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 是“吹哨人”, 还是人口负增长的罪魁祸首

零度有法谈2024-06-13 16:38:22  67

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中国推上了风口浪尖,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一度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外国的企业入驻前提,除却低价的租金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工人。

随着国家繁荣昌盛,科技经济飞速发展,随即而来的是一年比一年降低的生育率,这于中国而言是极其严重的问题,2022年出生率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为了缓解改善日益下降的生育率,国家推出了各种政策,效果始终不如人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年计划生育的“罪魁祸首”北大校长马寅初被推了出来,要知道独生子女的源头,就是来源于他发表的文章《新人口论》

因此就有很多人提出不满,当年若不是马寅初,根本就不会今日生育率负增长的局面,而有些人则觉得简直就是妇人之仁,不控制人口增长,如今落后贫困的印度,就是最直白的写照。

如果当年没有执行计划生育,中国如今又是如何的局面,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讲的,成为第二个印度呢?

首位提出计划生育的人,自己却有8个孩子

自古以来世人都讲究多子多福,晚年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便是最好的光景。

说起计划生育的功劳,马寅初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身为提倡控制人口的他,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前后生育了8个孩子,至于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与当时的社会有关。

50年代中期,国家的经济逐渐恢复,生活缓慢的变好了,随着温饱解决医疗设施的改善,死亡率开始大大降低,生育率出现了历史的新高,此后数年间持续升高不降。

以往因战争、饥荒、医疗问题,老百姓的命都不长,所以人口并未出现过剩的情况,在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呼吁人民多生育孩子,以此来增加劳动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当时家家户户都普遍生育六七个孩子,刚开始大伙都以孩子多为荣,甚至觉得孩子生多了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多生多育持续了几十年,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居住、粮口、分配、就业等,就开始出现饱和的现象。

1949年到1953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足足增长了4600多万,庞大的数据后面,接踵而来的就是人均资源的问题,憎多粥少的情况之下,控制人口疯长至关重要。

当时国家都还没有觉察出情况的严重,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马寅初,很快就从人口理论和人口普查的数据中,瞧出了至关重要的节点。

马寅初推测未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会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内部发展,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新人口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了。

撰写这篇文章的马寅初,从长远出发劝导老百姓少生优生,着重的点明一个家庭并非孩子多,就能够晚年有所依靠,反而减少生育孩子,把金钱和精力,搁置在一两个孩子的身上,只要孩子将来学有所成,身为父母吃香喝辣轻而易举。

且不说优生的问题,单凭是少生这一提议,马寅初就遭到了老百姓的臭骂,嘲讽他自己就生育了8个孩子,好意思叫别人少生,奉劝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文章的问题便不了了之,权当笑话看待。

可是没有想到,一段时日之后,马寅初的在文章中关于人口的观点和建议,被国家采纳执行,开启了人人闻风丧胆的计划生育时代。

计划生育

八零、九零、一零年代出生的孩子,是计划生育强硬执行的产物,而造成如此局面的,还真的与马寅初的文章有关。

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在当时的年代,的确过于前卫,遭到老百姓的唾弃不足为奇,就连文化知识分子,都对马寅初的观点嗤之以鼻。

可是随着人口增长加快,政府官员们才觉察到,人口过剩面临的问题,还真的与马寅初文章中提及的如出一辙,不可控的情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

1973年时,中国的人口普查显示,人数已经超过了9亿。

看到数据时,政府人员开始傻眼了,疯长的速度跟韭菜有的比,再放任社会矛盾肯定避无可避,距离马寅初文章的发表,才过去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初他提出的人口增长弊端,开始一览无遗的显现了。

于是从1973年开始,国家把人口增长的问题摆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商量如何有效的遏制人口阶梯式递增的局面。

归根到底治标先治本,唯有控制出生率,才是有效直接阻断疯长的趋势,于是计划生育的苗头,就是在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引导下面世。

