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这是流传于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的一首民谣,描述的是当地流传千年的古法造纸技艺。为了让自己从小就熟知、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下去,北张村村民杨亚飞创建了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让这项技艺随着时间流传下去。
古法造纸术寄托着村民的“乡愁”
“我的学生时代,是伴随着造纸人唱着秦腔、闻着蒸树皮的味道长大的,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造纸,我每天放学的农活就是帮着家里捣浆、晾纸,那时候觉得挺枯燥,现在回想起来,甚是怀念。”6月17日,在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十五小学乳庄分校的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该中心负责人杨亚飞回忆着童年的造纸故事,不胜唏嘘。
杨亚飞说,北张村位于秦岭脚下,村子西边就是沣河,楮树是村里最常见的树木,繁殖力旺盛,树木众多,聪慧的老祖先们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研究出了一套独家的造纸技艺,“我们村造纸的历史有1900多年了,小时候村里9000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造纸,上世纪80年代,是村里造纸行业的鼎盛时期,但是,随着工作造纸的发展,北张村的古法造纸陷入困境,逐渐地大家都不再造纸,出门务工了。”杨亚飞说,长大后,自己也离开村子,在外面打拼,但全村家家户户造纸的场景常常出现在梦里,成为了北张村人的乡愁。
一次契机出资创建古法造纸体验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造纸,到90年代只有二三十户造纸,时间来到2018年,北张村要拆迁了,当时村上还坚持造纸的,仅有三户人家。”杨亚飞说,目睹了北张村造纸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他心里五味杂陈,他实在不忍心从小就引以为傲的造纸术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2021年,同为北张村村民的贺永鹏联系到杨亚飞,提出了希望建设一个非遗进校园的社团活动点,很希望把北张村古法造纸术作为这个内容,介绍给孩子们。贺永鹏是高新区第三十五小学乳庄分校任校长,为了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的号召,产生了这个想法。
“有政策支持,他想到了我一直在寻找延续古法造纸的契机,我听到这个消息太高兴了,于是我出资建设了这个中心。”杨亚飞说,创建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古法造纸被更多人知晓。
小学生、大学生都都来学习古法造纸了
6月17日,在北张村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杨亚飞及村里两位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严俊青、李亚信在现场展示北张村楮树皮造纸术的全套工艺流程,展现1900年前古人造纸的全场景。
“经过扎把、浸泡,就可以把楮树皮放到蒸锅中,蒸8个小时使其充分软化,之后就可以进行碾皮了。再经过二次蒸煮、化穰、揉穰,就可以进入踏碓环节了。踏碓就是要把穰踏成薄片,细化纤维,进而形成幡子。再经过切幡、舂捣、淘捣等环节,最终才能进入抄纸环节。”杨亚飞一边演示一遍介绍,他说,北张村古法造纸曾作为陕西省唯一名片在北京奥运村向全世界十几万个观众进行展示,目前,北张村楮树皮造纸技艺被列入省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除了每周固定时间来校园里带着孩子们“造纸”,体验中心还常常接待大学社团、留学生、志愿服务队、书画研究院等社会群体和公益组织,“很多单位联系我想要来体验,基本上都不会拒绝,有时候缺物料了,我还会自掏腰包保证大家的体验感。”杨亚飞说,这份寄托着自己乡愁的公益事业,已经成了自己生活的重点。
“中国的纸根在长安,我是纸乡人,这片土壤养育着我,我门北张村村民有义务把古法造纸术发扬和传承下去。”杨亚飞深情地说道。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毛蜜娜/文强军/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