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赵南起北行朝鲜,径直造访桧仓郡志愿军总部的烈士陵园,为昔日战友扫墓。
陵园,不过三百平方米,却整整齐齐铺排着数十碑,无一例外地北望,似乎在凝视着遥远的祖国。
赵南起目光所至,第一排便是毛岸英的墓,前有半身铜像伫立。
环顾四周,赵南起宛如看见年轻战友欢声笑语,簇拥而来;他伸手轻抚铜像,心头一紧,忆及往昔,悲从中来,泪已悄然落下。
在那片静谧之地,赵南起的心,随风而动,缅怀着与毛岸英的点滴往事,恍若昨日重现。
铜像寒光映往事,岸英旧影话同心
1998年6月,赵南起带着厚重的思念,独自前往遥远的朝鲜桧仓郡。
他的目的地,是那坐落在丘陵之巅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一个方圆仅三百平方米的静谧之地。
陵园内,数十座墓碑严整排列,毫无例外地北望,仿佛在向遥远的祖国传递着沉默的敬意。
在这些石碑中,最显眼的便是毛岸英烈士的墓碑,墓前矗立着他的半身铜像。
赵南起凝视着这座铜像,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与毛岸英相识、相处的点点滴滴。
仿佛就在昨日,他们还在一起探讨战略,分享前线的苦与乐。
此时此刻,赵南起觉得每一座墓碑都仿佛变成了年轻时的战友,他们或笑或语,似乎在招呼他加入那永不磨灭的战斗行列。
赵南起伸手轻抚着铜像冰冷的表面,心头涌起的不仅是无尽的思念,更有深深的敬仰。
不知不觉间,眼角的泪水已悄然滑落。
回忆起与毛岸英的首次相遇,那是1950年冬天的一天。
赵南起作为朝鲜语翻译,被派至志愿军司令部,直接服从彭德怀的指挥。
他记得,当时走进新的住处,发现一个身材高挑而略显消瘦的青年已在房内。
那人留着分头,举止之中透着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成熟稳重。
赵南起初时只觉面熟,细思却不能想起在何处曾见。
那青年先是热情伸出手,介绍道:“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战处的参谋,负责俄语翻译。”
他手中的握力温暖而坚定,手腕上的手表异常显眼,那是少见的款式,赵南起瞬间记住了这个细节。
“毛岸英!”赵南起脱下背包,回想起自己曾经听到的关于这个名字的轶事,试探着问:“你是哪里人呢?”
毛岸英笑了笑,回答道:“你大抵是听过一些关于我的故事,我是湖南人。我的父亲是毛主席。”
在这里,毛主席的儿子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战场上的同志,一起并肩作战。
毛岸英是个健谈的人,或许是他多舛的经历给了他许多话题。
那一天,夜幕低垂,两个人坐在营火旁,赵南起听着毛岸英讲述他的流离岁月。
毛岸英告诉他,自己年幼时便在上海的街头流浪,后来被组织发现并送往遥远的苏联深造,那里他不仅学习,还参与了惊心动魄的苏联卫国战争。
战争过后,他带着满腔热血返回祖国,参与了土地改革的浪潮,这一切经历,铸就了他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志。
“当我回国参加土改,心中满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服务于人民的想法。”
毛岸英说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而后,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无需多思,既是毛主席的号召,亦是我个人的选择。”
在那安静的夜晚,两人之间的距离似乎瞬间拉近,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交流。
他们聊到了自己的经历,谈及了家庭的点点滴滴。
毛岸英曾轻声说道,虽他在志愿军总司令部工作,除了寥寥几位领导外,鲜少有人知晓我是毛泽东的子嗣。
既然他们同住一室,也便无须隐瞒。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诚恳,请求赵南起帮他守住这个秘密。
非为别的,若人人皆知毛岸英的来历,恐怕会影响战友们彼此间的纯朴关系。
在那片刻,赵南起感受到了毛岸英的信任,这是一种深厚的朋友间的默契。
多年以后,即使战火早已熄灭,那些夜晚的交谈、那份深信不疑的默契,依然被赵南起如宝物般珍藏在心底。
倘若世间真有所谓的英雄,他们未必都高举着旗帜,也许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向一位朋友坦诚自己的身世。
朴素同舍显真情,领袖之子亦朴素
生活工作的相伴之中,赵南起对毛岸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毛岸英,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的,不仅是一个革命领袖的儿子。
虽然他曾远赴苏联深造,身份非凡,却在生活中显得格外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极致的简朴。
赵南起常想,倘若不知其背景,谁能想到,这位日夜与他共事的战友,竟是大名鼎鼎的毛泽东之子?
