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微信读书的统计,我2023年一共阅读了118小时,读完了30本书。这两个数字与2022年和2021年相比几乎腰斩。
2022年我仅在微信读书的阅读时长就达到了282小时,并且读完了52本书。并且那一年,我有很多书看的是纸质版和Kindle版。因此实际上,我2023年的阅读量跌到了2022年的1/3左右。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2022年有很长一段封控的时间待在家里,2023年超规格的出差和全国四处旅游。但更重要的,其实是我在2023年开始践行一个我一直想尝试但一直不敢的行动:不要把读书当成习惯,不要把阅读当成寻找答案与成长的唯一方式。
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因为,在一个快速流变的世界里,知识本身理应是速朽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时间雨的作品,要么非常宏观(比如哲学与物理),要么非常微观(比如积极心理学和烹饪),而夹在此二者之间的部分,都在以月为单位更新。
而恰恰,现代世界的主体就寄宿在中观层面——我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我们所遇到的大部分人、事、物,左右我们情感的经历、境遇、情景,都源自中观世界。
而在一个动态的中观世界里遇到的事情,去书籍的静态世界里寻找解释,多少是有点缘木求鱼。
因此,与许多古法老鸡汤建议相反,朋友和我聊天时,我常说的一句话是:
对,我的答案就是多刷短视频,少看书和图文媒介。
一、为什么应该多刷短视频?
很多人看到这里,第一反应一定是:刷短视频,不会落入信息茧房吗?
这正是我想说的,信息茧房恰恰是获取信息的优势,而非劣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微博和微信等相对开放和被算法左右较少的社交平台上,信息的丰度和速度远远落后于抖音和快手。
比如,我很早之前就在某个短视频刷到过有关国内青少年抢劫的短视频,甚至直接刷到过青少年流氓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战果的视频。但直到我在微博上指出这一点,很多微博的用户依然表示十分震惊。
到2023年,“未成年爆破手”在抖音上已经是营销号洗过几次的内容了,但微博上依然鲜见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如果信息茧房能将人困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那么它也必定能增加平台整体对信息的容忍度。
随着中式政治正确和取消文化的盛行,在类似广场式社交媒体中,内容容忍度会越来越低。我曾在《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中描述过这个现象——人们在QQ群、垂直论坛里更有可能展开有趣的讨论,而在微博和Twitter上要么是无意义的政治正确废话,要么就是无下限的F-Word骂战。因为一些小圈子的内容,在圈子内大家认为稀松平常,但在圈子外却可能被另一部分人或是法律认为无法容忍。
我们很难想象会有县城小流氓在抢劫店铺之后在微博上炫耀自己的战果,因为这样的内容会立刻被一线城市的网友举报,如果平台不管,平台也会受到牵连。而在完全由算法支配的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内容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受到监管——因为算法平台的审核逻辑是,除特别敏感内容外,内容需要“破圈”到一定程度才会触发审核。
这意味着,这些内容会像用户的朋友圈一样,仅局限在原发用户的小社交圈里传播。而对于社会观察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换句话说,你只要掌握了主动穿越不同信息茧房的能力,那你就成为了掌握第二法的平行世界旅行者。
这样的平行茧房世界有多少呢?
