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可谓颇为风光。
前有马克龙叫板普京,声称若俄军进攻基辅和敖德萨,那么法国将出兵保护乌克兰;后有法军在红海首次拦截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向外界证明了法国先进的军事技术。
春风得意的法国总统马克龙
不过,这次法国的警告对象,似乎是冲着中国来的。
法国拦截胡塞弹道导弹
从2023年12月起,美西方国家为了打破胡塞武装对红海航线的武力封锁,宣布启动“繁荣卫士”联合护航行动。
美、英、法、荷等国的军舰云集红海,不仅拦截了胡塞武装对过往商船发射的弹道导弹,而且还对胡塞武装的驻地实施了大规模空袭。
西方海军齐聚红海
而在2024年3月21日这天,法国海军发布通报,宣称法军下属的“阿尔萨斯号”导弹护卫舰使用“紫菀-30”防空导弹击落了3枚由胡塞武装发射的弹道导弹。
在此之前,只有美军驱逐舰有过成功拦截弹道导弹的记录,而如今法国海军也做到了,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法国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
单论武器性能,法国自主研制的“紫菀-30”防空导弹的确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佼佼者。
“紫菀-30”防空导弹发射瞬间腾起的火焰
根据欧洲导弹公司(MBDA)的公开数据,“紫菀-30”防空导弹的最大射程为15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4.5马赫,配备主动雷达搜索系统,不仅可以拦截战斗机,也能对弹道导弹进行拦截。
从美国与法国军舰相继成功拦截弹道导弹的案例来看,弹道导弹的反舰能力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突出。
一方面,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比较固定,即使飞行速度比巡航导弹更快,也很难规避成熟防空系统的拦截;
法军护卫舰发射防空导弹
另一方面,弹道导弹对于移动目标的打击效果并不算优秀,往往需要饱和式火力才有机会命中。
法国意在警告中国?
事实上,从法国海军积极配合美国的“繁荣卫士”联合护航行动就可以看出,一旦中国台海有变,法国大概率会站在美国这边。
在某种程度上,眼下的红海局势也可以视为未来台海局势的“预演”:胡塞武装使用弹道导弹封锁了红海航线,而解放军未来也有可能使用“东风”系列导弹与战斗机封锁中国台湾海峡。
解放军“东风”系列弹道导弹
法国和美国虽然在一些议题上存在分歧,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是西方国家,都是北约集团的一份子,因此在中国台海问题上,它们的立场应该是一致的。
此前英国外相卡梅伦曾表示,如果中国台海被封锁,那么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西方不应坐视这种“灾难性结果”发生。
英国外相卡梅伦发表讲话
这其实就是在警告中国不得采取“武统”手段。
由此可见,法国此次高调地宣称拦截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多少有些向中国“示威”的成分。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弹道导弹部队——中国火箭军,其麾下有40多个导弹旅与5000余枚导弹,这些先进的“东风”导弹甚至有能力威胁美军航母战斗群,是中国在台海问题上寸步不让的底气来源。
但随着美国与法国相继在红海成功拦截弹道导弹,西方逐渐产生了直面中国火箭军的信心。
中国火箭军集结
在西方眼里,胡塞武装的导弹技术来自伊朗,而伊朗的导弹技术来自中国,因此只要成功拦截了胡塞的弹道导弹,中国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就显得不是那么有威慑力了。
不过,西方的天真想法真的符合现实吗?
西方的想法很天真
从技术渊源来讲,伊朗和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的确与中国有关。
在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伊朗曾从中国采购B-610战术弹道导弹,这款导弹其实是由中国红旗-2防空导弹改装而来。
后来伊朗在B-610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征服者”系列弹道导弹,后来又结合精确制导技术研制出了“波斯湾”系列反舰导弹。
伊朗“波斯湾”系列反舰导弹
不过,伊朗的“波斯湾”系列导弹与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波斯湾-2”反舰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300公里,最大速度为4马赫,对海上移动目标的打击精度也不尽人意。
在本质上,伊朗的“反舰弹道导弹”只不过是改进了制导方式的传统弹道导弹,反舰能力只能算聊胜于无。
伊朗军方发射弹道导弹
但中国的“东风”反舰弹道导弹是真正的“航母杀手”。
就拿东风-21D导弹来说,它的最大射程可达2000公里,最大速度可达10马赫,而且具备变幻不定的“钱学森弹道”,拦截难度极大。
至于射程更远的东风-26,更是可以打击4000公里范围内的美军航母,对美军亚太力量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中国火箭军东风-26导弹
从性能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虽然伊朗和中国都有“反舰弹道导弹”,但二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武器。
如果西方只是因为在红海拦截了几枚胡塞武装的落后导弹就自信心碰撞,企图来中国台海叫板,那么最后吃苦头的只会是西方自己。
参考资料
【1】首次!法军:击落3枚 新华网
【2】「环时深度」美国借打击胡塞武装控制红海? 环球网
【3】卡梅伦涉台言论,我使馆驳斥! 北京日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