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这是李银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第十五年,由于中央决定裁减机关工作人员,身为毛主席卫士长的李银桥也即将被调往地方工作。
即便对毛主席十分不舍,李银桥依然遵从了组织的安排。临走前,毛主席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卧室,问道:“银桥啊,你也要走了,要去哪里啊?是石家庄还是天津?”
“主席,组织把我安排在了天津市公安局。”李银桥的双眼有些湿润,回想与毛主席相处的十五年,二人情同父子,离别前的伤感涌上心头。
毛主席随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以此作为礼物送给了李银桥。
多年之后,毛主席得知李银桥把这份礼物借给了别人,而且一直没有归还,毛主席无奈的说道:“李银桥这个人啊,太老实了。”
从一支烟开始的情谊
1947年8月,正值转战陕北最艰难的时期,刘戡率领七个旅对中央机关紧追不舍,但是毛主席身边只有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一行人一直从绥德退至葭线。
眼前就是水流湍急的黄河,我军已是无路可退,毛主席脸色阴沉,战士们满怀期待的看着毛主席,迫切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你们谁有烟?给我来一支。”毛主席用轻声问身边的人,一直以来他都有个习惯,思考的时候通常都会点燃一支烟,长征时期,任何一次完美的决策,都少不了旱烟的帮助。
“快找烟!德胜同志要抽烟!”秘书叶子龙焦急的询问身边的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毛主席当时使用李德胜这一化名。
因为毛主席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医生建议他少抽烟,延安时期毛主席曾有过一段戒烟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警卫员并没携带香烟。
再加上当时部队轻装减从,除了武器和干粮,基本没携带任何非必要的物资。战士们面面相觑,翻遍了口袋也没找到半根烟,毛主席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主席!我有烟!”机关的一名马夫朝着叶子龙喊道。这名马夫也是个老烟枪,在他的背包中时常备着一些烟叶和火柴,以备不时之需。
叶子龙撕下了一张信纸,熟练的帮毛主席卷好烟。但由于当时天气比较差,刮着强劲的风,毛主席划了好几根火柴都没能把烟点燃,周恩来见状急忙凑了过来,想要帮毛主席挡风,但微弱的火苗依然被无孔不入的风吹灭。
“主席,我来吧。”一名战士走到二人跟前,三人将这根烟围的密不透风,“嘶”的一声,火光刺穿了漆黑的夜晚,毛主席顺势吸了一口烟,然后满意的吐出了一口烟雾。
“小鬼,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天多亏你了。”毛主席和蔼的说道。
“主席,我叫李银桥,是周副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向毛主席敬了个礼,然后便回去站岗了。
周恩来不慌不忙的为毛主席介绍:“你别看小李看着年轻,他可是11岁就参军了,平时机灵的很,而且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由于当时我军处境非常危急,前有黄河拦路,后有敌军追击,毛主席和周恩来并没过多的去谈论李银桥,马上开始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大概过去了半个月,由于毛主席的卫士延永生被调走,毛主席身边急需新的卫士,于是叶子龙便找到了李银桥:“你的工作需要调动一下,我打算把你调到毛主席身边当卫士,你有什么意见么?”
李银桥虽说是个老兵,但参军以来不是从事后勤工作,就是担任某个领导的卫士。由于年幼时曾习武,骨子里是个有血性的人,他一直渴望去前线真刀真枪的厮杀。
“不行啊,我不想去,我当卫士的时间太久了,我想去前线。”
李银桥的回答让叶子龙非常吃惊,能够到毛主席身边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
虽说李银桥不太情愿,叶子龙还是把这个职务安排给了他:“正是因为你当卫士时间太久了,所以这个职务才更适合你,毕竟你比较有经验。”
“行,我服从组织的安排。”李银桥无奈的说道。
第一天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李银桥与毛主席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因为当时部队正在行军,毛主席和周恩来一直在讨论作战计划。后来部队转移到安全区域后,毛主席才有时间和这名新卫士沟通。
“李...银...桥,你说你为什么叫‘银桥’,为什么不叫‘金桥’?”毛主席对下属一向比较幽默,这让李银桥放松了许多。
“金子太贵了,我叫不起,所以干脆就叫‘银桥’了。”李银桥的回答让毛主席哈哈大笑:“没想到你这个小同志还挺幽默。”
通过深入交谈,毛主席也得知李银桥的愿望是去前线杀敌,于是毛主席说:“这样吧,你先在我身边工作半年,半年之后,如果你还想走,我帮你联系其他部队。”
李银桥一口答应了下来,令他没想到的是,说好的半年就分别,最后竟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15年。
情同父子
李银桥之所以能够放弃自己的上前线的梦想,一直留在毛主席身边,主要还是缘于毛主席的个人魅力。
虽说他从最开始做好了将李银桥送到野战部队的准备,但最初相处的半年里,照样把他当做亲人来看待。
李银桥的年龄比毛岸英和毛岸青小几岁,受局势所迫,革命战争年代父子三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毛主席对李银桥无比关怀,或许是因为他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两个儿子的影子。
1962年,两人分别时,毛主席甚至感慨道:“银桥啊,咱们一起生活了十五年,我和家人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都没你长,你比我的孩子们还亲啊。”
刚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李银桥非常拘谨,毕竟是我党的最高领导人,他生怕自己工作上有什么过失,从而贻误大局。
但毛主席对他始终非常和蔼,偶尔李银桥工作上出现了失误,毛主席总会和蔼的对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从中吸取了教训,将来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
除了工作上的事,毛主席还经常和李银桥谈论生活上的事,毛主席的亲和力时常让李银桥误认为眼前的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李银桥的家乡在河北,中央搬到西柏坡后,毛主席给他批了一个星期的探亲假,回到西柏坡后,毛主席关切的问道:“许多年不回家了,家里人还好吗?”
