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古井贡酒股东大会,认识了许多个人投资者、专业分析师和白酒经销商,经过和其中几位前辈的深聊,加深了我对白酒行业的理解,本文是对聊天内容的整理,并记录自己目前对白酒行业认知,也算是读完《茅台大博弈》后的一点思考吧,分享至此,希望能和大家探讨。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白酒行业现状、酒企的销售模式、初探供应链金融、顺便谈谈茅台以及洋河的真年份酒战略,下面进入正题。
一、白酒行业现状
2001年,茅台递交招股说明书,开启上市之路。在这份招股说明书中,茅台的管理层表示,“近些年,全国白酒总产量与销量有下降的趋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茅台诚不欺我。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行业统计分析及测算,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总产量629万kL,同比下降5.1%;完成销售收入7563亿元,同比增加9.7%;实现利润总额2328亿元,同比增长7.5%。
结合几家知名上市酒企的年报数据,可以看出,白酒行业市场份额继续向知名、头部企业集中,白酒企业寡头化趋势明显,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挤压式增长”。
但近几年,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不是很好,这些头部酒企,除了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外,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呢?在GDP增速个位数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创造百分之二三十的同比增长的呢?
下面我们聊聊酒企的销售模式。
二、酒企的销售模式
酒企普遍的经营模式都是由酒厂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卖给消费者,消费者自饮也好,送礼也好,最终开瓶把酒喝掉,才算完成了闭环。
那么问题来了,经销商手里的货到底有没有卖给消费者?
对酒厂——即A股中的诸多上市酒企来说,理论上讲,货卖到经销商手里就完事了,至于经销商能不能把货卖给消费者、消费者是自己喝了、请客送礼了还是收藏起来了,都不关酒厂什么事。
从会计准则上来看,经销商打了款,酒厂发了货,这笔买卖就算定了。此时,酒厂就可以把经销商的打款计入自己的营业收入,并计算利润。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讲。
事实上,酒厂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里可以将酒厂简单分为好坏两种。坏酒厂,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管经销商死活。至于经销商有没有把酒卖给消费者,不是坏酒厂需要考虑的问题。从供需关系上来看,酒厂的地位要高于经销商,哪怕是一些小酒企,也要比一般的经销商强势得多。所以,如果你对白酒行业比较关注的话,应该会看到过某某白酒经销商集体W权之类的新闻。
当然了,这些不顾经销商死活的负面新闻一般出现在小酒企身上,上市公司还是要面子的,这里就要夸一夸好酒厂了。
好酒厂深知,经销商和自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向经销商压货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若长此以往,经销商资金链断裂,不得不低价甩卖,甚至低于进价亏本卖,造成长期价格倒挂,最终损害了酒厂的价格体系和品牌形象,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好酒厂十分关心经销商的动销情况,甚至投入资金研发系统,通过瓶盖内的二维码来追踪开瓶率。
但是,开瓶率数据我们普通投资者是拿不到的,从互动平台上的问答内容来看,哪家酒厂都说自己的动销节奏没问题,经销商库存处于合理水平。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个位数的经济增长数据在那摆着,这些酒企能获得低两位数增长还可以理解,但动不动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同比增长,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了。
那么增长来源于哪里?
我们就不得不聊聊供应链金融了。
三、初探供应链金融
还是从上面的销售链条来看,经销商向酒企打款进货。如果经销商拿自己的钱进货,甚至从银行、非银机构贷款来进货,都很正常。但实际情况却是,随着行业的发展,连这个环节都被酒企玩出了花样。
我们举例来看。
A是某某集团,也是上市公司B酒厂的第一大股东。众多经销商统称为C。而所谓的供应链金融,则是A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向C提供贷款,C拿着A的钱去买B的酒,把酒卖掉后,再把本金和利息还给A。
