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搜集一战华工的资料,平时也写小文章。我现在快到鲐背之年了,但精神头还行,就是耳朵有点背。我只要还能走就会继续做下去。”一战华工后裔崔树义说。
崔树义的爷爷崔志卿于1917年从威海卫登船,应征前往欧洲。一战爆发110年后,崔树义来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参加“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览开幕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渴望加入国际社会的北洋政府创造性提出“以工代兵”计划。约14万中国劳工选择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达欧洲西线战场,在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军队从事繁重的战地后勤工作。
战争结束后,部分法国华工并未立即返回中国。大约有3000名华工留在法国,他们有些在工厂打工,有些处理战后工作,他们打扫战场、掩埋尸体、修建坟墓。一些华工在清理战场时遇到未爆炸的炮弹,献出了生命。
一战华工们“以铲代枪”,为协约国赢得一战胜利乃至战后重建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中约2万人客死异乡,还有3000多人留在了法国,成为了第一批旅欧华侨。
崔志卿学习过的英文辞典。刘洋 摄 崔树义翻着爷爷曾经学习过的英文辞典回忆道,爷爷曾在青岛的洋行里工作,英语不错,因此是作为副翻译兼正工头去的法国,工资处于华工收入的第二档。1919年,崔志卿回到了祖国和家人团聚。
“我很遗憾爷爷在世时没能多问问他的故事,好多细节都没能得知。”崔树义说。
一战华工留下的书面记录不多。随着时间推移,华工们的历史功绩与巨大牺牲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一战结束几十年后,通过各界人士的努力,收集、恢复一战华工故事和史料,一战华工慢慢得到应有的关注。
展览开幕式上,一战华工后裔马京东向主办方之一山东华侨博物馆捐赠了两枚纪念章。
“英国士兵拿到的是银质勋章,而华工拿到的却都是铜制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去村子里扫荡,勋章被奶奶藏到门梁上面的一个缝里,但还是被他们搜刮到了。很遗憾没能将爷爷的勋章保存下来。”
马京东捐赠的其中一枚勋章。刘洋 摄 马京东的爷爷马春苓1917年应募华工,但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挣钱,也是为了圆自己的“环游之志。”
马春苓成为一战华工前是村里的私塾先生,写文章不在话下。他将往返途中和在欧洲做工时的所见所闻记在日记中,并将日记取名为《游欧杂志》。
马京东说,爷爷过世时他还不满一岁,对爷爷过往的了解全凭这本日记。他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爷爷从青岛乘船出发赴欧洲战场时的记录。
爷爷同其他华工们乘船途径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在海上漂泊了两个月零二十天才到达法国的驻扎营地。许多搭载华工的船只在海上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不少华工命丧大海。爷爷虽然害怕,但仍打起精神鼓励同胞,并在日记中写下“大义所趋,生死一之,又何惧乎!”
日记内页。刘洋 摄 马京东说,小的时候对一战了解不多,只是听家里人简单提起过爷爷的故事。在翻阅爷爷的日记后,他希望能到爷爷“战斗”过的地方看看。
2018年,马京东随山东省侨务代表团前往欧洲,参观了一战遗址和华工墓园。看着墓园内一座座面朝东方的墓碑,马京东心中很是触动,也自此开始了一战史料的搜集之路。对马京东来说,搜集并向世人讲述华工们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带着这些逝去的年轻生命回家了。
知名侨领迎95岁寿辰!他的生日愿望还是→
这家中国小吃店如何在米兰掀起买“馍”热潮?
“越来越多的巴拿马青年选择中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