根据2024年CNNIC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短视频用户数(去重)已经超过10.5亿人,用户渗透率占整体网民的96.4%。而如果你曾在县城或更下一层的乡镇点开过抖音/快手的本地频道,你就会发现在这些地区,人们发布短视频的频率比大城市高得多——你天天加班没生活,但人家可有。
尽管这些短视频可能没有精良的制作,没有上下文,甚至没有意义只是单纯的自拍分享。但我发现只要刷的足够多,刷的方法对,就能够拼凑出某个地区,某个时段完整的生活、工作与社会叙事。
对于当下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青年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老话里,后半句反而是更难做到的。毕竟,对于现在我们这样的所谓“知识青年”来说,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前半生基本都在象牙塔里读书了,而进入社会之后能不能行万里路,完全取决于有多少钱和工作有多闲。
但在赛博世界里,利用好短视频,你将有机会比从图文媒介和书籍里更直接地感受到真实世界。在读《县中的孩子》之前,你有没有刷进过县中孩子们的社交圈?在看《人物》关于小镇青年开咖啡店成功/失败的故事之前,你有没有研究过一个小镇上咖啡馆的抖音POI下面都有怎样的视频?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去年年末有一条新闻讲一个小伙花80万在上海开面馆,6天就倒闭。我当时在群里和人讨论的时候就说,这是典型的不刷抖音导致的后果。但凡这个人日常有刷抖音的习惯,在他开始计划盘店的过程中,就应该能刷到比如@勇哥餐饮说或@小罗说餐饮,这样的账号。
刷到这样的账号不一定能让这个小伙的店开起来,但应该能让他在投钱之前就知道他的店绝对开不起来。
因为你从书本上学习餐饮管理经验,与现实世界的时差至少是5年起步——只有那些活过5年的餐饮管理人才有时间和精力来梳理一下自己的经验,但等你阅读到他们沉淀下的文字时,他们的早期经营策略早就不适合当下了。疫情4年期间,仅就我从抖音上观察到的餐饮经营策略就至少变了3次,并且从我的体感来说,我周围那些“活下来”的餐厅也确实是跟着这些趋势在变的。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账号的目的最后大部分是卖课或咨询服务,但你看这些账号,最惨也不过是被这些账号骗着买了他们的几千元的课程或几万元的咨询。而不会像一些愣头青那样在快招公司或不合适的点位上投资几十万,然后进退维谷。
我感觉,关于当下许多社会问题,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内容更像是通用型的锤子,而以短视频形式记载的内容更像是千奇百怪的钉子。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钉子都需要用锤子来钉,其中一些可能本就是膨胀螺丝。另外,即便是你真的打算抡起锤子,你也要先看好钉子再抡锤,不要四处出击把墙砸漏了。
如果我这篇文章仅仅到此为止,肯定会有人骂街,毕竟抖音、快手和视频号的默认信息流大家懂的都懂,确实存在时间黑洞,内容质量差,信息茧房的问题。
那么,如何有主观能动性的刷短视频,把短视频App刷成一个立体的中观世界?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五个方法:
二、如何在短视频的平行宇宙中穿梭
1.多账号策略
目的:主动规划信息茧房。
解释:
正如上文所述,要通过短视频感受丰富的客观世界,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不同的信息茧房之间穿梭。
但由于竖屏短视频产品的最初设计是为了让我们沉迷,这注定了你如果只用一个账号刷短视频,那么很难达到在不同信息茧房之间穿梭的目的。
那么,最简单的策略,就是要建立多个不同的账号,并且要刻意地将它们的Feed训练成面向不同的信息茧房内容池子。
具体方法:
