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将发展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一时间城市人口暴涨,就业难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我国的援建项目被相继撤回,裁员潮的到来使得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
随着1966年高考停止,广大知识青年离开学校后便无处可去,就业问题再一次被摆到桌上讨论。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党中央结合具体国情,探索新的就业通道,那就是让青年到农村去。
一是能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二是能提高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的速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三是能让青年在实践中改善观念,培养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接班人。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最艰难的地方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于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积极响应,知青下乡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中,1969年,福建莆田县的一名小学教师李庆霖,让其儿子李良模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前往农村地区开启自己的知青下乡生活。
虽然李庆霖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到乡下吃苦,但他作为人民教师,深知当时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留给李良模的只有上山下乡这一个选择。
李良模也清楚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于是报名参加莆田县的荻卢公社,在他12年的知青生涯中,起初还比较顺利,任劳任怨,在社会最底层聆听了老百姓们的诉求,目睹了地方政府的潜规则操作,也见证了其他知青返城就业。
然而,李良模12年的勤勤恳恳,却没能换来该有的政策待遇,也没能受到该有的公平对待,最终竟成为福建省最后一个返城的知青。
神秘来信,曝光乱象
根据当时党中央制定的知青下乡补贴政策,李良模每个月可以领到生活费8元,以及粮食36斤,但在第11个月后,荻卢公社便以李良模在山区工作而非农村为由,暂停了他的相关补贴。
李庆霖听闻儿子饱受疾苦的消息后无比心疼,随即给儿子寄去生活费,还从当地政府处购买高价粮,只为了李良模能在穷酸之地解决温饱问题。
据相关数据计算,每年需要为一个知青花费上千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当地政府扣押相关款项,李良模的相关费用就落到父亲李庆霖的肩上,在经受如此压力后,李庆霖多次向公社反映情况,希望能改善李良模的困境。
在多次上访无果后,李庆霖开始向街坊邻居打听消息,这才了解到李良模并非个例,而且有的富贵人家还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拿到相关补贴,还能以下乡知青的身份返城就业。
在意识到当地政府存在贪污腐败行为后,李庆霖在家中双目无神地坐着,突然灵光一闪,脑海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我给毛主席写一封检举信吧!
接着,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提笔落墨,两个小时后,一封两千字的长信呈现在眼前,但由于是写给伟大的毛主席,李庆霖又对此信反复推敲,最终在1972年12月20日成功定稿。
由于当时处于文革动荡时期,为了防止此信在中途被截获,李庆霖选择将其寄往外交部处,希望部长助理王海容能将这封检举信转交给毛主席。
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最终,这封信在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奔波后,终于在1973年4月下旬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李庆霖在信中描述了知青们饥寒交迫的乡下生活,以及地方政府的腐败无为,毛主席看完后勃然大怒,随即让秘书把周恩来和叶剑英找来。
当二人得知此情况后,当即愤怒地表示:“必须严惩这些土皇帝。”
毛主席随后掏出300元,并在给李庆霖的回信中写道:“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同时,周恩来组织相关人员,对知青工作开展进一步的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违规违纪问题开始公之于众,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当属黑龙江的黄砚田和李耀东,二人侵犯数十名女知青。对此恶性事件,叶剑英满腔怒火:“该杀!”
在这次由上而下的清算整改行动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地方政府得到严惩,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知青们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贪污腐败一直是党中央打击的重点行为,只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反腐倡廉的要求牢记心中,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