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清廷天津总兵罗荣光留下了一张罕见留影,镜头中,这位清末名将,身着一身八旗铠甲,腰间别着佩剑,脚穿官靴,端坐在木椅上,双目有神,注视着正前方!
罗荣光,是晚清时期的一员战将,他出生在湖南乾城县一个贫寒之家,父亲在其幼童时期,就因病离世,这就使得他不得不与母亲相依为命。
少年时期的罗荣光不喜欢读书,但却对于武艺情有独钟,因而自学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后续,罗荣光长大成人,为谋生计,他干起了木匠的营生。
有一年寒冬时节,罗荣光在外赌钱,被自己老母亲给知晓了,老母亲对其进行了言语训斥,训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出息的孩子。
挨了训后的罗荣光,感到十分的羞愧,觉得自己愧对了老母亲,便独自离开了家,去往乾州协台当了一名绿营兵,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但是,罗荣光仅仅只是在乾州协台当了一个的兵,便十分想家,他便离开军营,准备返乡看看老母亲,然而,在返家的途中,罗荣光遇到了村里的几个熟人,村里的几个熟人对罗荣光进行了言语嘲讽,嘲讽他当了绿营兵,还挂牵家中的“包谷粑”!
这些熟人的一番话语,深深刺痛了罗荣光的心,罗荣光下定决心,不争馒头,争口气,一定要在军队中混出个人样,让这些熟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此,罗荣光停止了回乡探母的脚步,而是调转方向,返回了乾州协台的军营。
返回乾州协台军营的罗荣光经过这件事情,彻底痛改前非,改掉自己身上的陋习和恶习,开始好好经营的军旅生涯。
之后,罗荣光投入到了晚清重臣曾国藩的麾下,成为了一名湘军的兵士,在往后的岁月里,罗荣光做事认真,勤勤恳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把总一步步升迁至湘军的参将一职,开始在湘军中展露同脚。
不久后的一天,罗荣光在机缘之下,与当时担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相遇,相识,李鸿章是一个识才,爱才之人,他见罗荣光是一个有真本事之人,便将其招致麾下,就这样,罗荣光从湘军转投于淮军,成为了李鸿章麾下的一员爱将。
1867年,43岁的罗荣光率部在平定捻军的战役中,立下战功,因此在战后,他获得了晋升的机会,被清廷提拔为大沽口协副将。
罗荣光到任大沽口后,修筑炮台,精心做事,与兵士同吃同住,口碑甚好,因此在1887年,清廷再次对其进行提拔和晋升,将其提拔为天津镇总兵。
而成为天津镇总兵的罗荣光则丝毫没有任何懈怠,他为了固守海防,亲力亲为地创设水雷营,教练布雷技术,将大沽口炮台打造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要塞。
1888年,醇亲王来到天津,检阅大沽口炮台时,对罗荣光本人以及大沽口炮台赞不绝口,还称赞起了大沽口炮台是“天下第一海防”。
1900年,67岁的罗荣光准备赴任新疆喀什噶尔提督,但就在这时,八国联军以保护洋商洋教为借口,集结重兵,水陆并进,进逼大沽口。
而获悉这个情况后的罗荣光深感局势危急,便向朝廷上奏,表示自己愿意留守大沽口,率部誓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随后,在获得清廷的留任批准后,罗荣光便当即将部下全部召集到一起,商议御敌之策, 在大沽口的议事厅里,罗荣光慷慨激昂地对着众下属说道:“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就这样,在罗荣光的动员和鼓舞之下,大沽口的清军将士们各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地准备与来犯的八国联军进行战斗和厮杀。
1900年6月16日,八国联军派出代表,以武力进行威慑,要求罗荣光率领大沽口守军从大沽口全部撤走,将大沽口炮台让给他们。
而面对八国联军的无理要求,罗荣光义愤填膺地对着八国联军驳斥道:大沽口乃是我大清的水域,布雷设防,天经地义,你们让我将大沽口炮台拱手让于你们,岂不是痴人说梦!
说罢,罗荣光便愤然将八国联军的“通牒”书也给撕毁了,还对八国联军的代表下了逐客令。
八国联军这边的指挥官见罗荣光拒不妥协,对此勃然大怒,当即便命令八国联军的军舰对大沽口炮台发起攻势,面对八国联军的强势来袭,坐镇大沽口炮台的罗荣光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而是亲自登上炮台,指挥各个炮台对八国联军展开坚决的还击。
在罗荣光的亲自督战和指挥下,八国联军的攻势受挫,多艘军舰被击中,伤亡不小,但是,令人痛心和无奈的是,援军迟迟未到,在加上北洋水师的战舰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选择不战而退,致使大沽口炮台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局面,使得在激战6小时后,大沽口的炮台三个主炮台先后失守。
罗荣光面对这种局面,悲愤不已,只能够率剩余的守军兵士往北突围,然后在随后的突围战中,这位67岁,镇守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的清军老将竟不幸在冲杀中壮烈殉国,令人痛心不已!
罗荣光壮烈殉国,他的下属们拼死抢回了他的遗体,并按照他生前的遗言,将他的遗体归葬于湖南吉首老家,让其入土为安,魂归故里!
最后,我们回顾罗荣光的一生,他戎马一生,镇守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之久,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他视死如归,最终壮烈殉国,保持了自己的崇高气节,以及抵御外来入侵的决心和斗志,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