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三星堆某些青铜器的造型感到怪异,那是由于我们的视野狭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发现超出了我们既有的认知范畴。”
上述这句话是考古专家许宏教授说的,说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辟谣,很多人认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造型比较怪异,便觉得他们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东西。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随着对三星堆考古的深入,其“异域”风格也得到一定的解读,亦或者说真面目逐渐露出水面。
三星堆在历史上处于什么时间段
1986年,广汉县砖厂有两个工人去取土,在这个过程中意外挖到十多件玉器,两人赶紧去通知当地的考古队。
几天之后,考古队大量人员来到当地进行发掘,最终挖出来大量的陶器铜戈、玉石残块等。
这是三星堆第一次被发现,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再加上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造型过于诡异,传来传去就觉得与外星人有关系。
2021年我国又对三星堆6个坑洞进行发掘,这个时候的科技相比1986年进步很多,经过碳14的测定得知这些文物的时间大致是在公元前1131年—公元前1012年,也就是商朝末年、西周初年。
之后考古专家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发现两个特点,其一三星堆文化中居然有酒器陶盉,其二该文物中居然出现牙璋,这两个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根据我国考古资料的记载,陶盉是属于二里头文化,也就是夏朝时期的产物。从时间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又要比三星堆文化早,由此观之陶盉应当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过去的。
亦或者说夏文华是什么时候传到当地的呢?“牙璋”是一个很具有解释权的东西。它最早出现在夏朝时期,在二里头文化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夏朝灭亡后进入衰落期。
牙璋的作用是什么呢?最初被解读为权力的象征,就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随着考古的深入,便有人发现此物是用来祭祀山川之神的东西,
商朝时期用于祭祀的是什么?一种是甲骨,另一种则是重器鼎。
最初的牙璋并不是金属制品,而三星堆里的牙璋却种类繁多,有铜材材质还有金材质的,而青铜器进入发展阶段就是在夏末商初。
由此观之,夏文华传播到四川应当是在夏朝时期,严格来说应当是夏末商初。古代四川被称之为古蜀国,当地环境原始条件恶劣,又是谁将夏文化传播过去的呢?
夏朝移民的去向
对于这一点,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曾给过这样一个解释:三星堆文化很可能是迁入成都地区的夏遗民带过去的,与当地的百姓进行文化融合后的产物。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首先夏朝时期四川就存在政权,即蚕丛氏,古蜀国第一个国王。
夏桀十四年曾派大将军攻打过蚕丛氏,后来蚕丛氏献上了一个美女,夏朝大军这才退兵。
不过, 夏桀虽然退兵了,但蚕丛氏依然属于夏朝统治。多年后,商朝因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揭竿而起,最终攻入夏朝都城取而代之,商朝成为中原大地的领头大哥。
史书有记载,战败后夏末帝桀带领部分遗民南逃至南巢,即《逸周书》“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大致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一代,当地还留有夏朝的“三官庙遗址”。
商朝并没有放过夏朝遗民,继续展开对他们的千里追杀,为了宗族的延续他们只能翻山越岭来到四川。
夏朝主打的虽然是石器,但夏末商初已然懂得部分青铜技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三星堆即使陶文化,也有青铜文化。
在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三星堆中挖出来的文物很多都处于破碎残损状态,而且还能明显看出有火烧过的痕迹,是不是说三星堆文明毁于战火,其实不然。
若是战火导致的物品必然杂乱无章,可三星堆文物却排列的非常整齐,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与《尔雅·释天》记载的祭祀很相似,即“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风曰磔”。
简单来说就是先举行祭祀,祭祀礼完成后便击打敲碎,亦或者用火烧,最终再埋在土里。三星堆文物何其多,为何他们要把这么多值钱的东西都烧了,里面甚至还有铜器、金器。
从“商末”这个因素或许能看出一二,古代战争之前都有祭祀的习惯,而古蜀国也参与西周对商朝的战争,由此不难猜测这场祭祀是夏移民复仇之前的一次誓师大会。
就如同项羽的破釜沉舟一样,若是不能取得胜利,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说白了就是,这一战胜了他们就能留在中央,若是败了自然小命不保,要这些金铜又有何用。
最终这一战西周胜了,夏遗民也得以留下中原生活,再也不用回到四川生活,以至于三星堆文明直接断层。
其实夏朝灭亡后不仅仅只有三星堆这一支移民,中原的杞国也是夏遗民一脉,周朝建立后血统依旧得到延续。我国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叫做“杞人忧天”,说的就是夏遗民的忧患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初年四川曾出现一个“鱼凫国”,该国出土的文物与三星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政权却不再是掌管祭祀的统治色彩,而是建立在政治势力与军事势力的基础上。
据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夏移民离开四川的故地后,鱼凫一脉靠着强大的实力取而代之,从而建立起独立的王国政权,自此鱼凫文化取代三星堆文化,但又有一定的三星堆文化色彩。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935.html