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数先人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读书之人不能只是抱着书本死读书,还要多出去走走接触实际,增长自己的见识,实践书本上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这种学习的观念,在伟人的青年时代就已经践行了。
那时候在长沙求学20岁出头的伟人,就常常对人说:“我们读书,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还要读‘无字之书’,力求做到‘周知社会’。”
所以他在学习之余,就常常走出去游学,而1917的那个那个暑假,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学”。
他和同窗兼好友萧子升决定来一回穷秀才的游学方式,全身家当就两件换洗的衣裳,一把雨伞,不带一分钱,全靠给人写对联来解决生计。
两人在两个月的时间以字会友,以字取酬,漫游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个县,行程近千里,很好的观察、考察,了解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为以后的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当然,在他们的游学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当时他们游学到安化县时,顺道去拜访了一位当地的文化界名宿夏默庵。
当时64岁的夏默庵曾就读于前清的“两湖书院”,熟读经、史、子、集,可谓是当地学识渊博的才子,也是位德高望重的文人。
当时夏默庵还是安化县教育会的会长,不过这也导致特地前去拜访的伟人吃了闭门羹。
毕竟接受传统教育的读书人都有一定的脾气,性格多为高傲,初次出川的李白去拜访李邕都不受待见,何况当时伟人还是名不经传的游学先生,所以没受到夏默庵的理睬游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伟人也没有放弃,后生拜见先生,一次不行那就多来几次,终于在第三次拜访时见到了故意避而不见的夏默庵。
虽说是见了面,但是夏默庵还是对前来请教的二人表现的极不耐烦地,于是只顾着拿起笔,在纸上挥毫洒墨的写下一个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绿杨枝上鸟声声叫个不停,这是春天到了还是春天过去了。名问春天,实则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伟人多聪明呀!见到这个上联瞬间就明白了夏老先生暗地里,在埋怨自己大清早上门,打扰了他平静的生活,睡觉的雅兴。
是一般人知道了主人家的意思,没准就识趣的告辞,换个时间再来。
但伟人就是与众不同,他看到夏默庵的上联,非但没告辞,反而“针尖对麦芒”地通过下联给怼回去了。
只见伟人在纸上写上: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你还在问春天,你没听到池塘里青蛙叫个不停呀!我倒要问你这大叫的青蛙,是属于公家还是私家的呢?
伟人不愧博览群书,这个信手拈来的下联中运用了《晋书》中的典故。
“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有一天他听到屋外的蛤蟆叫个不停,便问随从:“此鸣者为官乎?私乎?”这蛤蟆的叫声是属于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呢?
结果身边的人告诉他,蛤蟆在公家的地盘叫就属于公家;在私人的地盘叫那就属于私人了。
”青草”对“绿杨”,“池中蛙”对“枝上鸟”,你说我是声声叫春的鸟,那我就说你是呱呱乱叫的蛙。
你既不恭,我也不敬,针锋相对,完美的对上了夏默庵的上联,还展示了自身的才华以及知情识趣的领悟力。
夏默庵看完连声称好,不禁叹服眼前年轻人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及卓越的才学,心里对原先的态度感到惭愧,于是收起轻视之心,热情招待二人。
不仅请二人在家住宿吃饭,而且拿出自己毕生心血著成的作品来交流,已然成了忘年交,临别时还赠八块银元作为旅费。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您有什么好下联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