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名单中,中航西飞精益加工中心钛合金结构件单元榜上有名,“航空蓝”与“钛合金”的碰撞,会锻造出怎样一支团队呢?让我们走近他们,从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寻找答案!
薪火传承共成长
晨光熹微,旭日方升,映照进厂房的光线明亮灿烂,在宽敞整洁、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几十台数控机床正在24小时不停地在运转着,三班两运转的节奏就是精益加工中心钛合金结构件单元的工作日常。
为了更好地提升设备利用率,每个工人一般都要操作2-3台数控设备,此时,刚刚上完夜班的工人邵帅收拾好各种工具和表单,与上白班的安奔交接好各项事宜。这两个年轻人的师傅都是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宋学博,单位同事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宋学博为“老宋”。工作中,老宋把他30余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只要当徒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给师傅打一个电话,老宋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出现给予指点。宋学博常说:“将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并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从中我也找到了自我价值。”安奔说:“宋师傅不仅是我工作中的导师,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朴实善良的性格更是我学习的楷模。”
师徒结对薪火相传。如今,“90后”的安奔也带了一个“00后”的徒弟崔佳乐。崔佳乐说,和师傅相处平时更像兄弟,但工作中师傅要求很严,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工作笔记,在操作时也不能和其他人说话,这样既能保证自己安全,也能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起初小崔对师傅的话有点心不在焉,直到出现有一次差点出了质量问题,师傅第一次狠狠地训斥了他,并让他写了质量分析检讨书。从此,崔佳乐真正明白了师傅的苦心,也飞速成长起来,如今,他已经荣获了“西飞产业集团技术能手、陕西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薪火传承共成长。在师傅的带领下,更多的年轻人勇于向自己的薄弱面挑战,工作中比学赶超的氛围也愈发浓厚。精益加工中心钛合金结构件单元在技能创新、技艺交流与推广方面发挥团队优势,以竞赛比拼为途径,促进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并且在各项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崔佳乐获得全国第二届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优胜奖;安奔荣获航空工业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一名,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国防工匠”等荣誉。
匠心雕琢钛合金
钛合金结构件单元现有成员60余人,下设5个数控班和1个钳工班,主要承担钛合金加工材料的生产制造。钛合金由于本身材质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高、耐热性高等特点,切削难度大,刀具损耗大、材料成本高,因此需要工人在操作时有百倍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
老中青传承有序是钛合金结构件单元始终保持战斗力的关键,团队成员不惧任何挑战,一路攻坚克难。在工作中,“70后”以身作则、不计得失;“80后”承上启下、冲锋在前;“90后”好学不倦、干劲十足;“00后”的加入让这支团队更加活力四射。
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他们紧密围绕“抓体系落地、促品质提升”的质量管控思路,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提升”全流程保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按照零件族逐项梳理过程质量风险及隐患,制定标准作业指导书,规范化工序使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在产品分族分类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产品加工流程、物料等要素的标准化,开展了无刀库机床串程序加工、基于自动测量的刀具防差错、基于刀具寿命管理的自动化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应用工作,围绕钛合金结构件制造难点,重点突破成组化装夹、高强度材料高效切削等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行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单元内部实行班长讲课制度和内训师讲课制度,针对班组所承担产品中加工难度大、毛料价值高的产品,班长组织员工分享加工经验、明确加工难点,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内训师团队则从设备操作、设备保养等方面开展理论授课,提高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近年来,单元在班组建设、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竞赛等各方面均获得较好成绩。单元内训师马巍清楚地记得,为了提质增效,团队成员和工艺员紧密配合,大家白天保证正常生产,晚上和工艺员共同研究工艺优化方案,不断摸索,有时只是一个数据的调整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不断评估优化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这条生产线上,整齐排列的一台台机床,显示屏上一串串不停跳动的切削数据,操作工人全神贯注,不放过每个细节,在电脑屏幕和机床的小视窗前不断观察,在刀具的飞速旋转中,原本一块厚厚的钛合金板坯,通过数控编程、装夹定位、刀具选择、切削参数优选等多道工序的洗礼后,一个形状复杂、质量合格的主滑轨零件成形了。此时,下一道工序就是钳工修整了,两名钳工需要连续工作三天,他们保持一个姿势不停地来回打磨,时而需要用仪器测量,时而需要用强光手电照射观察有没有砂眼,经过他们的一双巧手,最终将零件修磨到只有一根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精度,如镜面般光滑。
练就成一名能工巧匠,是团队每个人的目标。从一把把刀具到一个个数据,从成千上万次练习到加工精度控制在毫米间……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业绩。
协同攻坚聚合力
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背后,是团队成员挥洒智慧和汗水的每个日日夜夜。他们立足岗位、精益求精,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不断书写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精彩篇章。
在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培训和比赛,通过技能竞赛,提高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精益加工中心领导班子也十分鼓励职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鼓励职工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认真组织评估后实施,使职工的建议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在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单元聚焦生产成本压降,通过开展原材料定额优化、余料回收再利用、冷却液国产化、刀具使用管控、设备自主维护、严控风水电气使用等措施有效降低原材料费用、物料消耗费用、工具费用、修理费用、动能费用;通过开展单机设备自动化改进、设备日历计划等工作设备OEE 提升 2.25%、计划完成率提升 5%。
团队协作是单元的力量源泉。今年春节,精益加工中心突然接到急件任务,零件结构复杂,加工难点多,交付时间十分紧迫。“马上赶回来”“坚决完成任务”……接到电话通知的团队成员有的正在和家人吃团圆饭、有的已经开车回老家过年,他们二话没说纷纷赶回厂里。当晚,厂房里的机床已经高速运转起来。“我们快10分钟,就能为后道工序多争取10分钟的生产时间。”大家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争分夺秒赶进度、抢任务,偌大的厂房一下恢复了以往的繁忙,最终守住了任务节点。这样的事情对于团队成员来说不胜枚举,不一样的任务、一样的繁忙,争分夺秒保节点的场景是大家工作的常态。
协同攻坚才能凝聚合力,班长李阿林所在的班组共有9人,起初由于每个人工作习惯和技能的不同,产品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班组排名时常会靠后。李阿林经过不断思考,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班组的管理办法,提出“两强带一弱”的排班方法,积极发扬“1+12”的团队合作精神,技能高的员工主动带领大家开展技术攻关、小改小革,班组不定期开展技能学习,取长补短,推动学习成果加速转化为实操技能。去年,李阿林所在班组的工时产额提升了 30%。
夏至将至,万物向阳,盛夏的风炽热浓烈,夕阳余晖拂过厂房,这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也是孕育收获的季节。夜幕即将降临,上夜班的职工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准备工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机床旁、工作台前的每一个身影都在闪闪发光,他们用铿锵行动践行着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7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