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二战轴心国时,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战斗力较强的德国和日本,而意大利则常常沦为笑柄。由此,一个有趣的话题应运而生:在二战期间,意大利在德军眼中究竟是亲密战友还是沉重包袱?
1940 年,在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牵头下,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和日本元首昭和天皇参与,组建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该集团的目标就是称霸全球,然而从最终结局来看,意大利的表现似乎如同一场闹剧。 在德军眼中,意大利无疑是十足的拖油瓶,这从意大利的战绩便能清晰看出。
整个二战期间,几乎找不出值得称道的战绩,其最大贡献或许只是在北非战场上,为德军后勤提供了一定保障,替德军消除了在北非作战的后顾之忧。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攻打相对原始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意大利自身都损失惨重,若不是后来使用了毒气弹加大攻击力度,结局难以预料。
即便如此,到 1941 年,埃塞俄比亚反攻,意大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甚至在 1943 年盟军攻至意大利本土时,迎战的竟是德军。 显然,称意大利人为绝对的拖油瓶并非毫无道理。而意大利出现这种状况并非突然形成。
首先,在轴心国中,意大利经济实力最为薄弱。1929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意大利国内矛盾重重,各阶层之间相互抵触,内卷严重。 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军事实力,可想而知,国家财政匮乏,社会矛盾尖锐,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能有多强。
所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以转移国内矛盾。这便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循环:国家因矛盾而经济衰退,墨索里尼企图通过战争转移矛盾,但因经济问题,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低下,这是难以解决的困境。
当然,战斗力差不仅与经济有关,和意大利军方也存在一定关联。毕竟意大利是一个热爱意大利面和浪漫的国度,缺乏强大的战斗意志,这与德国截然不同。而且墨索里尼的领导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正因如此,在德、日、意三国中,意大利成为了最为薄弱的一环。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虽然德军普遍不喜欢意大利,但德国高层的看法并非如此。回顾希特勒的一生,他无情无义,毫无人情味,是个不婚主义者,直到自杀前才给了情妇艾娃一场婚礼。 但在二战期间,有一个未解之谜,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感情真挚纯粹,他身上罕见的人性光辉都给了墨索里尼,终其一生,对墨索里尼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忠诚与友谊。
从这个角度来看,意大利或许是德军的拖油瓶,但对希特勒而言并非如此。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感情真挚热烈,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这不仅因为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权威,并且是第一个将其付诸政治实践的人。 在希特勒处于底层时期,墨索里尼的出现令他崇拜不已。换句话说,希特勒并非法西斯的创造者,而仅仅是一个模仿者,所以对于希特勒来说,意大利就是自己的好伙伴。
但反过来,意大利却并非这么认为。如果认为意大利仅仅是德国的拖油瓶,那“拖油瓶”这个词还太轻了,说“拖油罐”都不为过。墨索里尼的成就远逊于希特勒,当然除了他是法西斯的缔造者这一身份。
1939 年 8 月底,当希特勒热切期待墨索里尼履行盟约参战之际,一向好战的墨索里尼突然反悔,意大利摇摆不定的特性预示着法西斯同盟从根本上就是一场不稳固的骗局。 墨索里尼在开战前,给希特勒递了一份清单,从石油、钢铁、木材到高射炮无所不包,这便是德国的入伙条件。这份清单的过分程度,就连墨索里尼的女婿都称,若牛识字,能被气死。这差点让希特勒放弃战争,不过最终他坚持单干,发动了闪击波兰。
按常理,此时的希特勒应对墨索里尼心怀怨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仅仅要求这位昔日偶像以战争以外的方式给予精神支持,比如在报纸广播上积极宣传、虚张声势、牵制英法兵力以及向德国提供劳务输出。
然而,墨索里尼的回应却是将不少德国机密情报卖给了英法,不过希特勒对此并不知晓。而更离谱的还不止于此。到了 1940 年新年过后,墨索里尼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反战英雄,认为即便有意大利的协助,德国也无法战胜英法。 但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强势有目共睹,谁会相信墨索里尼的话?甚至到最后,他自己都开始动摇,这才有了 1940 年 3 月墨索里尼声称决定参战的一幕。
但他的条件竟是当英法在德国的进攻下已无力支撑,只需再补一拳就能投降时,他绝不拖延。若德国进展缓慢,他就要等等再说。 不得不说,这个条件极其荒谬,导致德军内部除希特勒外,所有人都对意大利厌烦至极。
那么既然如此,德国人难道就毫无办法,不能一脚踢开意大利吗? 要说德国人为何不能撇开意大利,这与希特勒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全部。也就是说,德国人实际上做不到抛开意大利。在德国高层内部,谁都能指责意大利不行,但海军不能这么说。 在德国海军战斗力不强的情况下,德国发动二战本就是错误决策,再加上后续海军战况不佳,这意味着意大利海军是德国急需的力量。
比如在后续的战争中,意大利海军没让德军失望,在大西洋,意大利舰艇击沉的商船和海军舰艇多达 112 艘,总吨位达 608,848 吨。派出的 36 艘意大利远洋潜艇中,成功攻击的有 26 艘,至少击沉或击伤一艘敌船。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号”潜艇创造了单次出航的猎杀纪录,在它第十次出航巡猎中击沉 6 艘船,总吨位 58,967 吨。
重要的是,从 1943 年到 1945 年,德国的任何一艘舰艇都未能打破此纪录。 除了海军因素,意大利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会认为德国的选择很多,不和意大利结盟而是将其吞并,并非不可行。毕竟德国为给意大利善后,确实付出巨大。 但意大利的纸面实力不算太弱,只是战斗意志实在糟糕,就像毫无准备的初中生被突然推上高考考场,怎么看都不合适。
当年意大利起码有 40 万人,即便装备和战术不如德军,但给德国人制造些麻烦并非完全不可能。 加之意大利海军不弱,空军也还算过得去,至少处于当时的平均水平,德国想轻易取胜也有难度。而一旦拿下意大利,如何解决驻军问题?
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未来扩充兵员时使用意大利兵,二是德军自行驻军,那德国得分散多少兵力才能承担驻军任务?意大利兵成为亡国奴后,部队是否会激发战斗意志,这些都是未知数。 此外还有一点,希特勒是墨索里尼的铁杆粉丝。
除他之外,西欧纳粹中也有很多人与墨索里尼关系复杂。若真要挑明开战,吞并意大利,无疑是在自家后院点火。 即便留下意大利会带来诸多麻烦,只要大局未变,鉴于德国前期优势巨大,牺牲一些也无妨。
但一味的牺牲并未换来意大利的真心,到最后意大利直接反水,给德国背后一刀。从战败国瞬间转变角色,令人不得不服。由此可见,在德军眼中,意大利毫无疑问是拖油瓶,只是在元首眼中,一厢情愿地将其视为好兄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