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上将中,黄永胜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立下过战功,也犯过错误。后人评价他:“战功赫赫,污点涟涟。”
1971年9月13日,黄永胜被撤销职务和党籍,并被关押在秦城监狱。直到1981年,黄永胜的问题才审查完毕,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尽管黄永胜犯了错误,组织仍对他的生活关怀备至,可谓仁至义尽。连毛主席都曾说过,黄永胜等人在监狱中“应该吃好,有资格吃好”。
在黄永胜的回忆录中,他提到许多人的坏话,但唯独对这三人保持着敬意。他们是谁?为何评价周总理是“泥瓦匠”?晚年的黄永胜又过得怎么样?
开国上将黄永胜——毁誉参半
在战争年代,黄永胜是一位骁勇善战、征战四方的虎将,自红军时期便紧跟毛主席,立下赫赫战功。
他坚信:“只要跟紧毛主席的脚步,就一定会取得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黄永胜被授予开国上将之衔,一度成为解放军总参谋长。然而,原本功成名就、名垂千古的他,却在生活作风上出现了问题,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971年9月13日,黄永胜和其他“三大金刚”被撤职并开除党籍,关押在秦城监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公审,直到1981年,黄永胜的问题才审查完毕,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这个刑期从1971年开始算起,也就是说,黄永胜已经服刑了10年,还需再服8年便可恢复自由。
然而,就在1981年,黄永胜被查出患有肝癌,被批准去青岛保外就医。此时他已经70岁高龄。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他一到青岛便被送进医院。
在保外就医期间,组织给予了他良好的照顾,安排医疗专家为他治病,还允许他的亲人来照顾他。
黄永胜的妻子项辉方是一位老革命,为人正派,后来因不满黄永胜的所作所为而与他离婚。因此,在黄永胜保外就医期间,项辉方没有出现,由黄永胜的孩子照顾他。
刚刚恢复自由后,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黄永胜改名为“黄成”。许多老战友得知他出狱后,都希望他能出来走走看看,放松心情。
然而,由于他还处于服刑期间,只能在青岛境内活动。若要出省,必须向上级打报告获批,并由工作人员陪同,因此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闲来无事,黄永胜每天除了治疗外,就是到公园里散步。大家都没注意到这个经常来散步的老人,正是当年炙手可热的黄永胜。
在青岛期间,黄永胜的生活由青岛市公安局负责。保外就医期间,他住在医院的单间里,各种设施齐全。治疗期满后,组织为他安排了三套公寓,一套他自己住,另外两套给照顾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住。
在此期间,黄永胜享受公费医疗,虽然得了不治之症,但组织仍尽全力治疗,所有医疗费用由青岛公安局报销,黄永胜不需自费。
他每个月有100元的生活费,这在80年代初已是不少的数目。平时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也由组织供给,这100元基本上是他的零花钱。
有了这些保障,黄永胜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可以安享晚年。应该说,组织对黄永胜已经仁至义尽了,对于他这样犯有严重错误的人,能做到如此,实属难得。
1983年元旦刚过,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自知时日无多,便向组织提了最后一个要求,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再次穿上军装。最终,这个请求得到了批准。4月26日,他穿着五五式军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七十三岁。
黄永胜对这三人打心底里佩服
在黄永胜的晚年回忆中,他提到自己曾说过不少人的坏话,但对三个人却心怀敬佩,他们分别是:毛主席、林彪和罗荣桓。
黄永胜生平最敬佩的领导人莫过于他曾紧紧追随的毛主席。在黄永胜眼中,毛主席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伟大的领袖”。
他曾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场景:
当时,一位身材魁梧、约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在数位部队长官的陪同下,迈着稳重有力的步伐走来。他身穿蓝布长衫、草鞋,瘦削的脸庞被晒得通红,宽额大眼,头发长长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大大的眼睛和唇下的一颗痣。
1927年,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秋收起义被镇压后,毛主席率领剩余部队前往三湾地区。
毛主席充分尊重起义人员的意见:“想要跟部队走的,就继续走下去,想离开的,组织上也给发路费。”不少人在这一时期选择回家,但黄永胜却在心底认定了革命道路和毛主席的领导。
在长征中,毛主席的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成功地指挥了红军的撤退和转移,最终带领红军到达了延安。
黄永胜见识到了毛主席那杰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内心更加敬佩毛主席。在此后的岁月中,黄永胜展现出一名优秀将领的品质,好学、善动脑筋,敢打敢拼,逐步成长为一名能征惯战的红军将领。
毛主席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黄永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黄永胜钦佩的第二位领袖是他革命时期的老上司——林彪。
初次相识时,两人都相互欣赏。林彪作为师长,对于黄永胜这位团长十分器重,因为他知道黄永胜是一位善于打胜仗的好手。
在林彪的领导下,黄永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参与了众多重要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得到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位首长的高度赞扬。
随着职务的迅速提升,黄永胜先后担任了营长、团长和师长等职位。黄永胜对林彪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论打仗没得说,无人不服!”