“爹娘身体还都不错,就是担心我的婚姻大事,可能二人着急抱孙子了。”
本来是一次普通的谈话,毛主席却将这事记在了心上,后来韩桂馨成为了李讷的家庭教师后,毛主席便牵线搭桥,为李银桥解决了终身大事。
韩桂馨晚年还说:“当年我和银桥对婚姻都很迷茫,多亏毛主席的帮助,才让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既然情同父子,“父亲”训斥“儿子”,那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毛主席很少对李银桥发脾气,除非犯了原则性错误。
毛主席非常关心农村的发展,学生时代,他就经常与好友去农村考察,与农民们同吃同住。革命胜利后,他也一直教育身边的人,“无论何时,千万不要脱离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所以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身边的人,毕竟毛主席的秘书、卫士大多是农民的孩子,每次休完探亲假,毛主席都会把找他们挨个谈话,询问家乡的发展情况。
有一次,李银桥回家探亲,他谨遵毛主席的教诲,与乡亲们一起劳动,耐心的聆听乡亲们的诉求,乡亲们称赞他:“不愧是毛主席身边的人,与领袖一样亲民。”
临走时,乡亲们还为他凑了一篮鸡蛋,让他带回北京吃。李银桥百般推辞,但架不住乡亲们的热情,最后勉为其难收下了这篮鸡蛋。
由于当时正值自然灾害,毛主席节衣缩食,每天粗茶淡饭,李银桥在为毛主席按摩时就曾发现,他的身上严重水肿,一按一个坑。李银桥收下这些鸡蛋,也是为了能够给毛主席补充一点营养。
回到中南海后,毛主席还是像往常一样询问李银桥家乡的情况,谈话结尾,李银桥提了一嘴鸡蛋的事:“老家的人给我凑了一篮鸡蛋,我已经交给食堂的师傅了,您也该补充一下营养了。”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后,火冒三丈:“李银桥!你在我身边这么久了,难道不知道我们队伍的纪律吗?你怎么能收老百姓的东西!”
见毛主席如此生气,李银桥不知所措,急忙解释这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但毛主席坚持认为这是原则问题,并说道:“这鸡蛋我一颗都不吃。”最终李银桥写了一份检讨,这件事才算作罢。
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李银桥始终光明磊落,后来到地方工作后,李银桥被心术不正的人诬陷,毛主席得知情况后笃定的说道:“李银桥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还不知道么?”
未归还的礼物
1962年,李银桥即将离开中南海,前往天津公安局工作。分别之际,毛主席抄写了一首《七律-长征》送给他当礼物。
“银桥啊,到了地方工作后,一定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处事要低调。地方的工作和中央不一样,你要虚心的向周围的同志学习。”
李银桥始终牢记毛主席的嘱咐,努力的去适应地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李银桥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分别时,毛主席赠送给李银桥的《七律-长征》,蕴含着毛主席对他的期望,每当李银桥感到困难重重时,便会拿出来看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一句就让李银桥感到激情澎湃,浑身上下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动力。所以对于李银桥来说,这份礼物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李银桥忠厚老实,到了地方后结识了很多朋友,其中就包括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林铁的妻子名叫弓彤轩,是个书法家,她十分仰慕毛主席的书法水平。
林铁曾写信给毛主席,希望他在闲暇之余能够题几幅字供妻子欣赏,但这一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一次偶然的谈话中,弓彤轩得知毛主席曾为李银桥题写过《七律-长征》,于是便提出借用这幅真迹,待仔细欣赏过后再奉还。李银桥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把这个特殊的礼物交给了弓彤轩。
后来毛主席从杨尚昆口中得知了此事,说道:“这个李银桥,太老实了,办了傻事,吃了大亏。”事实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李银桥最终也没能索回这个宝贵的礼物。
其实并非弓彤轩不愿归还,只是林铁被关进监狱被抄了家,毛主席所题的《七律-长征》从此便不知去向。
后来弓彤轩被平反,李银桥还向她询问过这件事,弓彤轩表示:“这份手书一直所在一个柜子中,等再次回到家时,连柜子都不见了踪影。”这也成为了李银桥一生的遗憾。
结语
对于李银桥来说,毛主席赠送给他的手书固然重要,没能永远的保留住的确是个遗憾。但这份礼物的价值并不在体现在它本身,而是在与它所表达的精神。
《七律-长征》诞生于1935年,当时红军刚刚越过岷山,艰苦卓绝的长征即将迎来胜利。毛主席之所以为李银桥题写了这首诗,是希望他能继承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毛主席早已料到李银桥到了地方工作后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只要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终将会“轻舟已过万重山”。
事实证明,李银桥没有让毛主席失望,他最终适应的地方的工作环境,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礼物虽然丢失,但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却永远刻在了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