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只有中国人才能将入侵物种吃到缴械投降。
这不,在英国,有一种动物泛滥成灾,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只,逼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全民捕猎,可是英国人的枪杆子都打冒烟了,这种动物的数量还是居高不下。
而与此同时,这种动物在中国却被吃成了保护动物,捕猎一只就面临牢狱之灾。
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待遇为何天差地别?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泛滥的野鸡·——?
当你漫步在英国的乡间小路,或是沿着城市公园的林荫大道闲逛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路障"可能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那就是野鸡!这种原本只在贵族狩猎场中出没的飞禽如今已经遍布大不列颠每一个角落。
根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野鸡的数量已经激增至惊人的3000万只,放眼英国岛国幅员,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一户人家几乎都能"享受"到野鸡的"拜访"。
野鸡气势汹汹的"入侵"不仅仅局限于乡野田间,就连城市街头都难逃其"魔掌",它们总喜欢在公路上横冲直撞,仿佛这里才是它们的领地。
这些不速之客的出现,不仅给英国的交通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更让无数司机倍感烦闷,想象一下,当你驾车在宁静的乡间公路上,突然从树丛中冲出一群野鸡,这样的"惊喜"恐怕没几个人能够淡定以对。
3000万只,相当于每户至少1-2只野鸡,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咋舌,要知道,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总人口也不过6000多万,如此庞大的野鸡数量,几乎与人类比肩,难怪英国政府对此颇为头疼。
在英国的大街小巷,野鸡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有网友就戏称,英国人遇见野鸡的频率,恐怕已经超过了和家里人见面的次数,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仿佛成了英国人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作为英国公路上的常客,野鸡们可谓"任性"至极,它们仗着灵活的身手和迅捷的反应,在车流穿梭间大摇大摆,司机们面对这样的"路霸",往往进退两难。
避之,担心会造成交通事故;不避,又于心不忍,久而久之,野鸡成了司机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面对野鸡的"嚣张气焰",一些司机选择了极端的方式,他们宁可"创死"这些不懂规矩的家伙,也不愿意冒着酿成事故的风险,这种无奈之举,反映了野鸡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即便是付出了如此"血的代价",野鸡的数量依然有增无减,其繁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眼看野鸡肆虐愈演愈烈,英国政府也坐不住了,为了控制野鸡的数量,遏制其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的威胁,当局开始采取一系列激烈措施。
从2013年起,野鸡就被正式列入英国的"泛滥物种"名录,这意味着,野鸡不再是自然界中受保护的对象,而是需要被严格管控、适度猎杀的"问题生物"。
为了鼓励民众参与到野鸡的管控行动中来,英国政府甚至祭出了"重金"悬赏:每猎杀一只野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英镑奖励,当局希望以经济激励的方式,调动起全民抗"鸡"的积极性。
然而,野鸡并非易与之辈,千百年来在大自然的淘汰中,它们进化出了非凡的生存技能,灵活的身手、敏锐的直觉,再加上它们天生的"警惕雷达",让很多猎杀行动都化为徒劳。
民众们虽然响应政府号召,跃跃欲试,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屡屡受挫,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的狩猎技能和经验,面对狡猾多智的野鸡,根本无从下手。
当野鸡遁入树丛草木间,即便用上了现代猎枪,想要一举击中目标也谈何容易。
狩猎行动的低效,直接导致了政府奖励政策的失灵,很多民众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购置装备的成本,恐怕要远远超过猎杀野鸡后获得的奖金。
在成本收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英国政府原本计划,最终却因现实掣肘而陷入两难境地。
?——·在中国吃一只要坐牢·——?
而与此同时,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景象却大不相同,时不时就会有因为非法猎杀野鸡而获罪的新闻传出。
比如2020年就有新闻报道有人因为非法捕猎野鸡并沿街售卖,被判处了2个月的拘役。
2023年,4个青年半夜合伙逮野鸡,被警方抓个正着,警方后来发现,他们不是第一次作案,几个月内前前后后抓了30只左右的野鸡野兔,或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些人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危险也要捕食野鸡,是因为野鸡确实美味。
野鸡肉质紧致,富有弹性,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制作成香气四溢的汤品,都能给人带来非同凡响的味觉享受。
许多地方还会根据当地特色,研创出独具一格的野鸡美食,如广东的盐焗野鸡、四川的椒麻野鸡等,都是餐桌上的佳肴。
野鸡的营养价值也非常高,富含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尤其在寒冷的冬季,食用野鸡进补,有着暖身驱寒的功效,一些地方还会用野鸡熬制成药膳,进一步发挥其药用价值。
那么为何在中国野鸡的地位这么高呢?事实上,野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野鸡地位悠久·——?
在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长河中,野鸡一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作为深山野林中的"精灵",野鸡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口感,征服了无数中国人的味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野鸡也被赋予了诸多美好寓意,它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更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明清时期的瓷器装饰中,野鸡的身影时常出现,工匠们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将野鸡与牡丹、鲜花等吉祥图案相结合,寓意着富贵、吉祥和好运,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是艺术的结晶,也体现了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不少文人骚客也在诗词中描绘了野鸡的形象,他们笔下的野鸡,或雄姿英发、矫健如龙,或婉转啼鸣、百鸟之王,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这些优美的诗篇,为野鸡平添了一抹浪漫气息。
有趣的是,"野鸡"这一称谓的由来,竟然与一代皇后有关,相传在古代,野鸡原本被称为"雉鸡",但因为它与汉朝吕雉皇后的名字谐音,为了避讳,人们便改口"野鸡"。
据说,吕雉掌权期间,朝野上下都避免直呼其名,连带着"雉鸡"也成了禁忌词,慢慢地,老百姓见到野鸡就改称"野鸡",久而久之,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尽管这个典故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这一传说的流传,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野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毕竟能与皇后娘娘"沾亲带故",在当时可谓是莫大的"荣耀"。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野鸡的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捕猎活动,使野鸡的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分布区域日益萎缩,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挽救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政府果断出手,将野鸡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这意味着,野鸡受到了法律的严格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捕杀,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律的严惩,为野鸡的保护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中英两国对野鸡截然不同的态度,实则反映出两国民众在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上的差异。
野鸡之所以能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庇护,正是因为它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了人们精神图腾的一部分,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恰恰是野生动物保护的关键所在。
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都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时,才能摒弃短视和功利,以敬畏之心善待自然、呵护生灵。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大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
因此,我们既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也要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
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予野生动植物应有的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同心,用实际行动呵护濒危野生动物,用智慧和良知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环球网-《吉林一男子猎捕4只野鸡并沿街出售 被判拘役两个月》
光明网-《为解嘴馋合伙逮野鸡,四青年摊上事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