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足以载入我国史册的重要事件。甚至即便过去几百上千年,也还会提到,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庐山风云,改变了很多高层政治人物的命运。其中最突出的两位,就是彭总和黄克诚了。
不同于彭总,黄克诚更像是被牵扯进去,顺带处理的。无论是庐山风云,还是下庐山后的风云,一大半是因彭总而起,黄克诚要么是顺势而为、顺心而说,要么画地为牢不掺和。1962年,因彭总的一封八万言书,本就没有消散的风云,乘势而起,黄克诚再次成为风暴中心。
最后,还是毛主席批示八个大字,将黄克诚保下。毛主席批示了哪八个字?八万言书下,黄克诚的心态如何,经历了哪些事?
1962年3月,赋闲在家、没有工作的黄克诚给中央写报告,申请到外地走走。中央很快就批准。自1952年9月,去职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兼政委,到北京出任副总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后,黄克诚就再回过湖南。
建国初期,湖南的剿匪工作、土改工作、生产工作等,都是黄克诚一手操办进行,这为湖南人民早早谋得福祉,也为湖南后来的主政者打下夯实基础。
如今有机会了,黄克诚自然想故地重游一番,可是当他把想法告诉前来看望他的老部下夏如爱时,却遭到强烈反对。夏如爱认为此举非常不妥,并给出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现如今的湖南中高层干部群体,大都是黄克诚主政时期培养和提拔的。
夏如爱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黄克诚后怕不已。他原本就有“湖南集团”的嫌疑,如今批准离京就回湖南,难免让有心人多想,抓此由头发难。而且,在此之前不久,彭总也回湖南考察了一个多月;当下黄克诚又去,难免有瓜田李下的嫌疑。
于是,黄克诚仔细考虑了一番后,决定浙江作为出京考察地。在浙江的一个月时间里,他边实地调研考察,边感受江南的人文气息和秀丽风景,好不快活自在。
黄克诚原本抑郁的心情,慢慢变好,尤其是看到百姓不再吃食堂,可以烧自己锅灶弄饭吃时,更是高兴,感到自己曾经的直言有成果,并不是无用功。
他的好心情没维持多久。前面常来看望他的王世英,知道他从浙江回来后,特地登门,带来了一句坏消息性质的提醒:“情况有变,以后我不能再来看望你。你要做好思想准备。”黄克诚脸色沉重,没有多问,他理解。
之后的五一节纪念大会,黄克诚未能参加。可更糟的还在后面,彭总写了封八万字的申辩书信,给毛主席和中央。他认为这是能洗刷自己罪名的“证据”。谁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与愿违,事态正朝着他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去。
八届十中全会,彭总未被邀请,黄克诚虽被邀请出席,但会开到一半,又被要求退出了。对此,黄克诚既高兴不用说些违心的话了,又难过外界对自己的误会越来越深了。会议不让黄克诚继续参加,主要是后续的很多议程,与黄克诚有关:会议决定成立专案组,对彭、黄再次进行细致的、全面的审查。
这回的专案审查,对黄克诚的生活影响,跟以前和后来比起,算是很小了。那段时间,他的人身自由没被限制,但他自己坚持不出门,就在家读书看报,偶尔跟人下下围棋,就跟一个普通退休、爱宅在家的老干部一样。
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毛主席在黄克诚的审查情况报告上,批示了“不作结论,寄予希望”。从这不难看出,毛主席对黄克诚的态度如何,毛主席始终是带着希望,想双方消除分歧,观点一致。
因八万言书开始的审查,持续了四年之久,直到1966年才结束。专案组给中央和毛主席,送去一份罪名沉重、错误众多的报告,并提出四点建议:撤销其中央委员的身份;开除出党;报告向全党公布;报纸上点名批评。
这四项建议,毛主席一项都没有同意,一项都没有采取。他对彭总和黄克诚,向来是区别对待和看待的。毛主席曾跟彭总开玩笑,说:老总啊,咱们定个协议怎么样?我死后,别造反,行不行?
可见毛主席的顾忌有多深,他担心的从不是自己活着的时候,而是担心自己去世后的继任者。毛主席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身后啊。
毛主席没有看错黄克诚,黄克诚也没有信错毛主席。毛主席在世时,多次保下黄,这一切黄当时都不知情。毛主席去世后,黄克诚对毛主席依旧热爱,对很多人和事都十分公正地看待处理。毛主席生前寄予的希望,在他死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