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培
编辑|大道格
01、还在,就不容易
“三十年这个企业还在,不容易。”在物美30周年大会上,创始人张文中这么感慨。
这不是张文中矫情,而是中国零售行业竞争实在太过激烈,残酷。
首农食品集团总经理、北京三元食品董事长袁浩宗的话,也能佐证这一点:“我们在发展历史上,曾经有几段历史一直尝试进入零售业,最终我们以失败告终。”
袁浩宗提到,首农曾投资了很多零售企业,包括北京早期知名超市品牌小白羊超市,被京客隆收购后店标逐渐被消失;开了200多家食品店,以及很多生鲜便利店,依旧没有成功;曾经投资的家乐福,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关门大吉。只有罗森便利店,活得还算不错。
首农也不是个例。
纵观零售商超上市公司近几年的业绩与经营表现,大多数都陷入了收入持续缩水、盈利减少,甚至由盈转亏、连续关店等情况。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3年,永辉超市、步步高、中百集团等13家传统商超巨头合计亏损49.21亿元。
商超行业的生存现状为何如此残酷?
一个原因是,中国零售市场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而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从业者。德勤发布的全球零售力量报告显示,2021年时,全球零售250强中,中国品牌就占了16家。
这些零售品牌不仅有大型连锁商超,也有电子商务平台,它们对新技术的应用,时刻给市场带来新的冲击。
另一个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消费供给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理性,时刻对零售商提出新的要求。
02、外国的狼来了
张文中还记得,物美开出第一家门店的情形。
1994年12月,在北京翠微路的一个旧厂房,物美开了第一家门店,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商品,门口是自研的POS的收银系统。这在今天,是最平常不过的超市场景。
但在当时,人们的购物还以农贸市场、国营商店和小卖部为主,物美的出现,成了一个新现场。以至于很多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以为“物美”就是超市的代名词,都把自己新开的零售店叫“物美”。
此时,中国的社会零售市场刚刚起步,存在着大片空白。物美第一年就赚得盆满钵满——一年销售额将近两亿,实现了盈利。
不过,张文中根本来不及喘息,因为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在打开。
在入世谈判的大背景下,1992年7月,中国政府做出了商业零售对外开放的历史性的决定,批准中外合资企业进行试点。很快世界零售巨头们就都争相进入中国。
1995年6月,在北京北三环东路,家乐福开出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北京国展店,也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卖场。1996年,沃尔玛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麦德龙于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大型仓储式会员制连锁商场。
当时,业内惊呼说狼来了。很多企业说这何止是狼,是老虎、狮子来了。因为这些企业,对于当时的中国零售市场来说实在太大了。比如沃尔玛当年的销售额,就相当于全国零售市场的一半。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1990年代,国际零售巨头们过万的SKU、开架自选的模式,冲击着中国消费者和从业者的神经。
“其实我们也感到竞争压力倍增。但是实际上历史证明,竞争是促进一个行业蓬勃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张文中说。
03、1亿赌约
2023年3月27日,曾经“人山人海,彩旗飘飘”的国展家乐福(创益佳店),正式停止营业。
家乐福采取的是大卖场模式,以收取通道费为主的盈利模式。即供应商要将商品摆上货架,就要向卖场缴纳通道费。
1990年代,中国零售市场刚刚放开,社会上的各种工厂、品牌急需能够直面消费者的渠道。此时,国内的商超刚刚起步,像超级卖场这样的大型零售渠道仍是稀缺资源。家乐福也就成了零售品牌们的必争之地,为此,不惜付出高额的通道费,也让家乐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
开店数、单店产出、盈利三方面的优秀表现,让家乐福一度成为中国的零售之王,高峰期,在中国拥有超过300家门店。
然而,2003年,家乐福第一股东坠机身亡后,这个零售巨头失去了灵魂人物,也失去了转型的动力。接下来,当中国零售市场在电商崛起,消费升级,仓储会员店扩张,平替消费等各种趋势中不断蝶变时,以家乐福为代表的传统卖场相继陷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
特别是2012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电商也跳跃进入飞速增长阶段,各个平台打出的价格战、补贴、下游盈利模式的买手制,加上百万种标品的选择,迅速切割走了大卖场里几乎所有的标品优势。
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王健林和马云开出了那个著名的“1亿赌约”。
两个人辩论电商在中国的前景时,马云认为电商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但基本上会取代了店铺经营。王健林则坚持电商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店铺。王健林提出:如果到2020年,电商在整个大零售商的份额中占到50%,他将给马云1个亿,如果占不到,马云将给他1个亿。此时,淘宝和天猫平台的前11个月的交易额已经达到1万亿,相当于上一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
普通大众看这个赌约,就像看一个段子。但政府层面却很重视这个问题。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名誉会长黄海记得,一位国务院领导考察物美商场时,特地问了张文中一个问题:从未来发展看,有没有可能实体商业没了,消失了?张文中回答说,第一说实体商业永远不可能消失,第二能够生存下来的实体商业,一定是数字化的实体商业。
零售业的数字化,时代使然,势不可挡。
04、升级、降级
2018年的一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搞了一个论坛,那天阿里巴巴前CEO张勇,盒马创始人侯毅,还有物美的张文中都在。其中,张文中和侯毅一段关于大白菜的对话,上了热搜。
主持人问张文中:物美的大白菜卖得这么便宜你们有钱赚吗?为什么要卖这么便宜,这个大白菜卖得这么便宜别人怎么卖?
