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第852天(2024年6月24日),先来看看海马斯齐射打击克里米亚后续。
6月24日,乌军四辆海马斯发射器发射8枚ATACMS导弹打击克里米亚多个地区。
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亚、维蒂诺、扎奥泽尔内、多努兹拉夫等多个地区发生爆炸。
位于克里米亚维蒂诺的俄罗斯NIP-16太空跟踪和通信中心,第40指挥和测量综合大楼等目标都遭到打击。
这里是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俄军损失未知。
莫洛赫尼和乌尤特尼之间的军事单位也遭到袭击,塞瓦斯托波尔也发生多起爆炸,俄军损失有待澄清。
此前1天,乌军发射5枚ATACMS导弹袭击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拦截时导致导弹残骸落在海滩度假的游客附近,出现人员伤亡。
俄国防部声称美国要为乌克兰提供ATACMS导弹造成的损失负责,强调这样的行动不会得不到回应。
俄罗斯向美国施压,要求美国停止援助或限制ATACMS导弹的使用,这说明, ATACMS导弹已经打痛俄罗斯。
克里米亚正变成俄罗斯的负资产,防空系统、雷达、导航系统、机场、基地等军事目标都成为乌军打击的目标。
这些打击让俄罗斯监视范围越来越小,盲区进一步扩大,这些都是为F-16战机出动做铺垫,当F-16出现的时候,一切就真正开始了。
尽管拜登表示,乌克兰可以打击距离边境200英里(322公里)范围内的俄军目标,但美国仍将乌克兰打击范围限制在边境100公里内,不包括俄罗斯主要机场。
乌克兰多次要求美国解除限制,特别是解除ATACMS导弹限制,以便袭击俄罗斯远程机场。
也就是说乌克兰打了两年多,先进武器没给,都是老式武器,还有限制,一旦限制完全解除,那局面就很不一样。
6月23日,乌克兰越境打击库尔斯克的俄军大型弹药库、别尔哥罗德的俄军摩步旅指挥所。
乌克兰已经开始对俄罗斯境内目标进行广泛打击,一旦限制解除,300公里以内的俄军目标都不安全。
泽连斯基呼吁美国解除限制,并称乌克兰有能力摧毁俄军一切目标,无论他们在哪里。
来看看战场最新消息,哈尔科夫地区,乌军继续向利普齐、沃夫昌斯克方向攻击。
俄罗斯无法维持在哈尔科夫的战线,乌军正逐渐收复领土(黄色)。
阿夫迪夫卡地区,俄军继续向西,试图拉平整个战线,但进展不大。
巴赫穆特地区,俄军围攻恰西夫亚尔,卡利尼夫卡、运河微区及其周边地区战斗仍在继续中,战线没有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俄军向阿夫迪夫卡和巴赫穆特之间的舒梅(Shumy)方向推进。
俄军进攻受挫,不断寻找乌军防守薄弱点,推进有限,损失不小。
扎波罗热地区,乌军使用海马斯发射集束GMLRS火箭弹袭击距离前线21公里的7名俄军士兵和1辆卡车。
乌军弹药比以前多很多,向罗博泰尼、韦尔博韦、旧马约尔斯克、乌罗扎因推进的俄军都成为重点打击目标。
马林卡-新海利夫卡、赫尔松地区、库皮扬斯克-克雷明纳-莱曼地区,俄军向多个方向攻击,但进展不大,继续遭遇损失。
6月24日,乌克兰发布俄军损失数据,人员、装甲车、火炮、加油车损失继续走高。
6月23日,乌克兰游击队破坏罗斯托夫至马里乌波尔铁路线,俄军想用铁路运输补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美国AM General公司向乌克兰交付 “鹰眼”机动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战斗测试,这些榴弹炮安装在悍马车上,射程为11-15公里。
乌克兰战场成为各式武器测试的新试验场,参数标注再厉害也不如实战检验,比如S-300/400防空系统就露馅了。
6月23日,韩国总统府国家安保室室长张虎镇表示,如果俄罗斯向朝鲜转让现代军事技术,韩国将不会遵守对乌克兰武器供应的任何限制。
这意味着韩国将视俄罗斯的行动向乌克兰提供不受限制的武器,微妙平衡将很快被打破。
6月23日,俄罗斯达吉斯坦发生重大恐袭,导致17人死亡(包括15名警察),34人受伤,6名枪手被打死。
不由得让人想起3月22日发生的莫斯科克洛库斯市政厅音乐厅恐怖事件。
尽管实施的”伊斯兰国“和达吉斯坦人士,但俄罗斯仍将这些归咎于乌克兰和美国。
发动恐袭应受到谴责,为什么以前俄罗斯国内这些事情很少,现在突然多了?
显然,两年多的俄乌战争已经让俄罗斯国内面临众多问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方蠢蠢欲动,这恐怕是很多人未曾想到的。
俄总统普京在最新讲话中表示,俄罗斯在孤军奋战,目前,俄军正集结部队准备发动夏季攻势。
同时,俄罗斯押注美国11月大选,特朗普上台,取消对乌克兰援助,国际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执着于国内而不再顾及欧洲。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能达成就两说,欧洲共识凝聚后,趋势已经加速且不可逆转。
泽连斯基表示,未来几周对乌克兰至关重要且富有成效,更多援助即将到来。
乌克兰人每天都在努力坚持,尽管疲惫不堪,但从未放弃。
俄罗斯正面临越来越多问题,代价越来越高,轻易发动战争容易,想结束恐怕就由不得俄罗斯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