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在升级和扩充核武库方面动作频频,不但在本月初三天内两次试射可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国会又在推动恢复所有B-52轰炸机的核打击能力。
有评论人士认为,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是谋求在全球建立核霸权。
西方国家正处于直接发生核冲突的边缘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国会正在推动一项新法案,旨在恢复数十架B-52H轰炸机的战略核打击能力。
目前,美国空军现役的B-52轰炸机数量为76架,它们是空军中最古老的轰炸机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飞行。2015年,美国空军从约30架B-52轰炸机上移除了核打击能力,以符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要求。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是美国和俄罗斯在2010年签署的双边裁减核武器条约,该条约旨在限制俄美两国保有的核弹头数量,条约在2026年2月到期。
美国提出的新法案要求空军在条约到期后的一个月内开始重新改装轰炸机,并在2029年之前完成其核能力的恢复。
可以说,美国在升级和扩充核武库方面已经毫不避讳。
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主任普拉内·瓦迪在一次演讲中宣称,如果美国的对手的核武库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美国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部署更多的战略核武器,以对抗美国的对手。
有评论认为,瓦迪的这一表述表明,美国正在酝酿核武器战略转向,核扩军已经提上日程。
事实也确实如此。
就在本月4日,美军在加州范登堡试验场试射一枚未携带弹头的“民兵Ⅲ”型洲际导弹。这枚导弹以每小时2.4万公里的速度飞行6400多公里,到达位于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试验场。
随后,美国又在6日进行了第二次试射。美方宣称,试射是为了展示“美国核力量的战备状态”,提振美国“核威慑的信心”。
“民兵Ⅲ”洲际导弹是美国目前主要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具备全球打击能力。该导弹的射程可达13000公里,能够携带多枚独立再入飞行器(MIRV),每枚飞行器都可以装载核弹头。
根据美国空军核武器中心的数据,美国空军目前拥有400枚“民兵Ⅲ”洲际导弹,陆基核力量总共部署约800枚核弹头。
对于美国的咄咄逼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此前在莫斯科核不扩散会议上发出警告:“西方国家正危险地处于核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边缘,这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拉夫罗夫还表示,目前世界军备控制、裁军与核不扩散体系的危机反映出国际安全领域前所未有的严重退化。
“核冲突中不会有赢家”
拉夫罗夫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全球核弹头总数估计为12121枚,其中约9585枚可用,其余为退役但尚未完全拆除的弹头。虽然冷战时期的核武器逐渐拆除,使全球核弹头总数持续下降,但实战部署在导弹和飞机的作战核弹头数量仍逐年增加。
据了解,美国现拥有1770枚处于部署状态的核弹头、1938枚处于储存状态的核弹头。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丹·史密斯近日表示,这些作战核弹总数在未来几年可能增加得很快。他认为,全球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虽然国际社会针对升级和扩充核军备的警告不绝于耳,但是美国依然我行我素,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也跃跃欲试。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本月12日在布鲁塞尔宣称,北约内部正在探讨部署更多核武器,将其从仓库中取出并置于“待命状态”。
斯托尔滕贝格称,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并由盟国提供飞机、保管、指挥、控制和支持,“这一切构成了确保北约全面威慑和防御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部分”。
斯托尔滕贝格还透露,美国正在对其位于欧洲的核弹头重力炸弹进行现代化改造,而欧洲盟友也在对将用于执行北约核任务的飞机进行现代化改造。
事实上,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在拓展升级欧洲核力量方面已经有过多次动作。
美国《政治报》网站此前报道称,美国加速向欧洲多座北约基地部署“升级版”核弹B61-12,用于替换旧版本的武器。
截至2023年,美国在比利时、德国、荷兰、土耳其以及意大利的6个空军基地已部署了上百枚核弹。
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之下,当地时间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越南首都河内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俄罗斯正在考虑有可能改变本国发展核力量的指导思想,但暂时不需要发动预防性核打击。
普京称,俄罗斯武装力量做好了应对任何可能的局势变化的准备。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认为,美国寻求的是全球核霸权,“认为美国可以针对非核力量的威胁抢先进行核打击”,这必然招致其他国家的对抗。
军事专家杜文龙则表示,核武器无法解决问题,核冲突中不会有赢家。
杜文龙:“就全球的热点和冲突事件而言,通过战争行动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通过核武器也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作为冲突的双方,一旦使用核武器,自己也会成为最大的失败者。在核冲突中,没有旁观者,没有胜利者,都是失败者。”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记者丨李严
编辑丨林维
签审丨侯晨蔡耀远
监制丨关娟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