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巨舰定远号, 时隔125年被打捞上岸, 舰上遗物揭开历史真相

论史鉴过去2024-06-11 22:53:08  95

2017年,威海海域附近,有人打捞到了金属碎片与生锈子弹,相关部门闻讯立刻介入,迅速确认那些残片的来源,正是上百年前的那艘巨舰。

几年筹备之后,在央视镜头的见证下,时隔125年,曾经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终于重见天日,一段屈辱的惨痛回忆,再现于中国人的眼前。

清朝最后的“定远”之愿

没有任何一个王朝会坐等毁灭,即使是当时已经腐朽到骨子里的晚清。

1860年,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惨败收场,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后,李鸿章慈禧太后的允许下,开始积极接触列强,寻求引进新式武器的门路。

初期的北洋新军本没有建立海军部队的计划,但一水之隔的日本,在见识到清朝的虚弱之后,开始觊觎华夏的土地,频频袭扰东南沿海,更是在1874年,直接派舰队入侵了台湾,令清廷开始重视起对海军的建设。

自1874年起,慈禧陆续特批四千万两白银的拨款,指派大臣前往西方求购战舰,陆续添购了数艘铁甲舰,但多为当时西方国家淘汰的老式战舰,不仅尺寸小,火力差,就连舰身装甲也缺乏维护,被当时的日本人嘲笑为“蚊子舰”。

没有办法,当时的西方列强,也不想坐视清朝重新壮大实力,自然不可能向清廷销售尖端的战舰。

但困境之中并非没有希望,1878年,清朝驻德国公使馆建成。

此前李鸿章曾亲自到访过德国,与当时世界顶尖的军工生产商克虏伯签订过大笔的火炮与枪械订单,相隔十余年,德国的工业在此期间又有了长足发展,军工业产能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许多厂家都期待着通过外贸赚取利润,而清朝在他们眼中是颇为优质的。

并且,此时的德国已有同英国这一老牌帝国相争的想法,且德国在亚洲并没有殖民地,因此并不介意增强清朝的力量,迫使英国增派更多海军驻扎远东,达到分散英国力量的目的。

李凤苞著《使德日记》

于是,1878年11月9日,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主动邀请清廷公使李凤苞参观该厂的新式战舰下水仪式,厂主伏尔铿本人当时已十分年迈,但坚持亲自外出迎接以表诚意。

仪式上,李凤苞深深震撼于德国的工业实力,震撼于大舰的威慑力,在笔记上盛赞伏尔铿造船厂之产品,远胜先前所见之一切舰船,在回报清廷得到肯定回复后,很快就与厂家展开了谈判。

由于德国方面也有意促成这笔交易,因此“定远”、“镇远”两艘大舰的合同,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反而还得到了不少优惠,工期准备几乎毫无延误,在款项到位后,伏尔铿造船厂以最快速度动工,最终在1884年竣工下水。

两舰均长94.5米,宽18米,以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和8座圆式燃煤锅炉驱动,航速突破15节,满载排水量7670吨,但每一舰的造价仅为141万两白银,比排水量4000余吨的二等舰只贵了不到五十万两。

防护方面,“定远”、“镇远”的装甲总重均超过了1400吨,装甲最厚处超过了355毫米,水下装甲也在305毫米以上,火力方面则搭载了克虏伯产305毫米主炮四门,150毫米副炮两门,其余各式小口径速射炮14门,鱼雷发射口三个,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钢铁巨兽,交付于清朝之日,直接引起了日本的举国震动。

1888年,靠着长达十年的练兵整备与军购,以“定远”、“镇远”两舰为核心,清朝成功组建起一支拥有大小主力舰25艘、辅助舰50艘,运输船30艘的庞大舰队,被当时的美国评价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被海上霸主英国认定为达到世界第六之水准。

怀揣着清朝的“定远靖海”之望,这支庞大的舰队如同一道海上长城般,重新振奋了当时华夏子民的信心,似乎给日薄西山的清朝再度打下了一针强心剂。

只可惜最终的结果,却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的耻辱。

甲午海战之殇

1888年,北洋海军诞生,在这一年,它迎来了自己的巅峰,却也从此开始衰败,封建王朝无法摆脱的腐朽之根,令这支强大的海军根本就难以发挥。

自1888年起,由于慈禧太后挥霍无度,北洋海军的预算被一砍再砍,所有的新舰购置计划均被驳回,连水军增员的计划也被彻底搁置。

自这一年起,清廷舰队就再也没有获得过任何升级。

至1891年,慈禧下令户部彻底终止了拨款,不再添购洋枪洋炮,连新式陆军的预算都彻底砍掉,北洋系所组建的一系列部队,纷纷开始军心紊乱。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在同一年,日本通过大手笔求购,已将海军实力提升到世界排名第十一的位置。

1894年,清朝海军实力已几乎被日本追平,这一年朝鲜爆发起义,日本找准机会命海军开驻朝鲜海域,意图侵夺朝鲜领土,清朝为了保护藩属国,开始与日本发生摩擦,甲午战争的序幕随之拉开。

战争前夕,清廷高层普遍对战争缺乏希望,李鸿章甚至严令北洋水师不得随意出战,断言“战必败,败必款”,不对海战抱以任何信心。

陆军方面,由于长期的武备废弛,威海卫守军几乎毫无战斗意志,水师指挥丁汝昌愤而上奏要求以水兵接管大沽口等沿海要塞之驻防,却被怀疑包藏祸心,意图借机揽权而被驳回奏折。