黄永胜革命生涯的领路人是罗荣桓。
相较于林彪在军事上的培养和重用,罗荣桓给予黄永胜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
1927年8月20日,通城县掀起了起义潮流,领导起义的正是罗荣桓,而黄永胜也是在这次起义队伍中。可以说,是罗荣桓带领黄永胜走上了革命道路。
有时黄永胜会因一些小事而上纲上线,让部下颇为不满。这时罗荣桓就会出来认真开导双方,黄永胜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对罗荣桓更加敬佩。
在解放战争中,罗荣桓身为东北野战军的政委,再次成为黄永胜的领导,黄永胜感到非常欣喜,因为他有了聆听老首长教诲的机会。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因病逝世,黄永胜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十分悲痛。他回忆起与罗荣桓相处的种种,动情地说道:“没有罗帅,就没有我黄永胜的今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黄永胜对罗荣桓的遗孀和孩子们非常照顾,这表明他与罗荣桓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为何评价周总理是“泥瓦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周恩来作为党的杰出代表和杰出英雄,出席了开国大典,并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和外交部部长,正式启动了他的外交生涯。
周恩来被誉为外交领域的能工巧匠,像艺术家一样巧妙地雕刻出国际关系的深层内涵。他以独特的眼光和谋略,娴熟地解决了中国外交面临的各种困境,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绘制了绚丽的画卷。
他深知:“要使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先确立起坚固的底线和原则。”
周恩来总理将一生都献给了党和国家。他自律严格,勤奋刻苦,时刻为人民服务,因此被人们誉为“好总理”。
在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所撰写的《论中国》中,他这样评价周恩来:“他是我所遇见的最具魅力的人。他总是能以超凡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他的直觉敏锐,仿佛能洞悉人心。”
总的来说,周恩来在外交领域无人可敌,他像能工巧匠一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黄永胜却曾这样评价周总理:“搞外交是一把好手,搞内政八级泥瓦匠。”这是为什么呢?
内政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曲折、多层次的矛盾纷争,各方利益交织,需要全面考虑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些曲折来自不同群体、利益、观念和历史背景的碰撞,使得内政问题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1935年,中国不仅面临日军的侵略,还有国共内战的困扰。中央意识到应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周恩来积极推动这一进程。
他先后与张学良多次会晤,建立友好关系,强调共产党的地位。一年后,他与张学良在延安会面,表达了要统一抗日、逼蒋介石抗日的意图。
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签署国共合作协议,暂时结束了国共内战,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政治协商、确保社会稳定,周恩来提议成立人民政协,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他亲自接待民主人士,展现出共产党的宽容和谦虚态度,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艰难岁月里,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遭受严重迫害,周恩来关注国防科技发展,提出文化人群体应受特殊保护,亲自领导国防工作,保护国家的科技人才。
周恩来处理内政时,善于洞察事物本质,深入了解问题,关注人民利益。他强调文化人的保护和重视,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智慧和决策。
黄永胜评价周恩来“搞外交是把好手,搞内政就是个泥瓦匠”,其实是周恩来在内政方面精益求精,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全国上下哀悼。
黄永胜在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新中国的开国功臣之一。尽管在晚年犯下了错误,但他之前的功绩无法抹去。或许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也会回想起了追随毛主席和罗荣桓元帅时的信仰和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