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 斯诺为毛主席拍的一张相片, 像一枚巨型炸弹, 吓坏蒋介石

荣轩谈历史2024-06-11 14:05:55  131

1936年,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在国民党全力打压红军的严峻政治环境下,毅然决然地深入我党的腹地——陕北苏区。在此之前,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和抹黑,世界各国对红军的了解几乎是充满了误解与偏见。斯诺的到来,无疑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契机。

其中,一张毛主席身着军装、目光沉稳而凝重的黑白照片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袖形象的重要载体。当这张照片被斯诺巧妙地刊登在美国杂志上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它如同一枚威力无比的炸弹,在国际政坛上引发了激烈的震荡和讨论。

那些之前对红军持有偏见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支队伍,而一直试图抹杀红军的蒋介石则心中恐慌不已。斯诺的报道和记录,不仅让世界各国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面貌,更是成为了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而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让一名美国人冒死都要来报道中国红军事迹呢?

家国动荡,美国记者独闯陕甘宁苏区

1936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军阀割据,各方势力争夺地盘,导致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敌人的封锁围剿,红军的武器装备明显薄弱,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红军只得据守陕甘宁根据地,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正适合红军重新规划作战策略。彼时,斯诺作为北平燕京大学的新闻系讲师,早已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了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关注。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斯诺正身处上海,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国土,中华民族的苦难让他痛心疾首。之后,他又亲历了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热河抗战,那些炮火连天的日子,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在这些动荡的岁月里,斯诺结识了鲁迅等一批杰出的民主进步人士,在数次交谈中,斯诺对他们口中所描述的红军产生了好奇。1935年12月9日,包括燕京大学在内的众多北京高校学生掀起了震撼中外的“一二·九”运动。

学生们高喊着口号,挥舞着旗帜,用鲜血挣取着民族的未来。然而,在中国生活的这时间里,斯诺深知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黑暗。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官员的贪婪和堕落,以及实施“不抵抗”政策对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斯诺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无数复杂的情绪。他思考着,身为一个记者,他能否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这个国家带来一丝光明和希望?于是,斯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陕北苏区,一探究竟。

他知道这将是一次充满危险和未知的旅程,但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越过重重战线,躲过国民党士兵的搜查,斯诺终于来到了陕甘宁防线。

当他到来之际,毛主席亲自招待了他,“你好啊,斯诺记者”,这是毛主席对斯诺说的第一句话,多年后,他回想起这位伟人来都倍感亲切。在听到毛主席分析当下局势,以及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的领袖风范,这让斯诺感慨道,“果然还是百闻不如一见”。

在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深入交流中,斯诺听到了他们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部署和斗争策略。这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嗅觉让斯诺对这位共共产党领导人生出了一丝敬佩。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在征求毛主席同意之后,穿上红军的军装,跟随战士们一起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行军作战。

在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誓死守卫家国的热忱。同时在后方,他还看到无数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民群众上下一心地积极捐助粮食、为红军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在陕北苏区的日子里,斯诺还参观了根据地的学校、医院。学校和医院破损的砖瓦在硝烟中摇摇欲坠,来回奔波的医护人员片刻不能停歇。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斯诺深受感动,他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

回到北平后,斯诺怀揣着在陕北苏区丰富而深刻的见闻,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写作之旅。那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升温,而红军及其领导人的真实形象在国际上仍然被重重迷雾所笼罩。

斯诺深知,他手头的这些苏区见闻,不仅是他个人冒险之旅的见证,更是向外界揭示中国革命真实面貌的珍贵资料。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完成了30篇关于苏区战斗生活的通讯。

这些通讯详细描述了红军的日常生活、战斗经历以及他们与当地民众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红色政权形象。

在《密勒斯评论报》上,斯诺发表了《毛主席访问记》。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他与毛主席的对话和交流,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图片向外界展示了毛主席的风采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对红军和共产党的偏见和误解。与此同时,美国《时代》杂志对斯诺的这篇访问记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以2000美元的高价买下了毛主席的相片,并决定将其刊登在生活副刊上。

当毛主席的相片出现在《时代》杂志上时,整个世界都为之轰动。人们纷纷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生动的红军和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

苍天有眼,国民党阴谋破灭

1937年7月7日,那是一个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日子,七七事变在这一天爆发,标志着中日战争全面拉开帷幕。而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斯诺就站在北平南苑的土地上,亲眼见证了中日冲突的第一枪。

在战火的硝烟中,斯诺带着一颗寻求真相的心,参加了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会场内,气氛紧张而压抑,但斯诺却毫不畏惧,他挺直胸膛,目光如炬,准备向日军发出最直接的质问。

当轮到他发言时,斯诺深吸一口气,声音铿锵有力地问道:“请问,贵军为何要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又为何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他的问题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指日军的要害。

日军新闻发言人面对斯诺的质问,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们显然没有料到会有记者如此直接地挑战他们的谎言。在短暂的沉默后,他们试图用含糊其辞的回答来搪塞,但斯诺并不满足。他紧追不舍,继续追问,让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

最终,在斯诺的强烈质问下,日军新闻发言人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1937年10月,斯诺在大量采访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红星照耀中国》。

在书中,斯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同时,他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为中国革命的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之一。

而且就在斯诺的关于红军的新闻报道广泛传播之后,蒋介石一直在国际恶意扭曲红军形象的阴谋彻底破碎,这是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愤怒。据传闻,那天蒋介石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脸色阴沉得可怕。

之后他与邵力子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控制舆论、加强对西安地区的管理以及对红军渗透的防范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斯诺的心情无复杂,他渴望亲眼见证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家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由于当时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严格的孤立政策,斯诺无法如愿以偿地重回他深深热爱的中国。在长达二十一年的漫长等待中,斯诺的心始终牵挂着中国。他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每一个变化,收集着关于中国的各种信息。

直到1960年10月,斯诺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这一年,他受邀访问中国,并有机会与毛主席再次相见。此时,斯诺已经年近花甲,而毛主席也已入古稀之年。两位老朋友相见,彼此坐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谈论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1970年10月,斯诺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他拖着病体,带着妻子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关注却丝毫未减。

2009年9月1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斯诺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长期致力于中美友好关系事业的赞誉。

斯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杨茹玮. 苏区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形成的价值意涵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

肖漩,周燕梅. 长征出发前中央苏区防空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J].2024

张雯. 怎么读《红星照耀中国》 [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666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