第一,申请多个账号,但由于目前抖音的风控较为严格,你用多个手机号在同一个手机上登录,可能会触发账号锁定。因此,我的建议是你开一个抖音账号,一个快手账号,一个视频号。这三个App在内容量上大差不差,但用户群体差异较大,因此这三个App本身的分发模式就不太相同,有助于达到我们的目标。如果有条件,你也可以刷刷Tiktok/Reels/YoutubeShorts,结合Reddit看一看,我觉得很多近些年欧美的社会情况与西方一些严肃大报的描述是有偏差的。
第二,做好账号内容规划。你在每个账号想要看什么,最好是固定的。不要某段时间对某类内容感兴趣,就在每个账号中都刷同类内容。否则,你每个账号很快就会被刷成一种用户画像,失去我们建三个账号的意义。
在第二点中,有一些更细节的技巧对账户的推荐算法进行快速的初始化:
1.注册账户后,首先对于一种通用主题进行主动搜索,并点赞20个视频,我选择的是“猫”。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干掉短视频平台对账号冷启动时默认的那些令人不适的内容(比如低俗擦边)。
2.然后,在最初的3天,每天对目标主题进行搜索,并点赞20个你觉得不错的视频。比如如果你对县城生活感兴趣,那就瞄准某几个县城,搜索并点赞你感兴趣的内容,并点赞。
3.在一个主题完成后,在第二个3天再启动第二主题的训练,比如你希望一个账号还希望和教育相关,那么在第二个3天再对教育进行搜索,然后点赞。
4.在第二个3天时,时间流里应该已经有足够的县城主题内容了,这时你就不需要主动搜索县城相关主题了。你只需要正常观看县城主题的内容,感兴趣的点赞,不感兴趣的快速划过。算法就会根据你的行为自动学习你究竟是哪种类型的县城内容感兴趣。
5.每个账号同一时期最好不超过5个主题,否则就会散焦,算法推荐的效率就贬低了。
6.相近的主题尽量放在一个账号下,这样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太互斥的内容放在一个账号下,比如你把土味和摄影放在一个账号里可能就不太合适,这样会扰乱算法的精准度。
另外,对用于观察世界的账号来说,不要当作正常账号使用,否则你正常的短视频喜好(也许是擦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洗掉你想要的主题。所以,在刷专用账号时,遇到自己特别喜欢,但不感兴趣的主题(比如擦边),快速划过就行了。如果着实是想看,可以用私信转发给自己真正用来沉迷的账号。
2.时间连续策略
目的:让碎片化信息连点成西线。
解释:
信息碎片化是短视频受到抨击的另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短视频独有的,因此解决方案也和以前的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类似,只要善于“挖坟”就好了。简单来说,中国目前最古老的短视频平台是抖音,它承载了2016年以来过去8年互联网上的大多数视频内容。
如果你想知道某个事物的历史,或上下文,你可以像文字互联网那样去翻翻过去的视频与过去的评论。
具体方法:
和搜索引擎一样,短视频的搜索一般一共了时间范围的选项,但它们的选项只有“倒序”没有“正序”。也就是在抖音里,你只能搜索到“最近一天”“最近一周”“最近一个月”“最近半年”但无法搜索到6年前。
这里面有三个方法,一个是把时间直接写进搜索关键词里,比如“2020年淮南”,这样会有一定的权重把旧视频从搜索结果里捞出来。另外一个,是先找到一个持续关注某主题的账号,然后从他的主页一直往下翻,翻到对应的时间点(真正意义上的挖坟)。
第三个方法则是即刻网友@冬米酷补充的,可以利用抖音官方用来做投放营销的巨量算数进行挖坟,这个平台类似于一个更复杂的抖音版微博热搜榜。
它会以行业、地区、关键词、品牌等维度记录历史热度与榜单,它不能直接帮你找到某地过去的视频,但能够让你看到过去某地曾经火过什么,某个账号的历史热度曲线等,知道这些数据后,你可以回到抖音去更有的放矢地挖坟搜索。
3.地理伪装策略
目的:看看你真正看不到的地方。
解释:
由于推荐算法的机制,短视频平台上大部分的内容根本不出圈。如果你自己曾经尝试做过短视频,并且失败了,你就会知道大部分短视频会卡在500播放。而我们最初的目标,也是通过这些播放量不到500的视频来观察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世界。
那么,如何找到这些500播放的“宝藏”呢?
