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在网络上有一位热门人物“张局座”,主要是在网上给大家普及一些国防军事相关的知识。因其平易近人、谈吐幽默,被年轻的朋友以“局座”代替本名。
在许多民国题材的影视剧中,有很多国民党官员之间就相互称“座”,比如“局座”、“处座”“军座”,还有“委座”、“钧座”等等。
结合真实历史,为何在国民党内部,许多高级军官都以“座”来称谓?这个“座”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座”,本来是指座位,亦指底盘、底托,为古爵位名。古代在许多严肃的场合中,除特殊情况外,只有尊者或长官才有座位,其他人都站着。
朝廷上,皇帝坐着,文武大臣站着议事;军营中,主帅坐着,众将站着听令。
因为坐着的人身份高贵,所以到了唐代,“座”成为敬语,代表下级对上级的尊称,或对没有隶属关系的人的敬辞。
比如,唐代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这一称谓最早出自张籍的诗《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其中有句:“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异州人。”
这首诗中的“白二十二”,就是白居易。
张籍是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白居易是翌年进士,因考取功名的时间相近,故二人“座主”都是高郢。
唐代灭亡之后,紧随而来的便是五代十国,“座”便不代指人的称谓。
到了明清两代,社会上又出现了“座师”的名称。“座师”与“座主”意思相近,是清代举人、进士们对主考官的称呼。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虽然脱离封建窠臼,但老年间的一些称谓却流传下来,其中就包括“座”。
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八回有说“事情已妥,帅座已经首肯。”
到了民国时期,“国军”中就有用“座”来尊称长官。而“座”这个敬语,最早用在蒋介石的身上。
1932年3月5日,国民党在河南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成立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他自称“委座”,(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国家最高统帅)后来下属统称他为“委座”或“蒋委员长”。
1945年抗战胜利,军事委员会被撤销,“蒋委员长”也同样消弭。
所以,现在有部分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还称呼蒋介石为“蒋委员长”,这个是错误的。
除了“委员长”这个特别著名的称呼之外,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还有一个专有称谓———“总裁”。
“总裁”这一称谓一直跟随蒋介石。197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大,对党章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党章保留“总裁”一职,“总裁”遂成为蒋介石的专有职务。
因为当初蒋介石带头自称“委座”,所以下面的许多高级将领也都开始互称“座”。
不仅如此,就连解放军的一些将领也采用了“座”这一称谓。如陈锐霆将军就在莱芜战役中,称呼被俘的国军将领李仙洲为“军座”。
但请大家注意,无论师座、旅座、团座等叫法,只出现在对话中,极少出现在电文、日记、书信、回忆录。
“局座”“处座”之类的称谓,也是近现代才出现的。
可见,“座”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称呼,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到法律法规或公文行书上,但已经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敬称。
不过,翻开史书资料,当时在军座、师座、委座等称谓之外,还有一个“钧座”。“钧”在古代是重量单位,如“千钧之力”,后来衍生为敬辞,早在北洋时期就有人用“钧座”了。
“驱张运动”期间,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写了一封《致张敬尧的公开信》中提到:“钧座为地方长官,似应一查真相。”
这封信证明了,“钧座”一词在当时不仅是军中下级对上级可以用,民间人士对军政人物同样适用,有点类似老百姓叫军人“老总”一样。
1944年8月,衡阳陷落前夕,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给蒋介石发出一封电报,其中有一句:“职等誓以一死以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
这里出现的“钧座”,意思就是下级对上级的尊称了。
总而言之,国军中称“座”的叫法的确存在,但没有达到标准化,更像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相互恭维的话语。
除了军队系统外,国军的情报人员之间也会有一些非正式的特殊称谓。抗战期间,军统人员称戴笠为“戴老板”,或者“掌柜”。
我党在战争年代的特殊战线上,同样出现过许多奇怪的叫法或者代号,这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如今,有些人进一步扩大了称“座”的范围,如“车座”(车间主任)“馆座”(小饭店老板),这就明显带调侃的味道。
因此,“座”这一敬语不是国军的专利。从正式军职来说,在国民革命军中没有“某座”这个职务,有的只是和解放军一样的军长、师长、团长。
参考文献:
[1]姚博士.略谈“师座”“军座”的“座”[J].咬文嚼字,2011(02):36-37.
[2]魏助增.人之称“座”[J].咬文嚼字,1997(03):22.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