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飞机来了,快快快,快躲飞机去!”见彭德怀还躺在床上,洪学智一把掀开了彭德怀身上的被子,催促他赶快进防空洞。在此之前,警卫员已经几次催促,结果惹得彭德怀很不高兴,把警卫员臭骂了一顿。
无奈之下,警卫员只好将洪学智请来,整个志愿军总部,也只有洪学智不怕彭德怀。
彭德怀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瞪着面前的洪学智,骂他“怕死”。洪学智嘿嘿一笑,伸手将彭德怀从床上拖了起来,一边推着他往防空洞走,一边打趣说“美帝没打倒,我们谁也不能去见马克思”。
出门的时候,洪学智见毛岸英还在低着头整理文件,顺口催促他也快一点。毛岸英应了一声,赶忙清理手中的电报。
就在彭德怀进入防空洞没多久,四架敌机飞临志司机关驻地上空,炸弹如同下饺子一般,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就在战士们进入警戒状态的时候,指导员匆匆跑进了防空洞,大喊作战室被炸,让一排长赶快带人去抢救文件。
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和炸弹的爆响声,彭德怀却站在地图前陷入了沉思。听说作战室里还有人,彭德怀将手中的铅笔狠狠摔在桌上,大声吼道:
“都是谁?怎么没疏散?快去救人!”
说着,彭德怀就朝着防空洞外跑去,一旁的警卫员死死将彭德怀抱住,生怕发生什么意外。
在彭德怀的指示下,战士们立刻放弃抢救文件,全力寻找还在作战室内的两名同志。一时间敌人的炮火声和志愿军战士的呼喊声混成一片,但始终没有战友的回应。
敌机经过一番狂轰滥炸,摇摇摆摆地飞走了,这时候传来消息,被困在作战室里的两名同志是毛岸英和高瑞欣。彭德怀一听说毛岸英没跑出来,急着冲到了火场,冲着浓烟大喊着毛岸英的名字。
一向沉着冷静的彭德怀,此时却是人群中最焦躁不安地一个。
在指导员的指挥下,战士们赤手空拳冲进了火堆,丝毫不顾自己的头发、眉毛被烧光,身上的衣服起了火,一心只想将战友救出来。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这里有人”,大家立刻围了过去,一边拍打着火苗,一边把人往外拖。
“怎么样?”彭德怀看着地上两具早已经被烧焦的身体,催促军医赶快抢救。军医检查之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心跳、呼吸早已经停止。
“唉,为什么偏偏把岸英给炸死了?”彭德怀说罢挥了挥手,转身离开了现场,只留下一个凄楚地背影。
自从毛岸英牺牲之后,彭德怀对继任的翻译就很是不满,毕竟毛岸英在苏联多年,不但翻译工作做的十分准确,能够清晰表达彭德怀的意思,还能给志愿军争取到不少的东西。
而继任翻译由于水平有限,导致彭德怀和苏联顾问之间经常发生误会,沟通起来很是费劲。为此,彭德怀多次请示中央军委,尽快给自己派一位得力的俄语翻译。
周总理经过几番物色,决定派徐介藩接任毛岸英的工作。此人和毛岸英一样留苏多年,还是新中国驻苏联的第一任参赞,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
徐介藩出生在清末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有在私塾读书的机会,小学时期更是立下了“投笔从戎”的伟大志向。“五四运动”爆发后,徐介藩积极组织学生响应,并发表演讲声援五四运动。
到了中学时期,徐介藩开始接触新文化运动,一度为了宣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而努力奔走。安庆“六二惨案”发生之后,徐介藩组织各校学生示威游行,后来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
1923年,徐介藩经人介绍加入青年团。次年由于参加学生运动,被东南大学拒之门外后,徐介藩决定投考黄埔军校,并顺利考入黄埔第三期步兵科。东征结束后,徐介藩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
入校半年之后,徐介藩被选送苏联学习,毕业之后分配到公安部门反特务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在苏联的不少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徐介藩也当即递交辞职书,找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回国投身抗战。
考虑到实际工作的需要,组织上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将他留在了共产国际工作。在这里,徐介藩接触到大量毛主席的著作,坚定不移地支持毛主席的主张。
1948年徐介藩回国之后,被安排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东北全境解放后,徐介藩继续留在东北工作,并随刘少奇率领的代表团对苏联进行秘密访问。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徐介藩被任命为驻苏大使馆一级参赞。
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与斯大林发生不快。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徐介藩等人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迅速翻译成俄文,准确地表达了中方的意思,促成中苏双方顺利签约。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介藩奉命前往朝鲜前线,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并参加了开城谈判。一向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非常满意,他评价徐介藩:“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徐介藩在工作上出色的表现,很快引起了陈赓的注意。在陈赓奉调回国创办哈军工的时候,就请示将徐介藩调入筹委会。徐介藩和陈赓同为黄埔学生,原本还为与陈赓在朝鲜一起工作的时间太短而感到遗憾,如今陈赓点名让他去哈军工工作,徐介藩自是倍感荣幸。
原本陈赓打算让徐介藩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但由于周总理将经验更为丰富的唐铎安排到了哈军工,因此陈赓便与徐介藩商量,让他改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徐介藩对此毫无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我军培养了大量装甲兵人才。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陈赓本已经同意授予徐介藩少将军衔,但后来由于名额有限,徐介藩主动要求将自己降为大校军衔。
1956年,徐介藩经人介绍,与林彪的前妻张梅结为伉俪。对于林彪和张梅的女儿林晓霖,徐介藩对她视若己出。林晓霖也评价徐介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继父。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徐介藩在黄埔军校晚一期的林彪,在十年政治风暴期间,给徐介藩扣上了“苏修特务”的帽子,让他吃尽了苦头,给他留下了脑血栓后遗症。
1971年林彪折戟大漠之后,徐介藩才被解除监禁,但他身上莫须有的罪名仍然没有任何的结论。一直到1979年,中央正式为徐介藩恢复名誉,享受正军级待遇。
1983年4月,徐介藩这位有着一生传奇的将军,在解放军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2岁。
参考文献:
[1]毕善夫.新中国军工院校的开拓者徐介藩[J].江淮文史,1995(03):57-61.
[2]于杰.少将徐介藩的传奇人生[J].党史纵览,2008(03):30-35.
[3]曾剑文.浓浓黄埔情 拳拳报国心——黄埔军校三期学员徐介藩将军墨盒[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8(11):96-98.
[4]陈辉.徐介藩:黄埔军校走出的苏联奖章荣获者[J].党史博采(上),2023(10):51-55.
[5]武立金著. 毛岸英最后三十四天实录.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2.09.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