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如期召开,与会800多人,或伏案记录,或昂首沉思。
就在会议进行半途时,一人突然站了起来,掷地有声道:
“我要检举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小声讨论起来,多数人不明所以,四下打听检举人姓甚名谁,而一小部分人听完这句话,霎时脸色惨白、冷汗直流。
面对800多人的注视,检举人丝毫没有怯场,他拿出准备好的证据,开始一一列举刘青山、张子善的累累罪行。
随着叙述的深入,众人逐渐从疑惑转为震惊,甚至是愤怒,因为刘、张二人贪污款项之多、数额之巨,简直闻所未闻。
这场检举发言足足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会后引起极大轰动,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主席看完调查组的报告后拍案而起,震怒道:“严查!严惩!当大斗争处理!”
一场震惊全国的贪腐大案由此拉开序幕,而身处漩涡之中的检举人,正是刘、张二人的同事李克才。
他是如何发现刘、张贪污的?又为何要走“会上检举”这步险棋?
这一切,要从《人民日报》的一则文章说起。
从报道中察觉贪腐
1949年7月,李克才被调任为天津行署副专员,与刘青山、张子善共事,时时往来。
在上任前,李克才心情激动,因为刘青山、张子善都是革命期间响当当的人物,自己对他们的事迹多有耳闻,早生敬佩之情。
然而,见到本人后,李克才大失所望。
因为刘、张二人身上不仅全然不见英雄气概,反而一身戾气,做事专横独断、肆意散漫。
刘青山更是经常借口称病,闲赋在家,把工作一股脑丢给张子善、李克才。
对此,李克才虽心生不满,但顾念他们同事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忍了过去。
然而,几个月后,李克才偶然读到《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写出,天津有人冒充解放军,与富商交易,违法贩运木材。
文章并没有提到刘青山和张子善,但李克才从字里行间的细节中,敏锐察觉出这件事背后有他两人的影子。
于是,李克才找上张子善,质问他与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张子善见事情暴露,还想矢口否认,但李克才紧咬不放,直逼得他说不出话来。
见隐瞒不过,张子善干脆摊牌:“是又如何,我们都是商量好的,出了事大家担着,与你何干?”
李克才听后十分气愤,但又真拿他没有办法,苦口婆心劝诫,反被他一顿讥讽,最后只能拂袖离去。
这件事后,李克才窥探到了刘、张二人罪行的一角,由此开始处处留意两人的言行,没承想真发现了许多端倪。
因为天津与渤海相邻,所以不时有洪灾发生,当时中国采取“以工代赈”政策,招募受灾群众治理河道,并为其发放粮食。
这本是为灾民谋福的举措,但刘青山、张子善却从中嗅到了“商机”。
1950年,刘、张两人靠侵吞粮款、倒卖粮食、骗取贷款等手段,牟利150多万,导致无数河工拿不到救命的粮食。
为了得到更多钱,他们还以次充好,将腐坏的玉米发给河工,十多名河工因此患病,甚至落下残疾。
这些事,有的是瞒着李克才进行的,有的就当着他的面做。
李克才多次警告阻挠,但架不住刘、张两人阴险狡诈,变着法地绕开李克才,将不义之财收入囊中。
“有钱”的感觉很快麻醉了两人最后的良心,为谋取更多钱,他们开始更加不择手段,更加肆意妄为。
建机场的钱,吞!
水利专款,吞!
军用物资,吞!
凡是经手他两人的项目,能贪的贪,能拿的拿,短短几年,两人就已牟利超3亿(旧币)。
手里有了钱,生活就变得奢靡起来。
刘青山不仅住进了别墅,开上了豪车,甚至染上了大烟。
每天不是在别墅“吞云吐雾”,就是在风月场所“纸醉金迷”,甚至曾在开会时瘾发作,硬是要求推迟会议,注射完玛咖后再继续。
张子善同他不遑多让,在金钱的驱使下,他从一个作风严谨的战士,变成了一个爱慕虚荣的伪君子。
烟要抽最好的,酒要喝最贵的,筷子要用象牙的,手表要戴上万的,还要斥巨资,买下5辆轿车,出门尽显派头。
当时,李克才一个月的吃饭钱才刚9元,但刘、张二人洗个澡就要花48元,由此可见一斑。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胆大妄为?难道两人真就到无人能管的地步了吗?
事实上,纵容他们的是“人心”。
多次检举遇挫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法律体系还未健全,加之国家重心尚在恢复生产上,对贪腐管制没有十分确切的量刑标准。
如此种种,就给了刘青山,张子善可乘之机,而两人又都是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过的“英雄”,身份颇为敏感,因此就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的情况:
权限大的不想管,权限小的管不了。
显然,刘、张两人对此心知肚明,而且很会利用这一情况。
对上,两人送豪车、买好酒,把上级哄得“宽宏大量,既往不咎”。
对下,两人也不忘给旁人喝汤,拿小恩小惠,堵悠悠之口。
如此上下打点,才使得两人的生财之道一片坦途。
但当真没有不受贿赂的人吗?
