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朱镕基在江苏视察时,专程赶往修缮一新的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朱镕基时不时地驻足观看,近距离地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当听到1976年周总理弥留之际留下的一句话:“在我走之后,把我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时,朱镕基不禁泪流满面,不停地用衣襟擦拭着泪水。
周总理的骨灰最终撒向了哪些地方?为何朱镕基忍不住流下热泪呢?
首都人民头上的那一盆清水
1959年5月,在密云的群山之中,周总理踩着松软的鹅卵石,走在潮河与白河的河谷之间。
每踩下去,脚就半陷在泥泞的沙石里。在河边搭建的简易工棚里,围绕着如何兴建密云水库,清华大学的师生们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在听了水利系教授张光斗水库建设方面的设想和先进技术介绍后,周总理鼓励说:“我们就是要有技术赶超的雄心壮志,国外有的,我们也要有;现在没有的,将来也要有。”
但是大部分专家都建议:“采用苏联模式没这么复杂,成本更低,施工也更便利。”
张光斗明确反对:“我不赞同,用那一套行不通。我们不仅要考虑成本,更要考虑长远利益。”
周总理站起身来,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密云水库在首都东北,就像悬在北京市民头上的一盆水。我们要让水利工程真正成为对市民有利的工程。这盆水要是倒了或是漏了,市民是要被淋湿的!”
这已经不是周总理第一次来施工现场了。他时刻牵挂着密云水库的建设进度,和5万多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
当看到移民的住房问题进展缓慢,周总理罕见发怒:“你们再不加快解决,以后我就不来了。”
密云水库建成后,周总理再次来到库区,特别交待午饭不能超过一元钱的伙食标准。
“没办法,我自己下厨,炒了两小盘菜,还有一碗炸酱面。”当时主管后勤的苏国良后来每次回忆起来的时候,都会哽咽不已。
周总理看到后,就是不肯动筷子:“你要老实告诉我,这肯定是超过了标准的。”
苏国良含泪解释道:“一盘白菜,一盘鱼鳔(biào),都是水库自己种养的,离一元钱还差一点呢!”
兴建密云水库,既解决了潮白两河的洪水之患,又成为了北京市民的饮水之源。周总理和密云水库、密云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了一起。
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
黄河水患,千年不绝。“把黄河治理好”,成为周总理生前最大的心愿之一。
1958年7月,黄河花园口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峰。在洪水的凶猛冲击下,跨越黄河铁路桥的五个桥墩出现了偏移,京广全线陷入了瘫痪状态。
周总理赶到抢险现场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以后了,但他不顾疲劳,冒着大雨来到大桥上察看险情。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最终不得不考虑采用最原始的办法,组织大量工人用拉纤的方式把桥墩拉直。
听到周总理深夜冒雨赶来,工人们都纷纷围拢过来。周总理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脱下外套,就要加入拉纤的队伍。
“总理,这里太危险了,您赶快离开吧!”工人们齐声喊道。
“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周总理拉起纤绳就朝前走。
为了根治黄河水患,周总理曾三上三门峡,动情地说:“要拿出大禹治水的精神来,驯服这条动不动就发脾气的老龙王,让人民不再背井离乡。”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库发生了严重的泥沙淤积,并迅速蔓延,威胁到了西安及整个关中平原。
周总理不辞劳苦,多次往返奔波,说:“在这里建设枢纽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办法不对。不能再等了,要赶快调整。”
黄河治理凝聚了周总理的大量心血。经过几十的奋战,随着三门峡枢纽、刘家峡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相继竣工,黄河终于变得温顺起来,造福了亿万百姓。
周总理生前最后召见的一位部长罗青长,曾动情地说:“周总理临终遗言把骨灰洒在黄河入海口,还有另外一层深意。他生前非常关心台湾同胞,希望海水能把骨灰带到台湾,祈盼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
周恩来生于淮安,但长于天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甚至第一次被捕入狱,都和天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这里遇到了一生挚爱——邓颖超。
和周恩来一样,邓颖超也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天津女学界的风云人物。天津觉悟社成立时,周恩来第一次见到了邓颖超。
“我走到他的面前,说看到他在报社发表的文章后,化名小超给他写过信。”邓颖超曾微笑着回忆道。
两位携手一生的伉俪,就这样相识了。从天津的月季,到西花厅的海棠,见证了他们共同走过的整整半个世纪,见证了他们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受敬重的一对夫妇。
“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吗?你第一个走上讲台演讲,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总理病重时,拉着邓颖超的手说:“那一年,你才15岁。”
为了寻求真理,周恩来决定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临行前,邓颖超连续几天熬夜,给他织了一件毛衣,并在领口侧面绣上自己的名字和四个隽秀的小字:“给你温暖。”
在频繁的书信交往后,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寄来的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两个革命者即将踏上绞刑架。
这是一封特殊的求爱信。周恩来在明信片的背面写道:“愿我们将来像他们那样,一同走上断头台!”
邓颖超很快便回了信:“我们都抱着必死的信念参加革命,彼此心心相印,我愿与你共赴生死!”
两人始终把天津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生命的尽头都选择把骨灰洒入海河。这里是他们形成共同理想、相知、相爱开始的地方。
结语
“生而为发展奋斗,死亦可化为泥滋养万物,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周总理的临终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泪目。
2000年,朱镕基在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后,忍不住泪洒衣襟。两位总理的时空交集,不禁让我们心生无限感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