答案就是通过模拟地理位置,“去到那些视频的旁边”。
具体方法:
这个策略有严格和宽松两种方法,先说宽松的:
抖音和快手都有个“本地”频道,这个频道默认是你的所在地。比如你在北京打开抖音,那么在顶部就会有一个叫“北京”的频道: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你只要轻点这个“北京”,就会进入一个全国地理位置选择的界面,接下来你就可以自由穿梭啦。
首次穿梭到一个地区,该频道的前20条内容基本都是本地商家投放的广告,接下来的30~50条内容可能是当地KOL曾经火过的一些历史视频或旅游攻略。所以你要耐着性子多刷一刷,才能刷到那些本地用户当日常朋友圈发的内容。
但通过这种方法伪装地理位置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你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刷,由于地理围栏仍然起作用,你可能会漏掉很多灰色内容(比如大胸妹子穿着高叉旗袍在农村土路上走来走去和纹身精神小伙甩着撬棍巡街等)。
因此,如果你想真正地贯彻这个策略,你需要在网上搜素“Android伪装定位”,实现在系统层面飞到某个地区,从而欺骗抖音、快手或微信程序。
当然,除非你感兴趣的话题真的和如此灰度的内容相关,否则我觉得按宽松的方法飞跃区域已经能让你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了。
另外,就是如果你已经去到某个地方旅游或出差,一定记得按照这个策略多刷刷本地频道。这也是我之前写游记,有读者留言问为什么我只去这么几天就能观察得如此仔细的原因。结合时间连续策略,短视频的本地频道,仿佛让我拥有了一个立体的时光机,能够看到我所站的地方是如何从8年前走到现在的。
4.群体伪装策略
目的:观察内容以外的“关系”。
解释:
我曾在2020年发过一篇短文,描述了当时在下沉市场,很多中老年用户用快手群代替微信群作为日常社交工具的现象。抖音借鉴了这种模式,大力发展抖音群,在后续的几年里飞速发展。如果你家里有高中生或大学生,你可以问问他们,你会发现最新一代年轻人在抛弃QQ的同时,将抖音当成了自己的重要社交工具之一。
几乎每个大学宿舍都会有几个抖音群,他们不仅在这些群里互相分享来自抖音内的短视频作为社交货币,有时甚至会将抖音当作他们日常的兴趣型社交工具,比如建立社团或兴趣小组的抖音群。
这给了我们一种意外的机会,我们不止能观察那些他们发出来的、静态的朋友圈式内容,还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社交行为与动态的每日生活。
我就曾在疫情期间混进去过几个县城中专和地级市酒吧的群,见证过几段海枯石烂的小镇爱情故事。也让我观察到了不少县城消费者与一线城市迥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具体方法:
作为一个他者,你是不可能进入那种完全基于身份的群的,比如大学宿舍群或社团群。你有机会的,是进入兴趣群或一些商业机构、区域主播的私域群。
对于县城和地级市来说,酒吧、台球厅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私域群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一般这些商业场所在抖音上都有账号,然后会引流让你进他们的群有优惠。你当然不是冲着优惠去的,但可以借此进群。
然后,你要注意观察群中的节点用户。如果是酒吧,那么一般会有一些常客或者干脆是酒托在抖音做小网红。这种小网红真的是特别特别小的那种,比如她/他可能只有几千粉丝,然后会不定时地开那种不露脸的聊天房直播(抖音)。
这种不足10人的聊天房,有人一晚上能聊4小时以上,简直可以被称作城市化一代00后的新村口
你稍微刷点小礼物(几十块),就能和这些主播混个赛博脸熟,就下来你就日常上线进直播间和这些人聊天就行了。下沉地区的人们在网络上分享的开放度超乎一线城市的想象,混到(头像)脸熟之后你想问啥问就是了,在他们看来,在直播间里聊八卦和线下奶茶店聊没啥区别,还便宜。
实际上也确实没啥区别,因为他们的直播间一般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个人。你我这样的外来者,根本是他们想象不到的。甚至说,比起我们这些根本不住在他们那的人,他们更害怕被本地的八卦对象听到。
除了群之外,沿着短视频下方的文字描述和评论区中的At关系,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
5.将短视频纳入知识管理