如果没有供应链金融,经销商C用自有资金,甚至银行贷款向B进货,进货这个行为本身就代表了经销商们有信心能把货卖掉。但有了供应链金融就不一样了,由于货款或部分货款是由A旗下的子公司提供的有息贷款,那么这笔货款是代表经销商C对市场的信心,还是受到A的压力来帮助B完成业绩,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贷款规模不透明。
A是B的股东,我们个人投资者也好,机构投资者也罢,无论股权多少,从地位上来说,最多也就是和A平起平坐。而事实上,通常A都是B的大股东,对B的各方面权利都是碾压我们这些中小股东的。
B是上市公司,受证监会监管,因此有义务回答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虽然好多时候好多公司回答的比较拖沓和敷衍)。但A不是,所以A集团既没有义务也没有渠道回答我们关心的问题。
就像夫妻双方都有权利管教孩子,但没有权利管教对方一样。
以我持有的古井贡酒举例,之前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上市公司B向经销商C发放的贷款规模,得到的答案是零。因为发贷款的是A集团,而不是上市公司B,投资者去问B是没有用的,B管不着A。
所以,A集团到底给经销商们C提供了多少贷款,我们作为投资者是无从得知的。
这时候就要借助股东大会了。
比如我在《古井贡酒2023年股东大会见闻》中提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详细回答移步原文吧,这里不赘述了。这里再次感谢股东大会现场的提问者,是你鼓足勇气提出这个关键问题,消除了广大投资者心中的疑惑,谢谢。
我们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梁董事长既是上市公司古井贡酒(如上述B)的董事长,又是古井集团(如上述A)的董事长,所以,首先从可行性上来说,梁董清楚集团A对经销商C的贷款规模。如果没有上述关系——如果B的董事长根本没在A任职,或者职务不够高——那我们问了也是白问。
其次,从必要性上来说,虽然理论上讲A没有义务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但在股东大会上,B的管理层通过随机挑选的方式选中的提问者,当着现场这么多股东、分析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现场不回答或者回答得支支吾吾,那么本身就说明A在这方面有问题。这就使得,既然股东大会现场随机开盲盒开到了这个问题,那么管理层就只能正面坦诚回答,数据越详实、管理层态度越坦诚,则证明这方面出问题的概率的概率越低。
在古井贡酒股东大会上,我认为梁董事长的回答非常坦诚,贷款规模不高,向经销商发放贷款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其他酒厂在供应链金融这个问题上能否让投资者放心,我个人持怀疑态度。
当然话说回来,哪怕酒最后真没卖出去,经销商C还不上集团A的贷款了,对上市酒厂B的过往业绩来说也没有任何影响。最多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低价甩卖回款,价格长期倒挂,影响现有经销商进货意愿和产品价格体系,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个别酒企B和集团A是寅吃卯粮,高管任期内把款放了把业绩做出来了,升官发财,谁管你几年之后的业绩还能不能增长,贷款会不会爆雷。
综上所述,结合最近几年的大环境和友商们的高增长,相比之下,洋河的低增长反而让我觉得更踏实一些。换句话说,这些玩法洋河都知道,回看一下上轮白酒周期的底部,洋河为何能率先实现复苏,不就是因为洋河的经销商库存水平是最健康的嘛。
万物皆周期,白酒也不例外。在酒不好卖的年份,虽然酒企能够通过向经销商压货的方式平滑一下业绩,但如果持续几年不景气,就算有集团供应链金融的助攻,经销商也是撑不住的。对经销商来说,终端需求不足,那就降价卖,哪怕少赚点,也要回笼资金维持运转。极端情况下,若急需资金,断臂求生亏本卖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四、顺便谈谈茅台
最近几天飞天茅台的终端价格下降,就是白酒周期底部初现的一个缩影。
客观来看,对经销商来说,目前价格远未达到亏本卖的程度,只不过是少赚一点而已;对茅台酒厂来说,终端价格下降又不影响出厂价,不耽误赚钱,最多就是短期内经销商进货意愿可能受影响,飞天茅台又不会过期,只是早赚晚赚的区别。但对其他友商来说,飞天茅台价格下降,抢的可就是其他高端酒企的市场了。
白酒行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早就没有增量了,只是存量竞争。已经成为行业寡头的茅台,肯定是确定性最强的酒企,没有之一。
但确定性最强,不代表最适合投资。
我特别不理解,许多投资者喜欢把这几家酒企比作一个班里的学生:茅台是尖子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xx最近成绩下降得厉害,已经掉出前三名了。
我们不要总是停留在学生时代,把自己就代入尖子生的身份,好像确定性强、成绩一直很稳,就一定能考985走上人生巅峰一样。
我认为更贴切的比喻是,我们做投资,要试着把自己代入家教的角色——我们的收入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幅度挂钩——帮尖子生从650提高到700分,难度远远超过帮中等生从450分提高到500分,虽然500分也还是中等生,也考不上啥好大学,但我们作为一名家教,挣的就是提高分数的钱——就像我们作为一名投资者,超额收益来源于认知差一样。