可以说,在1894年四月到七月之间的僵持期内,清朝根本没有为战争做任何准备,哪怕丰岛海战中,日军突袭清军“济远”、“广乙”两艘运兵船,致871名水兵牺牲,已将丑态暴露无遗,清廷举朝上下都还抱着避战的想法。

这一切,最终导致了黄海海战惨剧的发生,北洋水师12艘最大的主力舰,在明知日本海军已接近的情况下,仍奉行“保船避战”的命令,几乎毫无防备地在大连湾遭遇了突袭。

定远、镇远被五艘敌舰团团包围,轮番炮轰,虽靠着厚重的装甲勉力支撑,却也难以策应友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等五艘战舰身负重伤,最终沉没,官兵死伤八百余人,水师提督丁汝昌本人都被炮火击伤,陷入昏迷。

历经五个多小时的奋战后,在劣势阵型,劣势兵力的影响下,北洋海军主力舰队虽奋勇作战,却依旧无力回天,只能逃回旅顺港。

日本海军在这一战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损伤,但未有一舰被彻底击沉,在紧急抢修数日后再度逼近旅顺港,腐朽的清廷此时仍抱有避战的幻想,严令参与舰船不得外出交战,最终导致北洋水师被围堵在港口中,损失殆尽。

这一耻辱,没有中国人会忘记,也正是这份耻辱,驱动着后人在一个世纪后,挖掘出了这段历史所留下的真实痕迹。

英烈残骸

2020年9月17日上午,国家正式启动了甲午海战残骸打捞工作,考古队从威海湾刘公岛出发,沿着东侧海岸不断下探,最终寻找到了巨舰的确切位置。

之后便是长达十余个小时的复杂工作,先要挖开海床,清理淤泥,随后要在一片混沌的水中确认所打捞的位置,再找到合适的位置,固定缆绳,穿插锁链,再以大型器械将之吊装而出。

当晚十点,第一片重达18.7吨的舰船残骸被成功捞出,但现场却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气氛沉闷到了极点,空气中弥漫着的只有悲伤。

因为这片残骸,属于定远舰,属于那艘曾经的亚洲第一巨舰,属于曾经的北洋水师旗舰。

当年,致远舰在舰长邓世昌的指挥下,全舰官兵以决死的意志,驾驶致远舰全力冲锋,意图撞击日军旗舰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但最终因炮火过于猛烈而未能如愿。

被致远舰拼死保护的定远舰,虽撤回了旅顺港,但也在之后未能幸免。

1895年2月9日下午,为防止定远舰落入日军之手,舰长刘步蟾下令点燃炸药,摧毁这艘旗舰。

却没想到,日本人在占领刘公岛后,打捞了定远舰残余的部分,将舰体切割为三份,掏空了舰船中所有有价值的器物,掳回日本国内作为战利品展出,之后更是将定远舰残余的船身材料回收利用,在福冈县用这些材料修建了所谓的“定远馆”来羞辱清朝。

这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为屈辱的一幕,而贪婪的日本人最终只在威海海域留下了少许因重量过大而无法拖走的残骸。

时隔125年重见天日的,不仅是蒙尘已久的定远舰装甲,更是全民族的共同回忆,共同耻辱。

而随着打捞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悲伤的情绪更是每一天都蔓延在工作组的心中。

因为沉睡在海床中的, 不只有枪支弹药,战舰残骸,更有着一副副森森白骨,那是当初水师先烈们的残骸。

清廷虽然腐朽,愚昧,但是北洋水师的官兵没有懦夫,他们都是有胆识有血性的战士,他们奋战到了最后一刻,选择了与舰同沉。

邓世昌,携全舰官兵决死冲锋,誓与敌同归于尽,最终以身殉国。

丁汝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际,自杀殉国,践行舰亡人亡之誓言。

刘步蟾,自沉定远舰后以身殉国,同样践行舰亡人亡之誓言。

林永升,于海战中携舰冲杀于前,作为先锋迎着炮火而牺牲。

沈寿昌,竭力指挥舰船与吉野号拼死交火,同样迎着炮火而牺牲……

将领、官兵,没有人选择退却。

125年的海水冲刷,已让这些遗骸难以分辨身份,但他们的精神却透过时光,透过冰冷的海水,切切实实地传达给了现代的华夏子孙。

被打捞而起的定远舰残骸是一座丰碑,警醒华夏子孙的丰碑,如今,我国已建立了一比一复制的定远舰作为海军展览馆,陈列着无数打捞而起的北洋海军文物,以时刻警醒世人——勿忘国耻。

最为关键的是,如今的中国已然掌握了世界第二的强大海军,以三艘航母为核心的新时代海军力量,守护着我国的海疆安全。

现如今,中国海军的力量已让世界为之侧目,曾频频进犯钓鱼岛的日本如今偃旗息鼓,包藏祸心的越南不敢再染指南海,野心难驯的菲律宾如今只敢以破烂渔船叫嚣,就连美国,如今也不再敢接近南海外围,只能在关岛蛰伏。

相信过往英烈的在天之灵,能看到如今中国海军之盛况,已终能瞑目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22973.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