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毛岸英从未有过半点高人一等的姿态,更未曾在任何人面前摆过所谓的“太子爷”的架子。
他那坚定的组织观念,事事亲力亲为,对待不属于自己职责的事务绝不妄加干涉,这些都让赵南起深感佩服。
彭德怀将军对毛岸英犹如亲儿般关心,尽管如此,毛岸英却始终坚持自视为志愿军总部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与同事们和睦相处,无一丝矫揉造作。
他与赵南起共享一位公务员的日常服务。
按规定,他们可以让这位公务员负责日常繁琐的勤务,其中包括每天上山下河打水的艰辛劳动。
公务员每天要辛苦走过崎岖的山路,背水一程不说,还得时刻警惕空袭的威胁,这本是辛劳之事。
起初,赵南起心存顾虑,总觉得与毛泽东的儿子同住一室,理应在生活上尽量为毛岸英考虑,因此他格外节约用水,企图减轻公务员的负担。
然而,毛岸英早有所觉,他察觉到水量的减少,细问之下得知真相,竟自觉愧疚。
他当即对公务员表示歉意,诚恳地说,以往未曾留意到水的节约,实在是疏忽。
自此以后,两人决定共用一桶水,大大减轻了公务员的劳动强度。
这件小事虽不足挂齿,却深深映照出毛岸英的人格魅力。
在赵南起的记忆中,毛岸英始终是那样一个自强不息,俭朴无华,坚持原则,深知责任重大的人。
在两人共事的日子里,赵南起渐渐发现,毛岸英不仅对政治充满热情,而且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
那时,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负责为彭德怀将军翻译俄语文件,而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责任,他常常主动向赵南起请教有关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军政情况。
赵南起曾在东北地方省委研究室工作,对那一带的历史和政策颇有研究。
面对毛岸英的求知若渴,他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而毛岸英也不吝啬自己的所学,将在苏联学习期间了解到的苏联对华政策、军队状况及翻译技巧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赵南起。
某一天,毛岸英突发奇想,他得知赵南起出身朝鲜族,便希望从他那学习朝鲜语。
赵南起欣然应允,教给毛岸英一些基本的朝鲜族用语,以及与当地朝鲜族群众交流的技巧。
不久,毛岸英便能用朝鲜语与他对话,其学习速度之快,让赵南起不禁佩服不已。
在相互教学的过程中,毛岸英也不忘回馈,他教赵南起一些基础的俄语知识。
这些初步的语言技能,后来为赵南起回国深造俄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南起记得,毛岸英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那本小本上记载着他的学习笔记和日常思考。
他习惯用俄语记录下每天的学习内容,以及对战争与生活的种种思索。
然而,遗憾的是,这本珍贵的笔记后来在那场大火中丢失了,那些满载智慧与感情的文字,只能在赵南起的记忆中寻找踪影。
口袋藏温情,心海结忠魂
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南起逐渐洞悉了毛岸英心中的诸多秘密。
其中,最让人触动心弦的,莫过于他对家庭的深厚情感。
在毛岸英的上衣口袋里,总藏着一张四寸大小的照片,那是他新婚妻子刘松林的肖像。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张照片似乎成了他内心最温柔的慰藉。
每逢闲暇之时,他便会轻轻取出,凝望几许;而在夜深人静时,更是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枕边,仿佛这样就能与远在他乡的妻子心灵相依。
毛岸英提及刘松林时,眼中总是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思念。
然而,在赴朝之前,他的妻子正住院治疗,自从他踏上北去的列车后,便再无音讯,不知她现状如何,这无疑加深了他心中的挂念。
赵南起察觉到了这位朋友的忧虑,不解地问他为何不利用司令部频繁的国内通讯,或是来往的人员,试图了解妻子的情况。
毛岸英沉默良久,终于严肃地回答。
原来毛岸英不想被大家当作他在搞特殊,毕竟这样是违反纪律的。
况且,若是让主席知晓了,肯定也少不了批评,毕竟这是战争时期。
除此之外,毛岸英时常会提及其家族在革命中的牺牲,特别是对于他的叔叔毛泽民以及其他许多亲人的牺牲表现出深切的怀念。
他特别思念自己的母亲杨开慧,常常称赞她是伟大的母亲。
他还讲述了母亲去世后,他与弟弟如何流落街头,从他的言谈中,不难感受到那份童年的孤独与无助。
正是这些无奈与磨难,塑造了毛岸英的人格。
毛岸英的确是一个具有强烈独立精神和实际行动力的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深深植根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赵南起的眼中,毛岸英不仅是一位领袖的儿子,更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和英雄。
火海忆战友,雪原泣魂归
1950年11月24日,这一日,对于赵南起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
前一晚,美军侦察机如同鸟儿般在大榆洞上空盘旋,不断窥探。
志愿军司令部对此警觉异常,早餐后便下令:一部分人员隐蔽上山,一部分则进入防空洞办公。
赵南起吃过早餐,随即整理好随身物品,前往山上避难。
上午10时许,突如其来的警报声划破寂静,四架美军飞机突破云层,低空掠过大榆洞。
飞机一去,警报未解,赵南起仍守在山上。
不多时,那群机群又翻飞回来,其中一架俯冲而下,向山坡投下了数十颗凝固汽油弹。随着凝固汽油弹的落地,火光冲天,熊熊烈焰腾空而起。
就在这熔炉般的火海中,突有人影滚出,高声呼救:“快,快来救人!”
赵南起听得心惊肉跳,心中一念闪过:“毛岸英不见踪影,莫非是他出了事?”
思及此,不顾一切地往山下狂奔。
然而,一切似乎都已注定。
他和同志们到达现场时,只见一片火海,炽热的火焰阻挡了所有接近的可能。
不久,传来噩耗:毛岸英与作战处的高瑞欣参谋不幸遇难。
灭火后,同志们在灰烬中发现了两具焦黑的遗骸,几乎无法辨认。若不是毛岸英随身的苏制手表,或许连他的身份都难以确认……
那晚,赵南起看到与他同住一防空洞的彭德怀将军,整夜难以入睡,频频叹息。
而他自己,在目睹毛岸英的遗物、失去亲密战友的痛苦之下,泪珠涌动。
又担忧影响到彭总,只得咬紧牙关,泪水徘徊眼眶。
多年后,当赵南起见证了朝鲜停战谈判的签字仪式,他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那一刻,他回想起了无数在战火中倒下的战友,深深感受到这胜利的来之不易。
岁月流转,赵南起在许多寂静的夜晚,常常回忆起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在朝鲜雪原上与战友们共度生死的时光,那份深厚的战友情谊,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寻觅,永远珍藏。
参考资料:
赵南起:我曾与毛岸英共事
吴志菲
赵南起上将与毛泽东两位后人的迥异相遇
赤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