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一位年轻的学子徐小岩,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抉择。他并非普通的学子,而是徐向前元帅的儿子。这位元帅是我国解放事业的奋斗者,他的一生饱经风霜,但在儿子面前,他表现出了一份特殊的期望。
父亲徐向前元帅,身处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位,却鲜少言辞。对于儿子的教育,他一直秉持着以身作则的原则。徐小岩在八一小学度过了少年时光,远离家乡,体验了寄宿制的苦楚。尽管父亲完全有能力安排专车接送,但他拒绝了这样的便利,塑造了徐小岩坚韧、自立的性格。
1968年,徐小岩迈入军旅生涯,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在石岛的驻守中,他度过了4年的平凡而枯燥的日子。父亲徐向前从未借助职权对儿子施以特殊照顾,让徐小岩深感平凡的自己需要靠努力打拼。这段时间,他对军人职责的理解和对国家责任的担当逐渐成型。
1972年,徐小岩迎来了人生的分岔路口。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荣誉。徐小岩的选择,成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清华大学,他并非止步于完成学业。他意识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毕业后,他积极争取到了赴加拿大留学的机会,依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二炮下属的研究所,开始了研发中国第一台汉字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艰难过程。
这一切的努力并非只是为了科技,更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强大。他所希望的,是能够让中国拥有自己的、用中文操作的计算机。这个追求背后,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和对先进科技的执着追求。
徐小岩领导的攻关小组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汉字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这一成果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在这个历程中,父亲徐向前的鼓励和激励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成为了儿子前行的力量源泉。
1994年,徐小岩被授予少将军衔。四年前,他的父亲徐向前离世,但他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影响的记忆却从未淡去。在徐小岩看来,父亲的默默奉献、为国家付出的坚持是他人生的楷模。这段时间,他回忆起父亲在黄埔军校的岁月,回顾起那些为国家解放而战的英雄。父亲的话语,“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依然在耳畔回响,激励着他更加坚定地为国家而战。
2006年,徐小岩升任中将军衔。尽管在外界看来,这已是他事业的巅峰,但他自己却从未自居高级将领的身份。他更愿意自称“共和国的一名老兵”。担任总装备部科委副主任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加强我军现代化装备的工作上。他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更多的航空母舰,以加强海上国防力量,维护国家主权。这并非空谈,而是基于他对国家安全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悲剧的深刻记忆。
他的信念是:“绝不能让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历史重演。”这句话,承载着他对国家兴衰的深沉忧虑,也激发着他在76岁高龄时仍奋战在国防科技战线上。
徐小岩元帅的故事是一部真实的奋斗史诗。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为国家付出的家族传奇。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从军旅岁月中汲取了责任担当的精髓,从科研攻关的历程中汲取了创新的智慧。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默默奉献的英雄。他的一生,仿佛是国家光荣历史的一部分,他的坚守和奋斗,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更是后人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家国情怀。
徐小岩元帅,76岁的高龄并没有让他停歇,仍然奋战在国防科技的最前线。他的人生旅程,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贡献,更是对家族的传承,对父辈的致敬。在这个岁月静好的时刻,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感慨他的坚守与担当,期许后人能够继续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