张文中回答,大白菜是一个民生的重要的标志性商品,即使不赚钱我们也要卖,由于经营效率比较高,成本管控比较好,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而侯毅说,盒马要卖更高品质的大白菜,大白菜环保化肥用量少,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2012年至2018年,中国零售市场的主流声音一直是消费升级。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增长9%,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其中,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化妆品、家电、通讯器材等商品销售较旺,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升至49.5%,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23.9%。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流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超市、品牌专卖店等传统零售业态开始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中国不断涌现出注重消费者体验、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跨界消费场景于一体的创新模式零售业态,比如盒马、七鲜等零售新物种的出现。
艾瑞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盒马、七鲜这种“超市+餐饮”的模式,成了消费升级趋势的典型代表。它们可以根据周边用户消费数据,精选超市货品,并且用户可以线上下单,并实现3公里内半小时送达,打通了整个中国零售市场的物流和信息流的任督二脉。
与此同时,社区便利店遍地开花。招商证券的数据显示,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行业将出现激烈竞争局面。而当时,我国约8000美金的人均GDP来看,便利店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2018年1月,苏宁开始重点布局社区O2O,在上海和北京相继开出多家“苏宁小店”,主要通过“便利店+APP”模式为消费者提供购物、餐饮、闪送、社区生活等服务。当时,苏宁的目标是2018年要在全国新开1500家门店、无人货架5万件、自助购物机5000台。在更长远的未来3年里,苏宁小店的门店总数要达到5000余家。
天猫和京东也相继发布了自己的便利店计划。其中天猫小店2018财年的计划是开出10000家,而京东便利店则宣布未来5年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门店。
但这种迅猛的势头,在2年后,因为国内外各种宏观因素,戛然而止,苏宁小店一夜之间关闭了近80%的门店。盒马和七鲜等曾经代表消费升级的新物种,也开始转向质价比、折扣化的新赛道。
特别是从2023年开始,盒马提出了“移山价”后,七鲜紧跟着推出了“击穿低价”,最难,仓储会员店代表山姆也开出了一份长长的长期降价清单。
05、平替趋势下的必答题
消费是时代的镜子。
不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大众消费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影响着零售体的命运沉浮。
从长期维度来看,中国正处于向理性消费过渡的阶段。按照消费社会研究者三浦展的研究,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第三消费社会,人们消费观念逐步理性,消费取向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而到了第四消费社会,人们崇尚简单生活、无品牌倾向和本土意识。
今天,人们期待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平替”的消费概念已经在大学生、年轻人中悄然流行。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在2023年年末发布的《2023年轻人搜索关键词报告》显示,“平替”是夸克平台上的年度搜索关键词之一。年轻人在消费上更加趋于理智,不再盲目追求大牌和高价,而是更关注物美价廉和高性价比。
“ 我会从各个方面开始省钱。比如说买衣服,‘潮’这个词在大学生里是必不可少的词,大家都会追寻一些牌子货很正常,20多岁的小伙子穿得帅一点很正常,对不对,但是它是真贵。所以我们就会上1688找一些‘平替’”。 成都在读的大学生党瑞说,1688这种曾经的B2B平台,凭着厂货的价格优势,成为了年轻人消费的重要渠道。
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再到平替,社会消费的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从农贸市场到大型商超,从电商平台到仓储会员超市,从生鲜超市再到1688,人们的消费渠道日益多元,也不停地迭代。但是,性价比或者质价比,是人们最基础的诉求。而为消费者提供满足这些基础诉求的产品和服务,则是零售业的本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说,今天在供给过剩以及消费预期减弱的情况下,除了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外,绝大部分消费者都非常看重性价比,不愿意为产品支付溢价。对于零售商来讲,要提供有性价比的商品还要盈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当年,在消费渠道还不发达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渠道优势,家乐福全球总裁提出曾提出一个理论:“把供应商逼到墙角,再给一颗糖果”。也就是,商超向品牌们要利润。
但今天,在消费者不愿意付溢价的情况下,零售体、经销商和品牌商之间不能再是单纯的价格博弈了,否则只会沦为三输的局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只有一起用数字化技术,把流通行业的每个环节变得更有效益,让商品更高效的流转,才能既满足当前消费者不愿意支付溢价,企业也能变得高效的诉求。
就像张文中所言,对于所有的零售企业,包括生产企业,数智化不是一个可选项,是一个必答题,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