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举行的2024慈善大典上,年度慈善企业名单揭晓,当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尔眼科”)再度上榜,再次荣获“年度慈善企业”称号时,不少与会人员也想到了爱尔眼科的光明使命,“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
“交叉补贴”低收入患者“看病不再贵”
“复查的时候我一定要给罗医生你送锦旗,你对患者真的太有耐心和责任心了。”6月26日下午,67岁的董阿姨走出检查室,拉着福州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治医师罗琰君的手说,“你们对我们这样的经济困难的患者没有区别对待,正如你们爱尔常说的,‘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
董阿姨是福州人,半年前感觉双眼变得模糊,她以为是衰老带来的变化,没有在意,可在一次社区体检时被告知,可能是白内障,需要到专业眼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要看病,要手术,这对我来说太难了,”董阿姨说,她一直靠小本经营为生,但受疫情的冲击,小店亏损关闭,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她担心手术费用高昂,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迟迟没有去医院就诊。
罗琰君医生为董阿姨进行检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视力每况愈下,甚至不敢骑自行车外出买菜,生怕发生意外。“偶然听到邻居说,爱尔眼科有针对困难患者的公益救助,我就想试试,找到福州爱尔,遇到了罗琰君医生。”她回忆,开始时看到罗琰君很年轻,她有些顾虑,担心手术能不能做好,“实际上罗医生不仅有耐心,更有爱心,帮我申请了‘侨爱心·光明行’公益项目救助金,手术的时候担心我害怕,一直亲切地叫我阿姨,跟我说话,让我感觉很安心。”
术后第一天,董阿姨的视力就有了显著提高,她兴奋地告诉罗琰君:“眼前的世界一下子明亮起来了!”
6月24日这一天,家住湖北襄阳的18岁小李,感觉到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明亮了起来。
他是今年的高考生,高考一结束,就来到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询问医生,他的右眼还有没有救?
三岁那年,跟小伙伴玩耍时,他不慎弄伤了右眼。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接受相关治疗。未料到,右眼视力竟慢慢丧失了,甚至眼球也慢慢萎缩,还出现流泪、疼痛等不适感。“我很想像同龄人一样,抬头挺胸走路,迎着风奔跑,可事实上,我连跟人对视都不敢,生怕遭人笑话,走路也习惯低头含胸。我觉得,即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前途也是一片灰暗。”
经详细检查后,小李被诊断为“右眼眼球萎缩、右眼眼窝凹陷”,需要先施行右眼眼球摘除手术,待手术伤口愈合后,再安装仿真义眼片、重获“右眼”。可手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生活。了解到我的情况,医院为我申请了‘重塑心灵之窗’眼部修复公益基金救助。”他说,6月18日,他接受了右眼眼球摘除+植入义眼台手术,术后眼部情况恢复良好,6月24日上午出院。“终于恢复了正常容貌”。
小李注意到,帮助他重获右眼的“重塑心灵之窗”眼部修复公益项目,只是爱尔眼科发起和支持的公益救助项目之一,类似项目不下10个,比如“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红十字爱眼护眼工程”“博爱·光明行”“‘你是我的眼’角膜盲症救助”等,“帮助了许多像我这样的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
爱眼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志坤说,众多公益救助项目背后是爱尔眼科创新实施的“交叉补贴”公益模式,将高端医疗服务所获得的利润补贴至低收入眼病患者群体,实现对困难眼疾患者的长期眼科医疗救助。“数据显示,历年累计实施公益救助约150万例,支持公益项目700余个,公益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地区。仅2023年度,捐赠金额达3.86亿元。”
“分级连锁”家门口有了大医院
前不久,对于家门口的铁岭市李千户镇卫生院,现年71岁的当地居民马大娘有了“全新”认识。
马大娘左眼看不清东西多年,以前曾在李千户镇卫生院就诊,“医生告诉我,镇里治不了,得去市里。可儿女都不在身边,一只眼睛还看不清,怎么去市里?谁照顾我?就这样拖了下来。左眼视力越来越差,真担心哪天就彻底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今年3月,听说镇卫生院有眼健康科普讲座,马大娘想找专家咨询,时隔数年再次走入镇卫生院眼科。“完全不一样了,增加了不少叫不出名字的设备,而且,大夫说,这回镇里就能解决我的问题”。
爱尔眼科辽宁省区CEO助理赵丽说,马大娘发现的李千户镇卫生院的变化,源于爱尔近年来不断夯实的“分级连锁”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分级连锁’模式已稳定成型,许多爱尔眼科医院在上级体系强大的技术、专家、渠道支持下,担负起引领县域眼健康医疗发展的责任使命,进一步下沉、辐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搭建起上下联动、互通共享的‘县乡村’三级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辽宁省基层眼科诊疗能力提升工程”
公益慈善项目启动
以铁岭所在的辽宁省为例,爱尔眼科联合辽宁省慈善总会,计划3年内投入3000万元,在全省14个城市及百余县,建立170个“乡镇眼健康工作站”和600个“乡村眼健康工作点”。
李千户镇卫生院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挂牌“基层眼科诊疗能力提升工程工作站”后,增添了数码裂隙灯、检眼镜、视力表灯箱等硬件,搭建起远程诊疗平台。而铁岭爱尔眼科医院采取“到院培训”“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站点的医生进行了眼科基本知识、眼病的诊断与治疗、眼科诊疗设备的使用等业务培训,提高了参培医生的眼科诊疗能力。
经过检查,马大娘被诊断为“左眼白内障”,需要到上级医院做手术。考虑再三,马大娘决定去铁岭爱尔眼科医院。
“考虑到老人家的特殊情况,没有家人陪同,我们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从镇里到市里,挂号、检查、手术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对接,一对一服务。”铁岭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赵光明说。
如今,马大娘已重获光明,“左眼视力从0.4,恢复到了0.8,都快赶上年轻时候的视力了。而且术后复查、基础护理等等,都是在镇卫生院做的,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眼科医疗服务,谁说我们镇卫生院不是大医院?”
传帮带,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作为“西部健康公益”行动的带队医生之一,成都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巫雷多次前往藏区,今年5月底至6月初,四川省区白内障团队就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待了半个多月,“工作量很大,仅前三天就做了200多例白内障手术”。
果洛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由于长时间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增加了当地居民患眼疾的几率,但因群山环绕环境困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患者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治疗。“所以,援藏是爱尔长期开展的公益项目”,巫雷说,十几年来,他及四川省区白内障团队的持续防盲队伍已经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援藏公益行动,“早年间,不少当地百姓都是骑着马来看病,这几年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出行方便了,当地也建起了大型医院,但是眼科诊疗技术还有差距。所以,我们援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切切实实提高当地眼科诊疗技术。”
四川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专家王心莲也多次参与援藏公益行动,“除了为患者做手术,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帮、带,”她说,“交叉补贴”模式和“分级连锁”模式分别从资金层面、资源层面,实现了对困难眼疾患者的救助,切实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帮助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则是从人才层面,促进“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打通健康帮扶“最后一公里”。
据她了解,爱尔眼科每年都会选派精医疗、懂管理、会带教的业务骨干,通过开展师带徒、临床进修、专项培训、远程诊疗、管理帮扶等行动,以培育本土人才为重点,多形式、多手段、多维度开展“传帮带”工作,打造“带不走”的当地眼科医疗人才队伍,践行“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的光明使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