目的:避免“刷1小时感觉没有收获”。
解释:
还是由于短视频产品最初的设计是为了让我们沉迷,因此即便是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刷短视频,也很有可能浪费很多时间却一无所获。尤其最让人懊恼的是,你明明记得自己从短视频平台获得了某个知识,但后来却再也找不到了。
这个时候,你需要将PKM(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思路引入到短视频的使用中。关于什么是PKM,以及PKM的一些基本思路,在网上已经有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少数派搜索相关内容。
但目前,全网似乎还没有一个关于短视频的PKM完整方案。
因此,我的方法也仅仅是抛砖引玉。
具体方法:
抛开视频不谈,PKM的基本步骤要满足:获取、整理、查询。
换成人话就是将知识存起来,建立起好用的系统,方便日后查询和使用。
我也按这三个基础步骤来讲讲我是怎么做的:
收藏:
我最初尝试直接使用抖音、快手或微信视频号里内置的收藏,其中抖音的收藏虽然非常好用,但它仍然有两个问题:1.博主和平台可能会删除视频;2.多账号策略之后无法进行统一的搜索和整理;
所以后续,我基本都采用将视频下载到本地的方式进行收藏,这一步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基本是要求你手动下载,并手动在你的知识库(比如Notion或Obsidian)中填入对应的信息(发布账号、发布时间、原始链接、视频附件)。
整理:
为了方便后续的查询,我们肯定不能把视频和链接往知识库里一丢就完了。因为这样你后续根本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视频,也就不可能去利用他们了。
在整理方面,有两个方案可以解决后续搜索的问题:
1.全片转文字式:
利用飞书妙记、讯飞语记或BibiGPT等工具,将短视频全片转换为文字,并保存在数据库中。这其中最便捷的是BibiGPT,因为它支持直接贴抖音链接转文字,省去了手动下载视频、剥离音轨再上传视频的过程,并且支持对转换后的文字进行总结。而且,目前BibiGPT也支持一键将撰写和总结后的内容,保存到notion,flomo和Obsidian等知识库,所以算是方案一里比较省事的工具了。
BibiGPT总结的摘要会略短,实际使用可能需要使用全文配合notionAI二次整理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受限于短视频的特色,有些视频可能没有口播内容,或口播内容有口音问题,转文字后的结果不一定能作为日后搜索用的字段。尤其是在下沉市场那些当作日常分享的视频,很多根本没有有意义的音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手工描述一下自己收藏这个视频的理由了。
因此,目前我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
2.AI概要式:
这种方式需要你有一定使用AI的能力。
你可以利用GeminiPro1.5或GPT-4o等具有视频识别能力的大模型AI,要求其总结视频内容并提取关键词。我的Prompt是这样的:
Youwillactasanoperatorofa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
Youwillgeneratetextmessagesforsubsequentretrievalofmyuploadedvideos.
Thesetextmessagesincludethefollowing:
Summary:aChinesesummaryofnomorethan300words,explainingthemaincontentofthevideo.
Tags:10Chinesetagsrelatedtothemaincontentofthevideo.
Classification:selectacategorythatmatchesthemaincontentofthevideofromthefollowingcategories[观点,事实,知识,新闻,旅游攻略,菜谱]
Keepinmindthatthiscontentisusedforthemaintenanceof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soitshouldhelpuserstothesearchforvideocontent.
