收养的女儿接走,供她上学、吃穿。
看到两个奶儿女如此孝顺,王巧鱼感觉人生没有遗憾了。
1973年,王巧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只活了53岁,实在令人惋惜。如果她的生命可以延长一点儿,那么她必定会是太行山最幸福的奶娘。可惜,她走得太早。
送走奶娘后,罗峪田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纪念奶娘,罗峪田写下了《我的太行山妈妈》一文,里面每一个字,都是“女儿”对“妈妈”的深情诉说。
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太行山里无私奉献的奶娘更是伟大。像王巧鱼这样为了养活八路军后代而放弃养育自己儿女的母亲太多太多,她们虽不是上阵杀敌的巾帼英雄,却也是无私奉献的幕后英雄,值得让所有人纪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