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不过,徐达的小儿子却被建文帝朱允炆直接斩杀,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徐增寿(?—1402年),男,汉族,籍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明朝初年勋贵,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第三子,母谢夫人。
徐增寿生而长相清秀、眉宇秀朗,少年时曾经随父亲徐达入宫觐见明太祖朱元璋。在这场会面中,徐增寿的机敏聪慧得到了朱元璋的称赞,于是,朱元璋将其赐名为“增寿”。徐增寿长大后勇敢而善于骑射,被选为勋卫带刀侍从,徐增寿为人谨慎诚实,很少犯错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徐增寿奉命跟从燕王朱棣出征胡寇乃儿不花,立下功劳。对此,在笔者看来,徐增寿曾经是燕王朱棣的部下,这应该是他后来向其通风报信的原因之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徐增寿以勋卫奉命前往陕西练兵防边。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六月,明太祖荫授徐增寿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七月,改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徐增寿升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因为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兵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担任正一品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可谓是位极人臣了。但是,徐增寿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二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子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朝廷权威。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
当时,建文帝怀疑燕王朱棣反,曾向徐增寿发问。徐增寿道:“燕王和先帝(应为朱标)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不过,比较打脸的是,同年七月,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徐增寿长姐仁孝文皇后徐氏为朱棣之妻,因而朱棣起兵后,徐增寿对姐夫朱棣十分积极效力,为其通报消息,屡次向朱棣密告朝廷部署。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有徐增寿等内应的帮助,燕王朱棣能够扭转战场上的劣势,乃至于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当然,徐增寿多次通风报信,最终被建文帝发觉。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建文帝怒,亲手持剑,将徐增寿当场诛杀。
三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京师被朱棣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同年,朱棣即位后,没有忘记徐达的幼子,于是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这成为朱棣登基后首个被封赠的功臣,谥号“忠愍”。
根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等史料的记载,徐增寿虽然生长在勋贵鼎盛之家,但所居住的屋子内却摆满了书籍,闲暇居家时便邀请贤士至家,讨论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典籍故事,孜孜不倦。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不被建文帝处死,徐增寿或许能够在朱棣时期取得一定的战绩。在此基础上,朱棣对徐增寿之死十分哀痛惋惜。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加授徐增寿为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勋号、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进封定国公,子孙世袭,定岁禄二千五百石。此外,对于徐增寿的兄长徐辉祖。燕军渡江时,徐辉祖仍带兵抵抗。明成祖即位后,将其削爵并禁锢于家中。不过,鉴于徐达的地位和功勋,朱棣还是没有对徐辉祖赶尽杀绝。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6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