自然也有,而且有不少,但他们大多选择不参与、不干涉,除了李克才。
李克才不仅看不惯,还要一管到底,刘、张两人对其烦不胜烦。为此,也想过对他施以“恩惠”,将其拉入阵营。
李克才妻子坐月子时,刘青山曾派人送去200万“慰问金”。
但李克才得知后,立马冷下脸来。
“你们的钱我可拿不起,还是收回去吧!”随即将钱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见李克才家人不收,他们又把钱塞给了李克才的警卫员,让他把钱用在李克才身上。
警卫员不明所以,买来许多昂贵的点心,但李克才一看,立马明白过来,将点心和钱一并退还。
刘、张两人见李克才油盐不进,就想着将这尊“大佛”请走。
但报告打了不少,调任通知却迟迟不见,领导还意有所指地说:
“走谁,都不能走李克才。”
是以,刘青山、张子善同李克才只能继续两相厌烦,直到李克才对他二人的恶劣行径忍无可忍。
他最后找到刘青山、张子善,警告道:
“再不收手,我就要向上揭发你们。”
没想到,刘、张二人丝毫不惧,还挑衅回道:
“你尽管去报,看谁先坐不住!”
见两人不撞南墙不死心,李克才终于不再顾念情面,将他们贪污受贿的证据报给省委领导,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领导拿到资料后,沉默半晌,最后摇头道:
“这件事不好办,我快退休了,怕是管不了。”
李克才听后只能另寻他法,又去外省找了另一位领导。
这位听后,一口答应下来,李克才大喜过望,相约一同前往天津处理这件事。
没承想,对方不仅放了李克才鸽子,还提前到达天津,与刘、张两人见面,三人很快就“粮款”一事达成合作。
两次检举都无功而返,这让李克才大失所望,而另一边,刘青山、张子善更加不把他放在眼里,行事也更加嚣张。
被逼无奈之际,李克才决定破釜沉舟,刘青山、张子善能堵住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口,但一定堵不住824个人的口。
于是,便发生了开头一幕。
当时,张子善就在会议上,他没想到李克才能做到这个地步,登时心如死灰,与刘、张两人沆瀣一气的许多人也如坐针毡。
几家欢喜几家忧,有了李克才打头阵,一些深受刘青山、张子善迫害的人也相继站了出来,细数其作恶多端的证据。
事情引起重视后,刘、张两人很快被逮捕入狱。
经过最高法院依法判决,最终判刘、张两人死刑。
期间也有故交求情,但主席一句话说得对方羞愧不已:
“他两人能有国家人民重要?正因为他们功劳大、地位高,所以更要严惩。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视人民于无物的干部,好好清醒清醒!”
1952年2月10日,刘青山、张子善走上刑场,两人面色惨白,再不见往日嚣张之色。
两声枪响后,鲜红的血液洒在了刑场上,洒在了反腐之路的起点。
一代人的罪行 两代人的命运
逝者已矣,但活着的人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张子善没有后代,死后一切皆消,但刘青山有三个孩子,国家念其对革命有功,因此向三个孩子发放补助,供其读书成人。
三个孩子长大后都没有同他们的父亲一样走上歧路,但刘青山犯下的罪行,依旧连累了后代。
他们童年不仅没有父亲的陪伴,还要因无名的历史标签而时时被异样的眼光注视。
长子刻苦读书,却因身份被清华拒之门外,只能转读北京石油学院。
次子受父亲影响,工作四处碰壁,只能回村务农。
幼子想参军入伍,却没能通过政审,成了一名工人。
他们也是这场贪腐案的“受害者”。
另一边,刘青山、张子善死后,李克才也曾后悔。
不是后悔自己揭发他们,而是后悔自己没能阻止他们。
午夜梦回时,他时常会想,如果当初自己再坚决一些,是不是就能在事情尚有余地的时候结束一切。
但时间不会倒转,李克才只能继续向前。
这件事对他来说,犹如指路明灯。
多年来,每每面对利益的诱惑,他都要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当真做到了问心无愧的地步。
同他有过深交的人,无不敬佩其赤诚之心,即便退休后,不少后辈仍对其印象深刻。
沧州几位干部就曾拿着举报信找李克才“诉苦”。
原来,沧州地委书记平易杰仅上任一年半,就多次动用公款享受生活,还嫌弃配车不够大气,硬要花36万租奔驰。
不少干部对其十分不满,于是找到李克才,请求他出手相助。
李克才与平易杰曾有过几面之缘,原以为他是个踏实肯干的后辈,哪承想是阳奉阴违的之人。
为此,李克才再次执笔,写下一封检举信,平易杰随即被查处,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
李克才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从不利用自己的名声、地位谋私利。
他的五个子女,有的从政、有的从商,也有过平凡日子的普通人,但无论成就如何,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生活。
李克才的女婿第一次来看望这位“大名鼎鼎”的岳父时,还因其住所的破败、清贫而震惊不已。
如今,李克才已经化为漫天星辰,但他撒下的清廉种子仍步步生花,他所捍卫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