各种优生优育、少生晚生的宣传标语层出不穷,街头小巷随处可见,中国成为了全世界首个提倡少生孩子的国家,这一举动在出生率低下的西方国家眼里,如同扼杀了生命刽子手。

尽管标语到处张贴,国家四处宣传,老百姓多子多福的心态根深蒂固,再加上生活水平好了,出生率一直持高不下,家家户户压根就没有把标语的内容放在心上。

1982年时,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发以及粮食问题出现,国家不得不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着手采取强硬的方式进行,首先挨“毒手”的就是党员干部,以事业和编制威胁,要求“一个家庭只生一个”的决策。

计划生育并非马寅初提出的,他只不过是将问题看透在先,就算没有《新人口论》的出现,国家始终会想方设法控制出生率,计划生育的诞生于当时国情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服务”了三十几年后,又随着国情的转变悄然退场,出生率负增长后,国民都将所有的罪名扣在计划生育上。

那么如果当初如果没有执行计划生育,中国又将会发展成如何的局面?是否会如世人所讲的,与现今的印度无差?

惊人18亿人口的推算

1982年时计划生育规划为基本国策之前,就曾有专家为此推算过。

按照当时每年的出生率递增,三十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8亿,比现在人口还多出三分之一,也就说房价更高,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人民的就业和生活压力,几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三分之一,国家资源分配和就业环境陷入死循环。

蒋介石有一句老话叫做“攘外必先安内”,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非常合适。

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是国内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推动。

试想一下,人民吃不饱饭,失业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生命无法维持时,偷蒙拐骗抢劫杀人事件就会随即而来,整个国家治安混乱蔓延,国家需要投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持,哪里还有工夫发展航母和登月。

至于不控制人口,中国就会成为第二个印度,这个假设并非空穴来风。

了解过印度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国家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发展农业不二之选的区域,更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按道理来讲,印度就算最差都不至于发展成如今的模样。

1947年建国之初时,国际很多的国家都看好印度,除却地大物博的耕地之外,印度的钢铁、原油、工业、铁路都在中国之上,而且当时中国还处于内战时期,整个国家穷困落后。

其实印度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最大的原因在于整个国家的基础措施不好,基础措施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环境保护、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说白了就是人民的基本生活,而直接影响基础设施补给的就是人口,一个蛋糕就那么多,人多了分的自然而然就少了。

中国计划生育执行后,短短的三十年里,成效是欧洲国家的三倍,如果党中央任由人口增加蔓延,如今的中国将多出5亿多的人口。

自古都说宁缺毋滥,人口适量就行,并非端着老旧的思想多子多福,国家也是一样,无论人还是事物,抵达临界线就得止步,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建国初期国家借鉴苏联的做法,当时苏联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的后遗症人口匮乏,国家劳动力缺失,为了充实人口,大力号召人民多生育。

而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大径相同,刚从战争中走出来,急需恢复人口,鼓励多生多育符合当时国家的国情发展。

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人口抵达饱和,以社会基础资源考虑出发,推行计划生育,也是符合当时国家的国情发展,至于现今提倡鼓励“二胎”“三胎”,无疑也是国家根据国情的需要,做出的适当调整。

后记

每一个年代以至于每一个时期,国家的发展和需要都是不同的,无论是哪一项决定,都是党中央深思熟虑,以人民为重点出发做出的改动,将责任推在马寅初个人的身上,有点强词夺理之意。

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人世,归根到底而言,身处当时的年代,能够顶着压力站出来,将人口的问题摆上台面警醒世人,放在现今而言无疑是“吹哨人”的作为,就算不抱有敬佩之心,也不能够恶意诋毁。

国家所做的每一下决定,都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计划生育带来的结果,从印度和中国相比较,就能够看出究竟是对还是错。

优生优育和多子多福,放在现今而言,纯碎看个人的选择,生育的问题交还给人民的手上,也能够从侧面展现,国家实力今非昔比,提倡多生多育的前提,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生育率,而非保证国外贸易的廉价劳动力,单纯此举就值得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高兴。

年轻人身为每个时代的主力军,相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人口负增长率只是初期,国家不会让情况持续恶化而不补救,就如当年的计划生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催生计划的面世!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615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