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知名手机制造商 vivo 被印度政府强制要求出售其在印度子公司 vivo india 51%的股份,以进一步推进印度所要求的本土化进程。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企在印度投资环境的担忧。
vivo 并非个例,在印度投资建厂的小米和 oppo 等中国知名手机品牌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印度当局通过出台“印度制造”政策,辅以提高关税等手段,软硬兼施地让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印度建厂,实施本土化制造。在工厂投产后,印度又提出了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本土化的要求,并逐步提高供应链本土化比例,培育出了一批印度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如今,印度政府更是得寸进尺,要求控制整机代工厂,并规定主要公司的主要高管必须是印度人。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印度政府为了实现其“印度制造”的宏伟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通过吸引外资企业在印度建厂,印度政府希望能够借助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提升本国制造业的水平,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然而,印度政府的这种做法,却让中企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中企在印度投资建厂,是为了拓展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印度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要求,却让中企的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另一方面,如果中企不响应印度政府的要求,就可能面临被印度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中企不得不被迫出售股份,以满足印度政府的要求。
中企的短视是否助长了印度的算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中企在印度投资建厂,确实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然而,从长远来看,中企在印度投资建厂,也为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如果印度政府能够给予中企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中企也愿意在印度长期发展,为印度的制造业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印度政府的做法却让人感到失望。印度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中企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反而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企,让中企陷入了困境。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企的利益,也损害了印度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形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印度政府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摒弃短视的做法,为中企在印度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中企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合理规划投资布局,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个市场。
中企在印度面临的困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让中印两国的经济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