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已经做的很好了,为何还有很多人遗憾朱标没死该多好?
主要原因在于朱棣做的再好,也并非是朱标那样的宽仁之主,他这个人跟父亲朱元璋一般,是以重典治国,对大臣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残暴。
而且他的子孙后代,除了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共创的“仁宣之治”,是有所成绩,还有力挽狂澜之主明代宗朱祁钰和一定程度上中兴的明孝宗朱祐樘。
其他则是烂的各有特色,像明朝在位时间第一长的万历帝,在位48年,中后期便开始怠政,不好好治理国家,埋下亡国之祸根,死后短短24年明朝便亡国。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嘉靖帝,在位45年,在位前期还好,除了奇葩的大礼议,整体是励精图治,但没坚持多长时间,便开始怠政起来,是没事躲在后宫修道炼丹啥的,最后很可能是因为长期服所谓的仙丹,慢性中毒而亡。
因此对比以后,大家会觉得朱标宽仁,朱棣残暴不说,他那一脉也是奇葩频出,朱标那一脉再如何,总不可能比他们还烂吧?
但我们得搞清楚两个人的定位,朱标不是一个叛逆的人,他是一个完美的继承者。朱棣则是一个叛逆者,他这个人不甘心于守成,是有着自己的一番雄心壮志的。
再搞清楚一件事,开国皇帝定下的制度是祖制,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后代皇帝修修补补就不错了。想改革,想改变开国皇帝定下的制度,那是难之又难,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不会答应啊,所以历朝历代无论哪一朝,改革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么不好开始,要么开始了半途而废,能改革成功的还是少之又少。
视线再回到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说白了就是消极的锁国主义,而且还是采取的朝贡贸易制度。同时他还认为“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对于疆域大小并不看重,因此开国初期北伐失利以后,便安于现状,不再想着继续开疆拓土。
其中朝贡贸易,埋下了与北方蒙古诸部长达二百多年的纷争萌芽,因为这种制度下,想要与明朝进行贸易,就要成为明朝的属国,再简单来说,就是得向明朝称臣,而且称臣也罢了,还限制特别多。
这样一来,蒙古诸部肯定不乐意啊,你把元朝给灭了,把我们赶回蒙古老家,我们认了,现在还要我们给你称臣装孙子不说,而且限制那么多,那我还不如直接去抢,这点可以参考瓦剌也先侵扰明朝边境,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所以有明一代,北方边境就没有过长期太平过,经常是时不时被侵扰。
朱元璋还留下弊端明显的藩王制度,并且在北方边境采取的是“塞王守边”模式,继承人大孙子朱允炆上位以后,直接是如同杀藩、废藩一般,将几位叔叔废为庶人,还有流放,根本不念及叔侄之情,更是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这是直接掀桌子了,而且不是先难后易,反而是先易后难,让朱棣造反有了准备时间,结果是削藩削的把自己皇位给削了。
朱棣登基以后,对于藩王问题,也是头疼,毕竟是开国皇帝定下的祖制,所以是隐性削藩,剥夺藩王兵权,不再让藩王承担供卫中央朝廷的责任,只保留藩王的经济特权,使得藩王如同被囚禁的高级动物,并且成为只拿好处不办事的畸形群体。
同时朱棣还取消“塞王守边”模式,也没有选择“武将守边”的模式,避免出现尾大不掉之势,直接迁都北京,以天子坐镇边境,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朱棣之后一直开疆拓土,使得北京不是边境城市,更是想要以辽阔的疆域,来打破朝贡贸易的限制。
只是可惜的是,朱棣的野心太大,想要一代人干成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结果搞得国家处于崩溃边缘,加上继承者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消极锁国主义的继承者,继位开始就收缩疆域,之后的皇帝更是不用说,依旧是消极锁国主义的继承者。
结果是明朝的巅峰疆域只维持了朱棣一朝,朱棣一死,疆域便缩水,等到土木堡之变元气大伤以后,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更是破碎,等于是前功尽弃。
这一切如果换成朱标继位呢?
我觉得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朱标是一位完美继承者,可以说是典型的乖孩子,他会对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发出挑战吗,我看不见得。
朱棣还敢通过大规模开疆拓土,试图打破朝贡贸易的限制,还敢通过隐性削藩,将藩王的威胁降至最低,并且取消“塞王守边”,以天子守边来取而代之。
藩王的威胁,朱标毕竟是嫡长子,并且威望足够高,可以来一招“杯酒释兵权”,跟弟弟们喝喝酒叙叙旧,就把藩王兵权给剥夺了,但是他总不能违背父亲朱元璋留下的祖制,总不能卸磨杀驴吧,藩王的经济特权总不能也剥夺了吧?
随之而来的是“塞王守边”模式,该如何填补?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一直心仪的迁都之地是西安,而不是北京,而迁都西安,很明显解决不了边境问题,虽然比在南京强,但真比不上北京。
因为自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北方边患,是一个动态的移动过程,是从西北慢慢移向东北,到了明朝的时候,主要的北方边患是北方草原的蒙古诸部和东北的女真,这种情况下,北京的这个位置自然最佳,即使之后明朝灭亡,也不是从外部被攻破,而是亡于内部李自成进军北京。
所以朱标迁都西安以后,很可能会在北京及其周围采取“武将守边”模式,那样很容易造成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势,到时候又是一大麻烦。
诚然以朱标的宽仁,肯定会打造一个君臣相知,一派其乐融融的盛世,但肯定不会大规模开疆拓土。
没有足够大的疆域,就等于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空间,要知道蓝玉北伐虽然将北元打的名存实亡,但蒙古诸部依旧是虎视眈眈,不时想要南下恢复元朝全盛之天下,即使没有这样的野心,但草原封闭的环境下,无法自给自足,肯定要与明朝贸易,而屈辱性的朝贡贸易,不一定可以接受,到时候肯定还要再起战端。
朱标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他不死班底也不会被清洗,继位以后有人才济济的文臣武将辅佐,北方边患还不至于对明朝造成太大影响,但是他之后呢?
他之后如果出一位汉武帝式的人物,说不定可以解决北方边患,但是这种几率很小很小,更何况即使是汉武帝,晚年也因为常年对外用兵,导致西汉衰落。
如果连一位汉武帝式的人物都出不了,迁都西安以后,又没有大的战略纵深,再出现一位宋徽宗式的人物,恐怕比土木堡之变还要惨,到时候统治体系被连根端了,即使有于谦和明代宗力挽狂澜式人物,也是连发挥的空间都没有,国家便亡了。
而朱棣一脉虽然不争气,但好歹有着大的战略纵深,有家可败,而且再不济,也是维持了二百多年,朱标一脉呢,没有大的战略纵深,没有家可败,即使宽仁,但是家底不厚,后面再出现武力不振情况,很容易是下一个只有167年的北宋,或许连北宋都不如。
什么是以史为鉴呢?
历史就是这样,虽然没有如果,但是可以通过已经发生的历史,再对比推测另一个方向,结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深化分析,而分析以后,会发现,很多历史遗憾,其实并不能说是遗憾,因为真是某某人继位,也不一定会更好,只是没有发生,加之已经发生的历史太糟糕,所以令人期待,自然不知不觉中潜意识认为如果发生了,肯定会更好罢了。
谢谢观看,我叫宋安之,换个角度看历史,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