股市里的参与者,只要对茅台有些研究,都知道他确定性最强。确定性最强也就意味着认知差比较小,股价出现大折扣的概率不高。这也是为何茅台一直维持着比较高的估值水平,一直很难跌到理想买点的理由之一。
所以,对确定性强的企业,只能借助市场非理性恐慌的机会,才能获得不错的购买价格,这也是我今天买了一点点茅台的原因。
相较于成绩一直很稳的尖子生茅台,其他中等生里,谁的潜力更强一些呢?我认为是洋河,下面我们聊聊洋河的真年份酒战略。
五、洋河的真年份酒战略
在洋河搞真年份酒战略之前,许多友商都是不讲武德的。
他们在名称、包装、瓶身、网店的产品宣传页面等非常明显的地方,标注“某XX、XX年(XX代表数字)”等带有年份性质的数字,意图让消费者误以为这款产品的主体基酒就是“XX年”的年份酒。
就像那个冷笑话讲的,“牛师傅拉面”只是一位姓牛的师傅做的拉面,但面里并没有放牛肉。酒瓶上标着30年,但里面没有一滴酒的窖藏时间达到30年——这就是赤裸裸的欺骗,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而对于生产“某XX、XX年(XX代表数字)”的酒企而言,产品用的到底是哪年的基酒,酒企都是讳莫如深。我印象中,这么玩的上市酒企中,只有一家在互动平台如实回答了股东的关切,答案是“XX数字只代表酒的品质高低,不代表年份。”至于是哪家,我就不贴图了,因为怕被跨省。感兴趣的朋友自己从‘互动易’上搜关键词‘基酒年份’。
而表扬洋河是时候,就不需要躲躲闪闪藏着掖着了——洋河在基酒年份上,就是一个反向虚标的憨憨。
友商把储存3、5年的酒,起名叫“某20”甚至“某30”,或者在包装显著位置上印上“30年”的字样,字号比酒瓶的脖子都粗,就怕消费者看不到。
(上图:仅做展示之用,原商品页面在不显著的位置上注明了,基酒年份为3年,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显著位置标的都是30年。该图不作为对任何友商的指责与攻击,图片版权归酒厂所有,侵删)
而洋河呢,以十五年陶坛基酒为主体进行生产的次高端产品,命名为M6+——你这加的有点多吧,+了9年呢——反向虚标你是擅长的。
不懂其中玄机的消费者,看到M6+这个名字,会误以为基酒只存储了6年多。所以,同样定位同样价位的竞品,洋河的梦之蓝M6+从名字上就输了——输在了起跑线上。
虽然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这个信息过于发达的社会,你不宣传,就会让对手钻了空子。如今白酒行业已经开始“挤压式增长”,你不挤压别人,别人就会抢占你的市场,挤压你的利润空间,甚至生存空间。这个时候,你还没有一个好名字的话,哪怕在营销上投入再多费用,大多数消费者也很难获取基酒年份这么隐蔽的信息。
况且,洋河对产品的基酒年份,隐藏的真的很深。
我作为洋河的股东,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M6+产品详细介绍页面,竟然没找到任何关于基酒年份的介绍,介绍M6+使用的是储存了15年的基酒。
这事又不丢人,你倒是放到显眼的地方大声说出来啊!
结果,还是梦之蓝系列有款产品叫“梦20”,在其介绍页面,有一张叫做“洋河梦系列产品选购指南”的图,罗列了手工班、诗画中国、梦20、M9、M6+,一共5款洋河梦系列的产品,在“基酒年份”这一行,写着M6+使用的是15年陶坛基酒,其余4款产品则全部是20年陶坛基酒。由此可见,反向虚标也存在于M9身上——20年陶坛基酒做成的产品,你取名叫M9,少了整整11年啊!
而洋河也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最近推出的真年份酒战略中,洋河要对产品线进行重新命名了。
首先是手工班。众所周知,手工班承担着洋河高端化的重任,但命名上,原来的三款系列产品分别是精品、经典、大师,这样的命名方式让人眼前一黑。而随着真年份酒战略推出,他们三个的名字直接改为了手工班10年、15年、20年,虽然数字不是很大,和友商动不动标30年的行为还是不能比,但最起码这是真年份酒,自身品质高低一目了然,当然,希望公司后面的宣传也要跟上才行。
其次是梦之蓝系列。目前该系列有水晶梦、M6+、M9、手工班,未来,随着手工班系列高端化进程加快,手工班会从梦之蓝下单独拿出来运作,而M9则要进行弱化甚至砍掉,水晶梦、M6+也会随时间而淡化,最终把梦之蓝也做成一个大单品,像海之蓝、天之蓝那样。
而我个人的建议是,梦之蓝做成大单品之前,也要向友商学习数字命名法,最起码先把M6+改成梦15吧。
《价值投资实盘周记20240525-洋河估值思路调整》中,我们将洋河的理想买点调低到1375亿,而今天洋河虽然再次跌破买点,但跌幅还不如茅台,这也再次印证了我文中的观点——“跌幅下有保底,涨幅有望翻倍。1400亿左右的洋河,我认为非常具有性价比。”
后记
由于我之前几乎不喝白酒,因此对酒企一直缺乏兴趣。但随着年龄增长,加上这次参加古井贡酒股东大会,对白酒和酒企的兴趣越来越强了,恰好赶上最近几天茅台股价跌跌不休,买了一点点茅台,这学习的动力不就更强了吗。
白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行业。
朝阳还是夕阳暂且不讨论,但最起码从之前的群雄逐鹿到目前的寡头竞争,白酒行业走过的发展历程,其他行业未来也大概率会重新走一遍。如果能够研究明白这个行业,对于把能力圈拓展到其他行业,尤其是大消费行业中的食品、饮料、美妆、医美等细分领域,我认为对投研能力的提升和能力圈的拓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对酒企研究不深,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