因为我用的是Gemini1.5Pro,它在使用英文SystemInstructions时效果更佳,所以我的Prompt是英文。它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你将扮演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操作员。
你将为我上传的视频生成用于后续检索的文本信息。
这些文本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摘要:一个不超过300字的详细中文摘要,说明该视频的主要内容,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描述视频内容。
Category:从以下分类中选择一个符合视频主要内容的分类[观点、事实、知识、新闻、旅游攻略、食谱]
记住,这些内容是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维护,因此它要能帮助用户最大限度的搜索视频内容。
它的效果是这样的,可以说非常理想:
接下来,你只要把摘要、标签和分类都贴到你自己知识库的对应字段,必要的话稍作修改,后续想要找到这段视频也就不难了。
根据实测,目前GoogleGemini1.5Pro可以直接精准地识别视频中的所有元素,包括音轨、画面上的文字和画面本身。这意味着它与我们人工所能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做非常全面的总结与关键词提取。
理论上GPT-4o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但目前OpenAI尚未对所有人开放GPT-4o的视觉分析能力。在ChatGPT中的GPT-4o无法直接分析视频,它会试着将视频中的音轨提取再转成文字进行分析,成功率较低几乎不可用。
好在Google在AIStudio中给所有人提供了每天1500次的免费Gemini1.5Flash请求和50次的1.5Pro请求,基本上来说是够用的。
等到Google给API开放视频上传的权限,或者OpenAI开放GPT-4o的视觉识别权限的话,整个工作流会更顺畅一些,也说不定会有AI开发者开发直接将这个工作流嵌入Obsidian的插件。对于动手能力弱的人,可以先尝试方法一用BibiGPT来生成总结。
查询:
在将短视频适当整理之后,其实查询这一步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讲的。
反正无非就是用你常用的知识管理系统,比如Obsidian和notion来进行搜索。为了方便检索,我建议一条短视频在知识库中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字段:视频原作者ID、视频AI摘要(或转文字全文)、视频AI标签、原视频文案(直接复制)、发布日期、原始地址(可选)、原视频附件。
这两者现在也都支持用AI来做内容检索,所以后续搜索起来是比较方便的。
三、小结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标题党了一把。因为我并没有想要劝大家不要读书,但我确实想劝大家(有能动性地)多刷刷短视频。
其实,2023年我读书少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在2021、2022年我读书比较多的年份里,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浪费时间”。
尤其是在社科领域,当你漫无目的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阅读本身也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看标题或简介开始阅读的书,读到一半却发现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并不感兴趣——如何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是很长一段时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但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再向前一步推——我究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是一个好奇心十分外露的人,我很少能主观察觉我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到底对什么样的命题、课题和话题感兴趣。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抖音(短视频平台),这个在无数批判性文章中写到的“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邪恶产品”。
随着短视频应用的普及,如果你注定要使用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的产品。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这家公司在赚你钱的同时,帮你做点事呢?熟悉我的朋友也知道,这符合我一贯的隐私与价值观——大公司可以偷我数据,我也阻止不了,但你得给我带来足够的便利,不能光顾着自己赚钱。
这并不意味着书籍和图文是没有价值的,但我认为它们发挥价值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从书本与图文报道之外找到真正的问题。让短视频帮我发现问题,就是我解决“读书无用”的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视频互联网的时代,所有文字性的内容,哪怕是最优质的记者做的最扎实的报道,比如《正面连接》关于中国沉默的中职学生的报道,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二手知识”。如果你真的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如果你有一个渠道可以直接与中职生做朋友,那么你为什么要等到《正面连接》写出这篇非常优秀的报道才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呢?
对于我这样偏宏观与中观的叙事写作者来说,找到钉子——找到正确的问题——远远比找到锤子(理论框架)重要得多。因为在纷繁的现代世界里,作为个体,摸清问题的形状永远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因为,问题本身可能有无数种解法,甚至可以说,对问题的定义本就会形塑问题的答案。
而问题的形状是视觉的,感性的,碎片的,片面的,不是文字的,理性的,框架的,完美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在2022年思考如何将短视频作为我的重要信息、知识、观点获取通道。读过我之前几篇长稿的朋友可能也早就注意到,从《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开始,我就大量地在引用短视频信源而非书籍、文献信源了。
也因此,当很多人问我是如何想到我一些文章中“奇葩”的角度时,我总是回答:不然,你多刷刷抖音吧。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当作玩笑。于是最近终于抽出空来把这个方法写成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